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关键概念:回顾《国际博物馆》近60年之精华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2006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全权接手后打造的第一期《国际博物馆》杂志。
  《国际博物馆》杂志将致力于成为 ICOM 的发声筒:通过杂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 ICOM 以及世界遗产和博物馆,同时提供 ICOM 成员一直以来在世界各地所推行的博物馆理论及做法的优秀范例。
  本期杂志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本期杂志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遗产领域的核心概念”,出刊策略就是重刊 ICOM 核心成员在《国际博物馆》往期杂志上刊出的具有标志性内容的一系列文章。我們经过慎重研究,选定了 24 篇文章,时间跨度从 1949 年到 2004 年。
  这些文章可帮助读者翔实充分地了解 ICOM 专家历年来所提出的高端思想,及其致力于改进博物馆及博物馆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本期杂志刊载的第一组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及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讨论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面对不同社会群体需求所需履行的责任,表明 ICOM 早在成立初期就确立了博物馆需要承担社会角色的明确目标,比很多人公认的关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业界讨编者的话论整整早了 20 年。
  早在 1949 年,布鲁诺 · 格布哈特就提出博物馆应当对本土所有公众开放,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珍妮特 · R. 麦克法兰(1953)支持博物馆是社区中心的观点,强调博物馆的公众参与性和创造性;格雷丝· L. 麦卡恩 · 莫利(1957)呼吁专业开展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不管是对博物馆的创立者和运作者还是博物馆针对的不同社会群体而言,博物馆工作都需要致力于实现 ICOM 和 UNESCO 倡导的生成、传播知识的目标,她对杂志上发表的其他更具哲理性文章予以积极响应,表明提升《国际博物馆》杂志的学术层次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主题。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刊登的文章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J. W. 埃文斯(1963)和西德尼 · 迪伦 · 雷普利(1973)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博物馆应当对提升公众的自然遗产意识负起责任。这类对环境的扩大化认识衍生出这样一种认知,即博物馆不仅与物品和物质文化相关,而且也与人类全部遗产相关—— 这一认知就是博物馆理论中的“整体博物馆”概念,这一概念在 1972 年通过的《圣地亚哥宪章》中做了明确的阐述(详见本刊末尾)。同样也是在这一时期,博物馆专家们将信息和交流的概念引入博物馆学。这在邓肯· F. 卡梅隆(1971)和扬 · 耶利内克(1975)的文章中清晰可见,他们在文章中强调了博物馆是一个交流体系和反馈机制的观点,并赞同博物馆可以借助新媒体同观众产生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联系。
  关于博物馆的政治功能—— 可以作为媒介帮助国家应对政治动乱和社会变革,在一些文章中也有所述及:阿卜杜拉耶· 迪奥普(1973)的文章介绍了独立非洲国家博物馆的相关情况及其在殖民地自治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A.M. 拉兹贡(1976)对前苏联的博物馆及教育体制做出评议,指出博物馆具有潜在的能力有助于实现跨学科的全民教育;路易斯· 蒙雷亚尔的文章(1979)则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关于追回流失文化遗产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交易”的内容,自此,确立博物馆工作的道德规范成为 ICOM 的关注重点。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雨果· 戴瓦兰-博汉(1976)及其倡议的扭转博物馆和社会群体之间的顺序、关注公众而非物品的观点。他的倡议涵盖了“生态博物馆”的做法,同时还涵盖了针对文盲群体的无标记展览和针对大范围散居群体的移动展览的做法。
  这些观点深深影响了 80 年代“博物馆学”思潮的理论主流,使得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研究更趋批判性——可参阅 1982 年综合了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众多代表性作者(阿尔霍纳、布林克利、卡马戈-莫罗、伊班克斯、埃斯皮诺萨、拉库杜尔、伦布雷拉斯、马加良斯和莫斯特尼)的意见而写成的文章。迈克尔· 埃姆斯(1985)和沙罗 · 高斯(1986)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深表关注,提出了旨在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创造性建议:可视的储藏室和保护实验室,移动式科技展览和探索性科技公园—— 自此,这些建议为世界各地的上百家博物馆采用。1983 年,阿尔法 · 奥马尔 · 科纳雷提出在非洲推行新式的“人种学”博物馆,主张不同社会团体或群体必须能够创建顺应其自身社会结构和信仰的博物馆。皮埃尔· 迈朗 (1985) 回顾了1983年伦敦ICOM大会上确立新博物馆学的相关历史,其促成了可称之为 “大众”博物馆学的发展。
  必须指出,20 世纪 80 年代对于博物馆界发展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一个历史时期:博物馆理论层出不穷、各放异彩,巩固了博物馆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地位,而与此同时博物馆运营也日益面向公众——融合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非正式、传统以及新兴知识。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 ICOM 和上述作者思想的直接影响。
  进入 90 年代,公众参与博物馆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准则,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促使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者们重点关注管理和社会融合等问题,如玛格丽特· 安德森和凯丽 · 温克沃斯(1991)的文章探讨了博物馆与性别的重要话题,薇拉 · 佐尔伯格(1995)的文章剖析了大型艺术展览的利弊,肯尼斯· 哈德森(1998)的文章解释了在营销博物馆公共形象的过程中,公众期望上涨为何会屈从于市场策略开发。罗伯特· R . 简斯(1999)分析了博物馆重组、出售(交换)藏品、一体化经营与现代博物馆被视为管理性单位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博物馆所关注的重点是保证公众服务的延续性,是一个涉及持续职责共享的过程。
  最后三篇文章阐述了最当下博物馆理论和做法争议的核心问题:C. G. 斯克雷凡(1993)分析了新感知环境与社会群体对博物馆期望——以及开发新的参观者研究方法需求——之间的关系;卡里 · 卡普(2004)讨论了数字博物馆中的数字遗产,强调了非物质遗产同当下现实要求采用“虚拟博物馆”之间的关联性。最后一篇文章中,巴巴拉· 柯申布拉特-吉布利特(2004)重点讨论了作为元文化产物的非物质遗产。
  本期杂志所刊登文章主题的相关性以及文章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无一不表明 ICOM 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界的中流砥柱,而纵观 ICOM 成立以来的 70 年,对于博物馆界具有变革意义的一些观点理念亦大都借由《国际博物馆》杂志的平台得以传播。这有助于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对个人及社会群体承担的责任。所选的 24 篇文章—— 作者均为来自欧洲、南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著名专家学者,其生活和工作都同 ICOM 和博物馆密切相关 ——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把博物馆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媒介,关乎社会责任、参与、 融合、 教育和人类福祉。虽然各辟蹊径,但都对全球范围内博物馆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他文献
许多展评人认为“大英展”展出的文物是符号性的,其所代表的意义大于其本体的意义。但是通过比较,我发现,本体意义对展览解读和思考世界性同样重要。  从策展人在媒体和新闻发布会上的言论来看,提及对世界性的解读,往往会阐述以下两件代表展品:  【佘盆梅海特内棺】  埃及女性贵族的棺材,木料来自黎巴嫩,黄金来自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地区),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沥青来自两河流域。此外,木棺之上很多埃及本土神的形象
期刊
馆长推荐  适逢暑期,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意大利萨包达美术馆收藏的16至18世纪共61幅经典欧洲油画,并向公众免费展出。这批油画是欧洲宗教改革后,在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文艺复兴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作的,这也是油画艺术的黄金时代。画作的作者包括法国风景画宗师克劳德·洛兰,佛兰德艺术的杰出代表尼古拉斯·范·艾克、范·德·默伦和弗兰斯·斯瓦格斯,意大利杰出的巴洛克风格画家圭多·雷尼,卡拉瓦乔派画家的领军人物
期刊
德国时间7月5号下午,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直备受争议的 “日本明治时期工业革命遗产地:制铁、钢铁、造船和采煤产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前,中国和韩国都曾因日本无视该遗址强征劳工的事实,执意推进申报而表示抗议。该项目审议当日,德国大会主席突然宣布,因日韩就申遗表述达成协议,大会进入特殊审议程序,达成一致决议将该遗产地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后,日韩两国代表先后发表声明。同时,中国代
期刊
继《趋势观察2012:把握博物馆未来脉搏》、《趋势观察2013:回到未来》、《趋势观察2014》年度报告在国际博物馆界引发强烈反响后,美国博物馆联盟博物馆未来中心又对新一年的动态和变化展开了研究与归纳,预测博物馆在2015年最可能出现的六大趋势。  回复「150609」或点击这里可阅读本文的第一部分。  3. 私人定制——一种设计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工业时代批量生产的零售业背景下,手工制造及
期刊
这两天,德国各大报纸纷纷登出了有关易北河谷的消息,因为又快到6月25日了。6年前的这一天,德国的易北河谷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名,对于素以严谨、细致、认真和品质闻名于世的德国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善于反思的德国人又开始老话重提,这让我联想到13日正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也希望通过易北河谷的“滑铁卢”,给今年的纪念日活动带来一些信息。  对于生活在易北河谷周围的人而言,回想起6年前这片文化与自然交融的
期刊
在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報社主办的「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推介」活动已圆满落幕,译林出版社《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入选「十佳图书」,鞠躬撒花~  |作者介绍|  爱德华·P.亚历山大教授是国际知名博物馆学家,曾任美国纽约州历史学会会长、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会长、美国博物馆协会主席等,是美国德拉华大学博物馆学学科的创始人,并荣登美国博物
期刊
2015年11月20日,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上,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得到正式通过。《建议书》全文内容如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期刊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孙机先生以大家的底蕴、晓畅的文笔,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呈现在这部书里。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全书收词4500余条,分为概论卷、史前卷、夏商周卷、秦汉至元明清卷、文化遗产保护卷、科技考古卷等六个版块。主要收录有关中国考学研究的理论、方法、术语、名词及考古遗址、墓葬、石窟寺、
期刊
作为西方中国古代艺术研究专家、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好友,本书作者多次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多次向法国和中国的博物馆捐赠文物。他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金器情有独钟,把毕生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与思考倾注在这部著作中。  在这一本书中,让你入门中国青铜器,进入神秘而瑰丽的青铜文化。本书介绍了青铜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意义、青铜器铸造技术、青铜容器和乐器的类型、青铜器的纹饰母题及全球视野内学界对青铜器的主要研
期刊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小学二年级的观众对“什么是博物馆”这一问题给出如下集中回答:  “一个很大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可以在里面学习的建筑。”  “一个我们既可以学习也可以玩耍的地方。”  “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摆放整齐的东西。”  ——援引自朱蒂·奥托,1979年  要想使儿童喜爱儿童博物馆并以参观儿童博物馆为荣,那么就应该让儿童感觉到这(儿童博物馆)是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