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杆兵器:遍布世界的矛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矛用于狩猎和捕鱼,它与斧头、刀具和棍棒一起成为人类早期主要的生产工具。后来,矛成为一种战斗兵器,几乎出现在每一次古代战争中。可以说,在火枪出现之前,矛是历史上最常用的兵器之一。即使是在现代兵器装备中,仍能看到矛的影响力,比如步枪刺刀就是矛的进化体。
  矛起源于何时?在世界各国有哪些形制?请看——
  寻踪矛的发展轨迹
  矛作为一种长柄兵器,通常由一根木杆和一个矛头组成。最简单的矛是木矛,其是直接将木杆前端加工成尖锐的矛头而成。更多的矛是在木杆上安装其他坚固材料制成的矛头,这些材料包括燧石、黑曜石、青铜、铁或者钢。常见的矛头形状有三角形、菱形及叶形,有些矛头则带有倒钩或边缘设有锯齿。
  德国的考古证据显示:在距今50万年前的海德堡地区已经出现了木矛。由于木矛容易腐蚀,难以保存至今,因此它出现的准确年代很难测定。
  并非只有人类掌握矛的制造与使用之术。在动物界,黑猩猩也是使用矛的好手。在非洲的塞内加尔,黑猩猩从树上折断大树枝,掰掉小树叉,剥掉树皮,并用牙齿磨尖树枝的一端,加工成木矛的样式。黑猩猩用木矛猎杀睡在山谷中的丛猴,还用木矛在河水边捕鱼。
  在距今大约3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洞而得名)开始使用石头制作矛头。而在距今2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开始使用经过火硬化的木矛头。火硬化也称为“火抛光”,是一种从木材中除去水分,改变其材料性能的方法,可使木制物品更耐用。
  在距今2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开始用带有薄刃的石片制作矛头。这些矛头与木杆的结合,有的是依靠树胶、松香进行粘合,有的是用动物的筋、皮革条或植物条进行捆绑。金属矛头最早出现在青铜时代。步兵将青铜矛与盾牌配合使用,无论是在单兵对战还是在大型阵列战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矛、盾并用的作战方式从古希腊城邦时期(约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到古埃及时期(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年)均有出现。在此期间,骑兵也使用矛。
  矛的形制特点
  矛主要分为长矛、短矛。
  长矛与短矛相比,其握杆较长,握杆的材料更坚固,质量较大。其可以单手使用,也可以双手使用。大多数古代欧洲骑兵使用一支特别长的矛,比如马其顿长矛的长度通常为3.6~4.2m,有些长矛的长度甚至超过6m。
  在11世纪,随着马镫与高桥马鞍的启用,骑兵长矛随之成为具有更强大攻击力的兵器。骑兵可以在马背上单手握住长矛,用腋窝夹住长杆,将马匹与人体力量都集中于长矛尖端,凭借着对长矛的有效控制,即可确保对敌有效刺击。这种使用方法使长矛成为独特的马上兵器,并演变成为中世纪的体育项目。到了14世纪,当时的战术增加了骑兵下马作战的频率,也促使长矛的长度缩短。为了便于控制长矛,其长度缩短至1.5m。后来,短柄战斧一类的兵器更受骑兵的欢迎,长矛也就逐渐失去了地位。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存在30种不同形制的矛头。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是指从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在英格兰的建立到1066年诺曼征服的一段英格兰历史时期。
  大多数中世纪的矛头呈叶形,而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常使用一种矛头较长的长矛,被称为“Angon”,它与罗马人的标枪很相似。此外,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还使用一种翼形矛头,其在矛头两侧各设有一个翼状突起,它既能起到辅助攻击的作用,又能防止矛头过深地刺进敌人身体。法兰克人的翼形长矛在维京人中也非常流行,它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世纪的各类战戟。
  短矛主要用于投掷,也称为标枪、梭镖,其比较短小轻便。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7万~1.15万年),短矛常与梭镖投掷器一同使用。最初的梭镖投掷器极其简单,其由韧性较好的树杈制成,树杈的一端加工成细尖状,使用时插入梭镖的木杆尾部,然后一只手的拇指、小指、无名指握持树杈较粗的一端,食指、中指向上竖起并夹住梭镖的木杆,即可向目标方向将梭镖抛出。后来,梭镖投掷器进行了改进,树杈较粗的一端上部设有木块,木块上加工有凹槽,用于定位梭镖木杆,使用者投掷梭镖时,可五指全力握持梭镖投掷器将梭镖抛出。
  矛的寓意
  像许多其他兵器一样,矛在很多不同的国度都被视为力量的象征。在中国武术界,矛被誉为“百兵之王”。之所以称其为王,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对手防不胜防。
  古代凯尔特人会象征性地摧毁一名死去战士的矛,以免它被敌人使用或成为死者的祭品。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手持的闪电可以解释為矛的象征。有些人将这种解释与雅典娜关联在一起,认为雅典娜手持的矛是宙斯力量的象征。
  罗马人与他们早期的敌人都会迫使俘虏行走在长矛制成的枷锁下面,以达到羞辱他们的目的。据推测,这种仪式代表着夺去俘虏的战士身份;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存在更神秘的理由,目的是困住邪恶的灵魂。
  在北欧神话中,诸神之父奥丁的专属兵器就是一支长矛,它被称为“永恒之枪”,具有百发百中的功力,可以击穿任何物体,然后回到主人手中。这支矛由邪神洛基拜托统治的侏儒国矮人打造而成,矛头上刻有卢恩语文字(卢恩语是由卢恩字母拼写而成的一类文字和语言的统称,在中世纪的欧洲用来书写某些北欧日耳曼语族的语言),握杆则由世界之树的树枝做成。它承载着神圣之名。
  在印度神话中,长矛是战神鸠摩罗的兵器,被称为“Vel”。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有一个占据统治阶级地位的种族姓氏叫“Vellalar”,其意为“长矛法则”。   矛在欧洲的使用
  古希腊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有诸多描述勇士在战场上使用长、短矛的情景:在迈锡尼文明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因发源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勇士们使用长矛作战;到了荷马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勇士们更多地使用短矛进行投掷作战。
  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因此,公元前4世纪出现的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马其顿帝国军队的主体虽然是方阵步兵,但在大型战役中担任攻击任务的主要是骑兵。马其顿骑兵是当时古代西方世界最精锐的骑兵,其核心人员均为伴随君主一起长大的贵族子弟,他们被称为“马其顿禁卫骑兵”、“伙伴骑兵”。他们的战斗力其实和后世的骑兵尤其是冲击骑兵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伙伴骑兵”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只能用手握持长矛,无法夹持长矛,不能将骑兵冲锋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希腊的许多地方,建有希腊女神雅典娜的雕像。其右手持长矛,左手持盾牌。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女战神、智慧女神,也是雅典城的守护神。
  古罗马
  在古罗马军团的阵列中,第一阵列是青年兵,第二阵列是壮年兵,第三阵列是老年兵。他们的装备包括罗马短剑、轻型和重型短矛(标枪)。重型短矛(标枪)只有在需要击穿对手盾牌时才会投掷出去。最初,壮年兵的装备是一种称为“Hasta”的长矛,后来它逐渐被罗马短剑取代。
  从公元前2世纪晚期到公元2世纪,罗马军团所有士兵都配备了短矛(标枪),而其后备部队装备是长矛或其他短矛(标枪)。到了公元3世纪,虽然短矛(标枪)仍在继续使用,但军队的常规装备已经更换成与上世纪后备部队装备相似的长矛和短矛(标枪)。到了公元4世纪,短矛(标枪)就基本退出常规装备序列。
  其他国家和地区
  即使西罗马帝国衰败以后,矛与盾的组合仍然在几乎所有西欧国家使用。因为中世纪的矛只需要少量钢铁来制作尖锐的矛头,所以它是一种经济型兵器。与制作一把长剑相比,矛的制作速度较快,对锻造工艺的要求较低,这些都是矛成为最普遍使用的兵器原因。虽然在文献中常常看到维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爱尔兰人以及同时代这些区域的其他人多以斧头或长剑来武装自己,但在实际作战时,矛才是他们最主要的装备。
  13~14世纪,面对英法同盟军的侵略,苏格兰人发明的苏格兰长矛及其“Schiltron”方阵在仅有少量骑兵和弓箭手的苏格兰军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1298年发生的福尔柯克会战中,苏格兰指挥官威廉·华莱士领导手持苏格兰长矛和盾牌的重步兵,阻止英格兰骑兵的进攻。威廉·华莱士命令苏格兰重步兵排列成若干个纵深很大的“schiltron”方阵。为了抵抗英格兰骑兵的冲击,前面一列士兵单腿跪地,手持长矛,将长矛尾端抵在地面上,矛头斜向上朝着前方,后面其余各列则平拿着长矛指向前方。同时,威廉·华莱士将弓箭兵放在战斗队形之间或重步兵队形的翼侧,并将少量的重骑兵放在步兵队形的后侧。这种战术有效抵御了兵力强大的英法同盟军的进攻。
  在13世纪文艺复兴早期,长矛仍是骑兵的主要兵器。在16世纪中叶,以火枪为兵器的骑兵开始崭露头角。17世纪初,在西欧国家以火枪为武装的骑兵通常会配备一把长剑,他们已经取代了长矛骑兵。而在东欧地区,长矛一直持续使用。
  在17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后期,长矛在火药武器的影响下正式退出军事舞台。
  矛在亚洲的使用
  中国
  中国最早的青铜矛出现在商代。除了青铜长矛之外,中国古代兵器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长杆兵器,它們看似相同却存在着差别。
  商代早期的青铜矛就已经开始注重装饰效果。在一些出土的青铜矛头两侧各设有一个小耳孔,用于佩装流苏,这与现代中国武术中使用的长矛矛头非常相似。流苏就是“穗”的意思,例如丝线、羽毛、布条,甚至是线和珠子串起来的装饰品等等。
  长矛发展到战国和秦朝时期成为普及的步兵兵器,经过严格训练的长矛兵开始列队作战。与此同时,长矛兵还会利用盾牌组成盾墙进行防御。秦朝的长矛兵作战方式与欧洲长矛兵相似,都采用长矛阵列来抵挡骑兵的进攻。这种战术在东、西汉朝时期继续延用。在东汉朝时期,长矛和长戟成为主要的作战兵器。这一时期,铁矛头的数量超过了青铜矛头,至东汉末年,青铜矛头几乎完全被铁矛头取代。
  唐朝时期,长矛的盛行程度有所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称为“枪”的兵器。长矛与枪之间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枪与长矛的不同只不过是矛更长一些,有人则认为枪与矛的最大区别是握杆的灵活度,枪的握杆更灵活,而矛的握杆僵硬,现代学者们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握杆的软硬差异导致枪和矛的用法不同。矛的握杆由枣木等硬木或钢铁制成,韧性较差。最重的铁杆长矛质量可达40kg,使用者需具有极大的臂力才能发挥威力。除了可以用于击刺对手,打、砸也是矛重要的使用功能。而枪的长度较短,质量较小,其握杆由韧性较好的白蜡木制成,使用的技巧性较长矛复杂,非常难练。枪的主要攻击手段是刺,也可以扎挑、横扫对手,练成后威力极大。
  唐朝中叶以后,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长枪的用途很广,除了战时格斗之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作拒马(拒马是把多支长枪插在木架上,用以阻挡敌骑兵冲锋的一种障碍物),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   宋朝和明朝枪的种类很多,例如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蒺藜枪等等。单钩枪、双钩枪即是在金属枪头的侧面设有单倒钩、双倒钩;环子枪是在握杆上设有圆环;蒺藜枪就是在枪头和握杆之间设有一个蒺藜骨朵,其不仅可以用于刺,还可以用于砸人。
  日本
  長矛在日本最早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但它并不受到早期武士的喜爱,因为在马背上战斗的武士大多数更愿意使用弓箭。镰仓时代(公元12~14世纪),几乎也看不到长矛的作品。直到我国元朝军队与日本交战以后,善用弓箭的武士们才倾向于选择长矛作为兵器。除了长矛以外,在日本普遍使用的长杆兵器还有日本枪。日本枪的繁盛期在室町时期(公元1338~1573年),那时由于步战流行,日本枪的造型也变化多端。战国时代(16世纪后期)的日本武士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喜欢用枪来作战,步兵还会用它组成类似欧洲长矛阵的队形投入战斗。
  菲律宾
  菲律宾长矛的英文为“Sibat”,它通常用藤条制作握杆,磨尖的金属做成矛头。矛头可能是单刃、双刃或者是尖刺状。菲律宾长矛的形制因其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捕鱼和狩猎所用的长矛就各具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率领西班牙探险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的著名航海家斐迪南·麦哲伦(1480~1521年)死于1521年爆发的菲律宾麦克坦岛战役,未能完成其环球航行夙愿。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1521年4月27日,航行到菲律宾的麦哲伦为了推行殖民统治,他插手几个小岛首领之间的内讧。夜间,麦哲伦从大船上下来,带领60多人乘3只小船前往小岛。由于水中多礁石,船只不能靠岸,麦哲伦和船员50多人便涉水登陆。不料,反抗的岛民们在酋长拉普拉普率领下早已严阵以待,麦哲伦命令炮手和弓箭手向岛民们开火,可是攻不进去。接着,岛民们向他们猛扑过来,船员们抵挡不住,边打边退,岛民们紧紧追赶。
  麦哲伦急于解围,下令烧毁占领的村庄,岛民们见到自己的房子被烧,更加愤怒地追击他们,射出密集的箭矢,掷出无数的标枪和石块。当他们得知麦哲伦是船队头领时,攻击更加猛烈,许多人奋不顾身,纷纷向他投掷标枪,或用大斧砍来,麦哲伦就在这场战斗中被杀死。
  菲律宾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麦克坦岛战役遗址修建了拉普拉普的铜像和纪念碑。拉普拉普的铜像左手持盾牌,右手持长刀。纪念碑的正面英文大意为: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及他的战士在这里击退了西班牙入侵者,并杀死头领麦哲伦。拉普拉普成为菲律宾抗击欧洲入侵者第一人。纪念碑的背面英文大意为:1521年4月27日,斐迪南·麦哲伦被酋长拉普拉普及他的战士杀死在这里,其余船员在埃尔卡诺率领下于1521年5月1日乘坐维多利亚号船从宿雾岛起航,在1522年9月6日返回圣卢卡—德巴拉梅达港,从而成为完成环球航行的第一人。
  印度
  印度长矛制作材料丰富,通常采用钢铁制作矛头,竹杆制作握杆。印度骑兵在进行马上长矛战训练时会使用一种长度约为3m的木矛,其顶端设有球状物,上面涂有染料,用来确认攻击过程中是否击中对手。
  公元7~12世纪是印度拉其普特人的兴盛时期,拉其普特人的步兵使用一种特殊的长矛,其矛头有的呈叉状,有的具有多个矛尖。此外,还有许多创新设计体现在长矛的不同组件上。
  18世纪初,印度分裂为5个独立的马拉塔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印度的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印度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征服印度。印度马拉塔军队中有一种特殊的绳矛,绳子的一端连在长矛上,另一端系在士兵手腕上,长矛被掷出以后可以收回来重复使用。
  如今,印度教徒每年在1~2月间举行大宝森节。在这个令人震撼的节日上,大多数参与者用长矛穿过脸颊,或负着铁架,刺着银针,向神表示赎罪、谢恩。根据传说,在这一天穆卢干王得到了雪山女神馈赠的一支长矛,最终使其消灭了魔鬼。
  矛在北美洲的使用
  北美洲以印第安人制作的长矛最为著名,这些长矛通常取材于他们生活的部落周围。木棍做成握杆,矛头则是用弓箭的箭头、打磨过的金属片或动物骨片来制作。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北美印第安人居住地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一种以动物骨片为矛头的木杆狩猎矛。该遗址是公元6~12世纪的阿拉萨斯印第安人居址,有3800多处遗迹地点,美国政府于1906年将该遗址辟为弗德台地国家公园,197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至今仍有印第安人生存,其中的胡帕族男子仍使用长矛在河中捕鱼。
  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南部,有个称为跳牛崖的地方,那里有个“野牛跳”博物馆,记录着上千年前北美印第安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该博物馆主要介绍很久以前,北美大地上的主人——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他们在这里祖祖辈辈狩猎繁衍生息。印第安人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野牛,当时北美广袤的土地上生存着成千上万头野牛。野牛肉好吃,但要获取它并非易事,野牛体重都在几百公斤以上,而且力大、性情狂野,难以猎杀。但印第安人很聪明,他们选出优秀、勇敢、矫健的青年人,披着野牛皮,拿起鼓和其他发出很大声音的物件,分布在野牛群周围,然后点起火把,敲击响声,驱赶受到惊吓的野牛群向山崖方向奔去。野牛到了崖边,收不住蹄子,全都葬身崖下,即便没有摔死的野牛也摔伤动弹不得,守候在崖下的印第安人就用长矛等工具把它们全部杀死。因为不杀死幸存的野牛,它们会把信息告诉其他的野牛,那么再要轰动它们跳崖就不灵验了。如果没有野牛肉和牛皮,印第安人过冬就没有吃的,御寒的帐篷也没有牛皮来制作,在严寒的加拿大是难以想像如何度过冷峻无情的冬季的。
  矛在非洲的使用
  矛在非洲大陆出现后,首先成为古埃及军队的重要兵器。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他的军官们为了帝国继承权爆发冲突。托勒密作为亚历山大的一名部将,也于公元前305年宣布独立,自任为法老,史称托勒密一世。其开创了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近300年的统治,疆域最鼎盛时期包括埃及、昔兰尼、安那托利亚南部、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区、叙利亚南部及一些地中海岛屿,领土最南端达到努比亚。托勒密王朝的军队善于运用长矛,经验丰富的剑士、卷镰战车以及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兵种(比如非洲战象)的加入使得埃及的军队丰富多彩。
  在南非古老的部族里,最常见的矛是一种投掷矛,其名为“Assegai”。19世纪初,为了便于刺杀,南部非洲祖鲁王国的缔造者恰卡(1787~1828年)设计出一种短刺矛,名为祖鲁王短矛(Iklwa)。其矛刃锋利,短柄宽刃,相当于一把长刺刀,可以用来突刺和劈砍。祖鲁王短矛后来成为祖鲁人的主要兵器,战争中配合祖鲁战斧和木脊牛皮盾使用,使祖鲁人征服了非洲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例如,在与布特勒齐(Butelezi)部族作战中,这种利器令对方猝不及防,大败而逃。
  矛在伊斯兰地区的使用
  长矛在穆斯林地区的战斗中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早期伊斯兰世界的扩张战争中常以它作为攻击兵器。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伊斯兰教,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到他逝世时(632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在阿拉伯半岛上,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地区的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大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兴起于东亚大陆北部草原上的蒙古人所灭。
  穆斯林长矛的使用范围较广,从非洲南部到印度次大陆,它们与当地原本存在的长矛一起投入使用。直到20世纪,仍可在战场上看到穆斯林长矛的身影。在西非的富拉尼圣战时期以及英埃战争期间,这类长矛都曾上阵搏杀。弗拉尼帝国是19世纪西非豪萨城邦富拉尼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1808~1903年),其辖地包括现今尼日利亚北部、贝宁(旧称达荷美)东北部、尼日尔西南部和喀麦隆北部,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英埃战争是19世纪后期英国为镇压埃及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在埃及建立殖民统治而进行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以埃及的民族革命为开端,以英国侵略军彻底占领埃及而告终,战争结果使埃及从半殖民地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编辑/曾振宇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衡量一个市场或者主管的最基本指标就是销量,但是我们常说销量不是万能的,没有销量是万万不能的!一、形形色色的销量“毒品”销量:销量大,价格低。“废品”销量:销量小,价格
2005年,我为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系列活动,请沪上书画名师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与贺友直先生通了一次电话。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系列是一项重大的
期刊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采用稳态热箱实验法,对采用岩棉作为保温材料的金属面夹芯轻质绝热围护结构进行传热传湿实验,研究蒸汽渗透对其热工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构造试件在稳定传热状态下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