虚浮的喧哗与失语的尴尬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ehe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影视业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娱乐产业,但表面的繁盛与喧哗遮盖的恰恰恰是其背后的浮躁与不自信。影视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却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业面临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祝业表面的众声喧哗,折射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失语,
  关键词 当下影视 创作 透视
  
  在中国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程,中国电视剧的脚步也走了近半个世纪的旅程的今天,我们似乎应该有充足的理由期待,中国的电影创作无论如何也应该给我们更多惊喜。
  然而。事实却不曾如我们所愿。当电影院改建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现代,越来越适合现代人享受视觉盛宴时,却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主动走进电影院,把电影当作一种休闲,一种消遣,一种文化大餐。与之相似的,当中国的老百姓家的电视频道,由原来的三五个台。变成现在的三四十个时,百姓并不曾感到家里的电视不够用了,而是一晚上坐在那里换频道,却找不到几个能把自己留下来的节目。当影视的华丽表象与当下的现实存在相遇时,尴尬便真实出现。
  是中国百姓出了问题,还是中国影视存在瑕疵?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形。黑白电影,搬个板凳,人头攒动,即便是在银幕的背面,也依然是人。当电影结束,人群散去时,人们嘴里谈论的还是刚才的电影内容。即使现在这个时代,这些黑白片在电视上重映时,依然能够吸引现在的孩子和大人。
  这么说,似乎是在说现在影视创作不如以前了。其实,不能这样简单的推理。
  公平而言,中国的影视创作和以往比,还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尤其是从创作倾向上看,近几年,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结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模式,在结束了“只讲政治,不讲艺术。只讲内容,不讲形式”的一个时期后,全球语境、多元文化的映照,使我们的创作也展现出多元的一面,片中的人物也从受“新文化”推崇理性、科学性、合理性和确定性规范所遵循的“性格即命运”的程式中解脱出来,形成身份和性格随着事件有顺序的自然发展模式,影视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创作的表现也愈加丰富,古装、历史、戏说、武侠、战争、各种题材应有尽有。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商业片、娱乐片、艺术片,各种形式的称号在商业炒作的裹挟下,纷至沓来,悉数登场。可以说,中国的影视舞台是杂语喧哗,艳丽纷繁。
  然而在这喧哗背后,我们却难再寻感动;在这艳丽背后,却难驻足长久。经常是这方唱罢我登场,一次次的精心商业包装难以挽回观众那远离的心。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下,中国影视人浮躁的创作心态和对影片商业性、技术性过分倚重,严重的削弱了影片的艺术性、思想性。
  从近两年的电影创作本身来说,在外国影片的高收视率与高票房刺激下,占据影坛话语权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们,也开始醉心于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的巨片模式,沉浸于它们所营造的视觉盛宴和视听奇观之中,从《英雄》中秦军方阵的威严气派。飘逸侠客的刀光剑影到《十面埋伏》中牡丹坊的豪华景象和翠绿神奇的竹林埋伏。到《无极》中充满神秘的动画色彩的人间仙境以及《夜宴》里出乎想象的宫廷奢华,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观众可以感受到的是艳丽的发晕、灿烂到恐怖的超级视听觉形式。或许可以说,中国的百年电影史中。还没有过能像这几部影片一样。能够集中全部的美学智慧,把古代的宫廷拍摄的如此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美艳无比。
  但壮丽华美的镜头并不能够掩盖影片本身内涵的空洞、题材的单一、叙事层面的薄弱、文化内涵的贫乏,以及真情实感和人文关怀的缺乏。
  就拿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来说,影片取材于现代戏剧名著《雷雨》。《雷雨》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故事,其深刻之处就在于剧作通过对这一家庭中夫妻、父子、兄妹、主仆等人伦关系的扭曲描述,不仅揭示了封建父权文化对正常人性的侵蚀和异化,更为可贵的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人类自身在劫难逃的生存困境,以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给当代生存者一种灵魂的警示。其丰沛的思想内涵和独异的艺术感染力滋养着—代又一代的中国观众,使其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永久的艺术丰碑。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现代人的身上看到周朴园、周繁漪的影子。而《黄金甲》在改编时,只取了《雷雨》中扭曲的人伦关系的外貌,甚至为了迎合编创者自己所臆想的观众的“猎奇”,心理,追求最大限度的商业效益,不惜将这些在原著中仅作为叙事手段人物关系毫无限度地进行夸张和放大,以致使影片呈献给观众的仅仅是这些赤裸裸的,分裂变形的人伦关系。是充满了阴谋与欺诈的宫闱政变。而原著中那种对人物命运的逼视,对人类灵魂的叩问。对人类本真生存状态的反思却荡然无存。任何门类的艺术作品,说到底还是给当代人看的,如果一部艺术作品仅仅是华丽的建筑,迷离氛围,夸张的表演,呈献给观众的仅仅是猎奇的、低俗的,甚至是颓废的、虚假的故事情节,而没有丰富的人情、人性,抑或些微的人气,那么这样的作品也不会在观众的心目中留下太多的印记,自然观众也不会给予这样的作品太多的青睐。
  我们无可否认,当下这些大制作的电影,无论从场面设计、场景制作,还是后期合成,以及音响效果,都足以与很多进口大片媲美。中国的影视发展的黄金时期恰好迎来了高科技数字化影像时代的到来,这些高科技数字化的运用确实提升了中国电影制造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些提高归根到底是技术层面的一种提升,而不是艺术层面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的感性表达,因此,人们在大片强烈的感官刺激之后,依然会寻找其深层的美学意蕴。
  我们要看到,西方的大片在电影特技的绚丽多姿中仍然固守着作为电影作为一个故事的内核,固守着电影的思想性。影片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先锋性思索,在“大片”华丽大幕降下之后,在观众心里升腾。《泰坦尼克号》坚守对唯美爱情的追求《蜘蛛侠》系列仍在弘扬正义、英雄主义《未来战士》对人类机器人时代到来提前做出了反思。这些“大片”紧随人类脚步的每一个足迹。并用艺术的形式做出了形而上的思索。所以,我们在欣赏影片时,陶醉其中的并不仅仅是其艳丽外表,而是裹挟其中的深刻思想性。它们共同在表达人类共同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无论时空怎样变幻,无论科技怎样发展。总是能够带给人们更多意外和思索。
  很显然,中国还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这样的影片。思想性体现了一个民族思想的深度。我们在关注西方“大片”的投资、票房、特技等时。恰恰忽视的是它们深刻的思想。这是学习不来的,需要我们深深植根于我们生活的沃土。无论是《英雄》乏于《罗生门》,《夜宴》之于《哈姆雷特》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之于《雷雨》。当下我们的电影在剧本的创作上,只是选择拙劣的借鉴、改编和廉价的噱头运用,并不能满足观众心灵深处的需求,也难以掩盖貌似深刻的表象下的肤浅与空洞。中国的当下电影或许有了喧哗的资本。却喊不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今天的影视如此发展,或许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及世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的小众性、高雅性,开始占据主流文化地盘。传统的精英文化遭到解构。其传播遇到障碍。
  但我们又必须指出的是。大众化、通俗化并不等同于庸俗化和粗制滥造。不能为荒诞而荒诞,为滑稽而滑稽。不应打着爱情和娱乐的幌子,将通俗视若对崇高的消解或者是对人的价值的解构,把边缘化和亵渎、玩笑、任意拼贴都当成了影视创作的时尚元素。
  影视消费天生是大众的,我们倒不必刻意将其绝对的艺术化和精英化,我们所要做的也许仅仅是在现在所谓的商业或者大众的讲述中加入一些人生况味的调料。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社会,物质享受丰富的同时,带来的还有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这样的环境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所需要的是在电影或电视的世界中,通过主人公的情感阐释。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得到愉悦、补偿和宣泄,从而获得心里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是人类解决内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影视创作不再执著于作品内涵的挖掘和审美品格的创造,不再关注现实生存和人生意义,而是更多的依赖续集、改编甚至绯闻、炒作的时候,电视剧不可避免的丧失了原创精神而渐渐走向内涵和意义的消解。当影视创作中的原创精神逐渐丧失,且其创作倾向只有单纯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当下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宣泄时,影视创作的每一部作品,尽管辞藻越来越华丽,但意义表达也就越来越文不对题。众声喧哗而又缺乏合理的引导,我们的制作者也难以做到潜心艺术而宠辱不惊。影视业表面的众声喧哗,折射的却是一种深刻的失语。
  今天,中国的影视业已经发展成为首屈一指的娱乐产业,但表面的繁盛与喧哗遮盖的恰恰是其背后的浮躁与不自信。影视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却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影视业面临发展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希望我们的影视也能够正真依据当下生存环境,更新发展理念。获得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第六代领军人物的贾樟柯,凭借对中国社会的敏锐观察和诚实表达,不仅建构了一系列充满现实质感的小城镇影像,还以诗意的方式呈现了隐藏于时代的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记忆。不论是当年的汾阳、大同还是后来的北京、上海,贾樟柯始终关注身处于城市变迁中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间记忆。  [关键词] 小城镇影像 城市变迁 民间记忆  [DOI]10.396
[摘要]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以其《红高粱》系列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了国际对中华文明的肯定,更是中国文学的新起点。研究获奖作家、作品本身无疑为本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提供契机,但如果将获奖作品与国际重要文学奖项结合研究,必将加速中国文学接轨世界文学,促进更多作家获奖,使中国文学更普遍接轨世界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国际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世界文学
[摘要]在美国影片《后天》中,人类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地向大气层排放温室气体,最终导致了冰河时代的提前到来,人类文明几乎因此而毁灭。本文以该片中所反映的现代科技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为切入点,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科技在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为例就现代科技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现代科技 困境 我国《后天》    一、引言    美国影片《后天》(The
[摘要] 《黑天鹅》是一部讲述芭蕾舞演员寻求艺术上自我突破的电影作品,该片不管是在故事的内容结构、人物特性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影片以一个毁灭性的结果来换取一场完美的演出,这样的结局直击人心,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在其悲剧性情节的背后,融入了人文思想和精神内涵,使观众能从视听层面上的痛感转换为怜悯之情,进而向内心深层延伸、渗透。  [关键词] 自我 本我 悲剧 怜悯  d
[关键词]《画纱》投入2007年贺岁档期播映后,评论毁誉参半,本文笔者从影片的演员和场景入手分析其成功之处,同时也将电影与小说原著进行比较,对影片在探讨人物精神世界的转变过程中的不足展开分析。  [关键词]《面纱》 人物 场景 人性    2007年2月,中美合拍的《面纱》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和《007决战皇家赌场》一同出现在贺岁档期。文艺片一直是电影院里那朵羞答答的玫瑰,只能在角落静悄悄地开。面
[摘要]菲勒斯中心主义文化否认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断通过电影语言将其编码成迎合男性目光的他者。电影《苹果》再现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监督和压制,但同时又打破了社会主流话语对女性的身份定位,通过主要角色刘芦果和王梅在遭遇男权压制后自我意识的觉醒探讨了女性超越社会,发现自我的必要。  [关键词]男权话语 女性形象 主体性 觉醒    女性导演李玉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女性导演的身份
[摘要] 探索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情感体验,一直是各代电影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的艺术领域。色彩,作为电影中沉默而有力的视觉语言,在外化人物情绪,表现人物内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红色是历史悠久、广为采用的色彩,其丰富的原始经验,使其在电影中的运用极具张力。  [关键词] 色彩表情 红色 象征意义 《呼喊与细语》 《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摘要] 在过去的两年中,穿越剧在热极一时的同时,剧本同质化的弊端暴露无遗,其对历史事实的不够尊重不仅为主流社会所不容,以致主管部门最后以强硬措施作出限制。当今社会虽处于泛娱乐化时代,但电视从业者们在制作此类电视剧时,应正视历史,让穿越剧通俗而不低俗。电视剧引入历史,并不是通过胡乱改变历史来增添娱乐性的,穿越剧只有在立足正确的史实和积极的教导作用,才能是真正受大众欢迎和喜爱的好作品。  [关键词]
[摘要] 《心火》是苏菲·玛索主演的一部经典影片,曾荣获西班牙电影节特别评审大奖。这部影片中精心的场景设置与情感纠葛结合得非常紧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它把观众带入到一个唯美的意境,用动人的真情轻拨心弦,使他们在感觉和视觉上都引起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 《心火》 情景交融 唯美 真情  昏暗的室内,跳动的灯火映照着一张年轻美丽的面孔。那是一种橘黄色的暖暖的火光,让躲在屏风后的
[摘要] 在如何结构故事和使用怎样的视听手段来实施导演设想上,电影叙事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电影艺术工作者在世界电影艺术不断变化的潮流冲击下,积极寻找能表现生活和自已电影观念的多种叙事结构。《城南旧事》《罗生门》与《太阳照常升起》采用了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