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新课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新课标》提出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主张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以自主和合作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
本案例意在探索在主题意义下如何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探索了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二、主题探究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一模块话题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属于《新课标》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中的“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授课文本Roy’s Story涉及此主题下的人际沟通。此次课程的设计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承载主题意义的语篇中开展对主题的深度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以下核心问题:What——这个主题关于什么;Why——它为什么发生;How——如何解决。具体结合本文看,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朋友的遭遇,反映出的主题是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它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则需要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去探究和发现。
三、案例描述
(一)概述
围绕主题语境,教师同样设计了三个相应的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深度学习语篇,即:1. What is the story about?(这则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用以解决what 的问题;2. Explore reasons behind the events. (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3. How would Daniel’s decision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did Daniel have other choices? (文章中作者的决定是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的以及当初他是否有其他选择可做?),这一任务的设置为学生解决问题提出了办法和措施。
教师通过这三个任务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讨论的热切度,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在作业的设定中,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教师又以全新的角度切入文本,再次深入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又再次拓展。
(二)内容阐述
首先,在本模块的主题语境下,文化品格最先体现出来。文化品格即价值取向,在本堂课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与朋友之间的矛盾,最终定位在选择、决定的重要性上。事件的发展多是我们当初选择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让事物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其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看中的说和写,由于本堂课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因而语言的输出成为本堂课的重点。当然,成功的输出基于扎实的输入,微课与学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脉络。关于说与写,在讨论的环节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有人擅长讲述,有人擅长倾听,有人擅长记录,因而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说与写的学案设计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学案,“写”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由词到句,由课本原句到自我总结,由结构的架设到完全自由表达,分层和脚手架的搭建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写下自己的所学所想。
再次,学习能力的培養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的获得上。微课的使用和讨论环节的设置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即从统一的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这一任务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同时在双方的对话之下解决问题,实现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
最后,教师努力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观察、预测、排序、归纳、分析等方式带领对文本进行初步的解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思考,深度剖析文章,即:1. How would Daniel’s decision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2. Recall Daniel’s reaction, and discuss: did Daniel have other choices? 这两个问题采用思辨和假设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事实上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有广度也有深度。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真实体现交际能力。作业的布置体现对文本人物的换位思考,同时批判性看待作者的假设,即Roy并没有偷窃。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为整个故事写一个不同的版本。如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字书写而表现出来。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钱颖一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提到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四、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讲授,我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为继续将核心素养在我的课堂上落地生根提供实践思路。下面,我将从我如何设计这堂课,以及这堂课有待提到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
第一、英语学科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我在最初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评价设计不足,一心想怎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导致有些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充分,后面思维的拓展举步维艰。有扎实的输入才能有充实的输出,因而,微课和学案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案要上体现出对学生“写”的培养。最开始的学案设计中,“写”的部分很宽泛,没有脚手架的结构,致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写不出。因而,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的认知必不可少,并且对它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这方面的设计还需要再思考,再改进,使其能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第二、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以前的课堂设计中,总以为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不积极或不敢表达,因而会避免讨论环节的设计。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其实学生之前的表现极大反映了课堂设计的严重不足。当思维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时,学生就会主动转变态度,由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表达,不敢表达也会在因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的动力下勇敢站起来,即使说的不好也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体现,如让学生解释为什么Daniel在发现Roy偷钱包时一句话不说而转身离开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有:
1. He was very disappointed with Roy. He was so clever, kind, outgoing, but now he became a thief;
2. He was trying to protect Roy, because he would not report him;
3. He hoped it was not Roy;
4. Daniel knew Roy’s difficulty, and he thought Roy would correct his mistake;
5. Daniel just did what was his first reaction;
6. Daniel wanted to avoid the embarrassment caused to his friend;
7. Daniel used this way to tell Roy he did something wrong;
其中的很多回答是我在设计之初也没有想到,这样的思维扩散让这堂课活了起来。因而,我想如果每堂课都设计一点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生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让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今天的这堂课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why和how的问题,我们期待在这样持续的坚持下,学生可以自发的问出why、how、what的问题,让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生活中扎根、发芽、成长,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说过“没有一种阅读不涉及思维。只有跟社会、文化、思维挂钩的阅读理解和语言学习才有血有肉。”只有教师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课堂才能转变,才能有温度。
五、小结
核心素養教育目标的提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希望自己在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以呈现出更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课堂。
(作者单位:太原市实验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0)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018年1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新课标》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新课标》提出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主张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以自主和合作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
本案例意在探索在主题意义下如何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探索了思维品质这一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二、主题探究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一模块话题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属于《新课标》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中的“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授课文本Roy’s Story涉及此主题下的人际沟通。此次课程的设计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承载主题意义的语篇中开展对主题的深度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以下核心问题:What——这个主题关于什么;Why——它为什么发生;How——如何解决。具体结合本文看,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朋友的遭遇,反映出的主题是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它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则需要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深入去探究和发现。
三、案例描述
(一)概述
围绕主题语境,教师同样设计了三个相应的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深度学习语篇,即:1. What is the story about?(这则故事是关于什么的?), 用以解决what 的问题;2. Explore reasons behind the events. (一系列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3. How would Daniel’s decision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did Daniel have other choices? (文章中作者的决定是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的以及当初他是否有其他选择可做?),这一任务的设置为学生解决问题提出了办法和措施。
教师通过这三个任务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讨论的热切度,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最后,在作业的设定中,通过让学生换位思考,教师又以全新的角度切入文本,再次深入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又再次拓展。
(二)内容阐述
首先,在本模块的主题语境下,文化品格最先体现出来。文化品格即价值取向,在本堂课中体现在如何处理与朋友之间的矛盾,最终定位在选择、决定的重要性上。事件的发展多是我们当初选择的结果,因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让事物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其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看中的说和写,由于本堂课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因而语言的输出成为本堂课的重点。当然,成功的输出基于扎实的输入,微课与学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脉络。关于说与写,在讨论的环节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有人擅长讲述,有人擅长倾听,有人擅长记录,因而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说与写的学案设计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学案,“写”的设计遵循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由词到句,由课本原句到自我总结,由结构的架设到完全自由表达,分层和脚手架的搭建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写下自己的所学所想。
再次,学习能力的培養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的获得上。微课的使用和讨论环节的设置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即从统一的学习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这一任务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同时在双方的对话之下解决问题,实现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
最后,教师努力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观察、预测、排序、归纳、分析等方式带领对文本进行初步的解读。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展开思考,深度剖析文章,即:1. How would Daniel’s decision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2. Recall Daniel’s reaction, and discuss: did Daniel have other choices? 这两个问题采用思辨和假设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事实上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给出的答案超出了教师的预期,有广度也有深度。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真实体现交际能力。作业的布置体现对文本人物的换位思考,同时批判性看待作者的假设,即Roy并没有偷窃。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为整个故事写一个不同的版本。如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字书写而表现出来。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钱颖一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理念与实践》一文中提到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四、课后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与讲授,我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为继续将核心素养在我的课堂上落地生根提供实践思路。下面,我将从我如何设计这堂课,以及这堂课有待提到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
第一、英语学科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我在最初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的评价设计不足,一心想怎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导致有些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充分,后面思维的拓展举步维艰。有扎实的输入才能有充实的输出,因而,微课和学案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案要上体现出对学生“写”的培养。最开始的学案设计中,“写”的部分很宽泛,没有脚手架的结构,致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写,写不出。因而,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对于学生的认知必不可少,并且对它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这方面的设计还需要再思考,再改进,使其能更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第二、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以前的课堂设计中,总以为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不积极或不敢表达,因而会避免讨论环节的设计。通过这堂课,我发现,其实学生之前的表现极大反映了课堂设计的严重不足。当思维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且体现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时,学生就会主动转变态度,由消极应对转变为积极表达,不敢表达也会在因为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的动力下勇敢站起来,即使说的不好也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体现,如让学生解释为什么Daniel在发现Roy偷钱包时一句话不说而转身离开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有:
1. He was very disappointed with Roy. He was so clever, kind, outgoing, but now he became a thief;
2. He was trying to protect Roy, because he would not report him;
3. He hoped it was not Roy;
4. Daniel knew Roy’s difficulty, and he thought Roy would correct his mistake;
5. Daniel just did what was his first reaction;
6. Daniel wanted to avoid the embarrassment caused to his friend;
7. Daniel used this way to tell Roy he did something wrong;
其中的很多回答是我在设计之初也没有想到,这样的思维扩散让这堂课活了起来。因而,我想如果每堂课都设计一点有关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生会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并将这一习惯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三、让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今天的这堂课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why和how的问题,我们期待在这样持续的坚持下,学生可以自发的问出why、how、what的问题,让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生活中扎根、发芽、成长,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梅德明说过“没有一种阅读不涉及思维。只有跟社会、文化、思维挂钩的阅读理解和语言学习才有血有肉。”只有教师明确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课堂才能转变,才能有温度。
五、小结
核心素養教育目标的提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勤学善思,勇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希望自己在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以呈现出更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课堂。
(作者单位:太原市实验中学,山西 太原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