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负担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基于上市公司的中介效应分析

来源 :现代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税收负担能完善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影响机制、税收激励政策,能更加有效发挥税收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以2012-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不同类别的税收负担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水平影响效果及其产生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的流转税负和所得税负都能影响企业创新研发投入,而企业综合税负对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活动的影响不显著.流转税负和所得税负都对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但流转税负的影响大于所得税负影响.企业营运资金流转和资金成本在企业税负与创新研发投入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流转税负能够显著减缓企业营运资金周转速度和增加资金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所得税负延缓企业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能力有限,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这为当前优化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投入提供经验支撑.
其他文献
2021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以“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为主题,专家学者们围绕国际贸易中的产业问题、数字贸易与价值链、宏观金融、区域发展与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理论与应用、交通建设与企业发展、“双碳”与环境经济问题、人工智能、产业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区域与环境政策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对会议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
本文构建了的包含债券发行人、评级公司和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博弈参与者最优策略选择,发现评级公司对债券首次评级和跟踪评级会选择不同的评级策略.基于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2010-2018年到期和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债券样本,实证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债券评级公司对首次发行的债券有普遍给予高评级的动机,而在跟踪评级时,评级公司更倾向于在评级信息中如实包含债券专有信息.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以上结论对于长期债券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同样有效.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第一,进一步打击“信用
碳交易试点的开启旨在降耗减排和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而绿色技术进步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还兼具资源环境约束作用.本文利用2007-2016年中国2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算了产出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并判断其绿色技术进步偏向,进一步检验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于城市产出有偏技术进步及绿色技术进步偏向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发现:(1)样本城市的产出有偏技术进步指数总体上大于1,其中东部地区和全国走向较为一致,中西部地区起伏相对较大.(2)从产出偏向来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城市的产出技术进步偏向非期望产出的比例都超过了50%,
人是生命体,渴望生命价值最大化.个体的生命价值,需要劳动的实践才能得以体现.但是,人总是面临约束性条件,限制了生命价值最大化.一是人的生命跨度(时间)有限.受阶层、职业、角色限制,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很难完成更多的任务;二是社会资源即劳动机会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机器人大量出现,社会的总的劳动机会逐渐减少.“元宇宙”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两种限制.第一,“元宇宙”在有限生命长度之内,让个体尽可能、最大化地体验更多元、更丰富的生命体验.第二,“元宇宙”用多元虚拟社会创设,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场所与劳动机会.“
选择碳排放衡量环境质量,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利用1996-2019年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主要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态势,但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尽管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却仍远低于美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的增速都明显放缓.(2)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CO2排放量呈“N”型关系,表明单靠收入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产生减
基于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以市场化水平为门槛变量,运用门槛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与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主要体现为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呈现倒“U”型特征.数字技术发展的最佳市场化水平区间为第二区间(5.300<mar≤9.940);处在第一区间(mar≤5.300)时,二者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进入到第三区间(mar>9.940)后,数字技术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略微弱化.因此,在不断提
以创新促发展,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高度融合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关键.本文使用IRF提供的机器人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构建微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显著促进制造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与高生产率制造企业相比,人工智能对低生产率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其次,人工智能的促进效应是通过替代低端劳动力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优化企业要素配置实现的.其中,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和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低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对
在双循环背景下,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样本探讨公司治理、高管背景和“一带一路”可能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民营企业出口规模正向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当企业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和资产负债率比较高,以及高管具备海外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正向促进作用得以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地,基于企业海外建立子公司数量衡量企业国际化速率,构建三次方非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企业国际化速率与经济效益间存在门槛效应.即在国际化速率较低和较高的两个阶段,企业国际化速率的提升能增加企业经营绩效,而当企业国
创新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引领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必然选择.选取2015-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内源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并考察融资约束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内源融资对创新投资具有正向作用,且内源融资的促进作用强于外源融资;(2)股权融资对创新投资表现出明显的推动效应;(3)债务融资对创新投资表现出明显的负向效应;(4)融资约束对创新投资具有抑制作用,且其负向调节企业外源融资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因此,企业应持续发挥
以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投资为研究对象,选取多项指标,从政府健康投资和个人健康投资两个角度探讨城乡居民健康投资的过往发展及现状.结果表明:在政府健康投资方面,城乡居民享有的医疗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政府无论在医疗服务投资还是医疗设备资源方面都以城镇为重心,虽然农村卫生费用近年来有所增长,但城乡差距不容忽视;在个人健康投资方面,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和人均部分主要食品消费量3个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总体上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因而应从平衡医疗保健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