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族民间文学中最优秀的叙事诗。它长,是它有357句,1785字,情节相对复杂,在古代叙事诗中是少有的;它优秀,是它于故事一个一个的细节中运用了最富于艺术魅力的表现技巧,让故事流光溢彩,凄婉动人。把它与较早时代的其它叙事文学,如春秋《诗经·氓》、北朝民歌《木兰辞》比较而言,情节也特具艺术性。《氓》仅限于婚前婚后夫妻间感情的“热”“冷”描述,《木兰辞》仅限于君臣间的矛盾解决过程,而它揭示矛盾则较复杂,把主要矛盾定格在夫妻与外界之间,适时贯串夫妻之间的内部矛盾,形成有主有次、有隐有显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千百年来人们欣赏它、感动于它的理由,不是它的凄美故事,而是由于系列的艺术光环。
《孔》诗前有一段小序,它的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以及为诗的原因。如此地消耗笔墨——运用白描的办法给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下特别的界定,即可以见其独到的匠心。主人公刘兰芝“为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投水而死”,她不为强力所迫的刚毅和死不屈从的忠贞性格豁然跃出。主人公焦仲卿听到刘兰芝的死讯,顿时索性你死我也死,“亦自缢于庭树”,这就给他的性格奠定了懦弱的基调。全诗就在这一界定之上讲述哀婉的人物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单就这一点设计,《氓》与《木兰辞》就不具备。常言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而这里即是在“画骨”,且寥寥几笔就好了,还显得十分高明。
走入第一节,诗歌即带给人一种宏阔、凄美的感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此以比兴开篇,借物喻人,将惜别之牵挂、缠绵、难舍婉曲托出,将人物力量之渺小、无奈浇注在让人揪心、哀怜的鸟飞的状貌深处。这一开篇,虽然已经向读者暗暗昭示了将要讲述的人事命运,虽然读者内心也因之感到三分沉重,但是灵魂深处依然掩藏不住对于此般秀美的婉辞赋有的内涵感到七分兴致。
诗歌第二节,主要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年练一功,一功一境界。列叙出嫁前的内在修养,为后文刘兰芝的外貌之美、两家求婚、仲卿难舍等细节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此好姑娘遭受婆家“遣归”自当说不过去。“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仲卿的固执、坚定,从侧面烘托了刘兰芝勤劳、守礼、专情、温存的美好德行。与此同时,仲卿与母亲的正面交锋便由此开幕。做母亲的用央、哄、吓、骗强硬逼迫;做儿子的软弱辩解,屈服容忍。诗歌于此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任何反抗——只要是为了解放自己的——都要进行到底,不坚决的抗争都将招致失败。
为了展示焦仲卿的软弱无能,诗歌采用渲染、映衬等手法,先写焦仲卿说妻的神情和语言,然后用刘兰芝对丈夫的劝慰、赠物来对比映衬。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艺术的角度讲,也是运用渲染手法从正面描写刘兰芝的外在美,这为下文县令与郡太守两家迅疾求婚张了本。梳妆打扮,靓丽出门,虽遭遣归,精神不靡,这是何等潇洒的气质。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采用对比手法,表现兰芝与焦家亲人之间的各自关系。在焦家,无尚的权威是阿母,兰芝偏偏与阿母关系糟糕,是兰芝不会处关系,还是婆婆有意为难媳妇?兰芝与其他人关系都要好,独与阿母似水火不容,谁的错?故事于对比之中,紧紧拽住读者的爱恨之心。
“大道口”送别,二人互诉衷肠,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中对比其性格,巧设伏笔:“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顺我意,逆以煎我怀。”二人命运由此又生新的枝节。
兰芝还家,娘家母亲非常痛心,“大拊掌”“大悲摧”足见其母亲痛心之深。母亲自言自语:“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既照应了诗歌第二自然段,同时又运用烘托手法通过母亲之口从侧面描写了刘兰芝无可挑剔的素质与品格,使兰芝的美丽更为动人,尤其是内在之美更为真实。这样美丽的姑娘,焦母容不得她,自然会有第三双眼睛发现她,所以,这里的烘托也为下文媒人们迅速登门张了本。
首先,县令为第三郎遣媒,紧随其后,太守为第五郎遣媒。特别是后者,“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诗歌采用以实写虚的办法,虚写刘兰芝才德美貌声名远播。从“兰芝”名误听为姓“兰”,从此前嫁了府小吏误为“承籍有宦官”。名声传播越远,传言就越失真。这样的现象在今天也是可能的,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样的误会,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从侧面烘托了刘兰芝的才德美貌。
母亲拊掌痛心,官家遣媒说亲,阿兄不加体谅:“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这在情节设计上合情合理,在人物表现上与《乐府诗·陌上桑》写美:“行者观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欣赏写到怨怒,都采用烘托。这样,刘兰芝的才德美貌算是写到了最高处,让阿兄出场,既与前文照应,又使故事异峰突起。
迫于阿兄的压力,兰芝答应了婚事。“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太守府上的欢喜与排场如在目前,而刘家呢?“阿女(刘兰芝)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兰芝心中的痛楚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前段着力渲染的太守府的喜悦和热闹与后段描写刘兰芝的不欢与悲伤相互对照,相得益彰。有人喜来有人忧,有人欢来有人苦。这种对照鲜明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营造出一种矛盾、痛苦的诗歌意境,从而达到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高明的艺术之境,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兰芝的变故急坏了焦仲卿,“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坐骑的反应,极其夸张。马尚如此,人何以堪!以马衬人,给人物命运以悲剧性的预兆。像最初的变故一样,是天又出现不测风云:“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兰芝遭休改嫁,两个变故互成对照,同条共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罪恶。所点击的“逼迫兼兄弟”,同时又呼应了前文二人分别时刘兰芝对于未来的担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顺我意,逆以煎我怀。”使其阿兄的凶暴形象有了着落点。
双双都因胳膊拗不过大腿的状况,双双都因无奈而不能给爱留下时间与空间的屈从,这样的爱情怎能不最终毁灭呢?
软弱的府吏,已经看不到爱情的前途,明白相爱无望,于是乎有了抱怨,有了想不开,“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将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如此一个细节描写,既顺应了故事发展的需要,又照应了前文二人在“大道口”分手时新妇的誓言。随即“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同样形成照应的效果,并与府吏的“新誓”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可从“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即知新妇的内心伤痛。她的话中既含有对逼迫者的恨,也含有对仲卿的怨,因此,也预示着她入黄泉就比仲卿入黄泉会更坚决、更迅疾。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写哀景,述悲情,情景交融。尤其是前四句写景富有象征意味,“寒风”“严霜”象征了婚姻变故的邪恶力量。“树木”“庭兰”象征了人,这里指焦仲卿、刘兰芝。在古代诗歌中以树木花草喻人的情况不少,如“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苏小小墓》李贺)”,诗把写景、拟人融为一体,写幽兰,即写苏小小。“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诗歌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珠树。(《漆园》王维)”,以树喻己,表现隐逸恬退的人生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老柳》白居易)”,“半朽”“多情”归根结底是诗人的自画像,“树”“人”是诗人自指,由此而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韵味悠长。而更有以树自名的,“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陶潜)”。总之,以树木喻人,以花草喻人,实是为人物命运作预警性的暗示,给读者以天人一体的感觉。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依然用照应的技巧,旨在用最后的讽刺完善这位母亲的可憎形象。
“其日牛马嘶……举身赴清池。”写乐景,述悲情,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这样的结局既照应了最后一次两人相见的誓言,又顺应了“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的环境征兆,更为巧妙的是呼应了诗歌的第一节,使全诗结构严谨,至此完成比兴技巧“兴”的艺术设计。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段,大胆想象,深化主旨,在沉重的悲剧事件面前满足人们善良的愿望。先实写焦、刘二家觉醒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然后虚写“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望:上天幻作比翼鸟,入地生作连理枝,依然有说不尽的情话,诉不尽的相思。
故事虽然收了一个美丽的尾巴,但那毕竟已经不是人世的生活,所以人物的悲剧命运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思考。这首诗,千百年来被文人学者所称道,其原因也不仅仅是它的故事充满悲情而美丽,更因为诗中复杂的艺术表现技巧。因此,学习时若能充分认识并竭力关注这一点,必有利于在其它诗歌的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余启富,教师,现居贵州余庆。
《孔》诗前有一段小序,它的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梗概以及为诗的原因。如此地消耗笔墨——运用白描的办法给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下特别的界定,即可以见其独到的匠心。主人公刘兰芝“为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投水而死”,她不为强力所迫的刚毅和死不屈从的忠贞性格豁然跃出。主人公焦仲卿听到刘兰芝的死讯,顿时索性你死我也死,“亦自缢于庭树”,这就给他的性格奠定了懦弱的基调。全诗就在这一界定之上讲述哀婉的人物故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单就这一点设计,《氓》与《木兰辞》就不具备。常言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而这里即是在“画骨”,且寥寥几笔就好了,还显得十分高明。
走入第一节,诗歌即带给人一种宏阔、凄美的感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如此以比兴开篇,借物喻人,将惜别之牵挂、缠绵、难舍婉曲托出,将人物力量之渺小、无奈浇注在让人揪心、哀怜的鸟飞的状貌深处。这一开篇,虽然已经向读者暗暗昭示了将要讲述的人事命运,虽然读者内心也因之感到三分沉重,但是灵魂深处依然掩藏不住对于此般秀美的婉辞赋有的内涵感到七分兴致。
诗歌第二节,主要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年练一功,一功一境界。列叙出嫁前的内在修养,为后文刘兰芝的外貌之美、两家求婚、仲卿难舍等细节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此好姑娘遭受婆家“遣归”自当说不过去。“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仲卿的固执、坚定,从侧面烘托了刘兰芝勤劳、守礼、专情、温存的美好德行。与此同时,仲卿与母亲的正面交锋便由此开幕。做母亲的用央、哄、吓、骗强硬逼迫;做儿子的软弱辩解,屈服容忍。诗歌于此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任何反抗——只要是为了解放自己的——都要进行到底,不坚决的抗争都将招致失败。
为了展示焦仲卿的软弱无能,诗歌采用渲染、映衬等手法,先写焦仲卿说妻的神情和语言,然后用刘兰芝对丈夫的劝慰、赠物来对比映衬。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从艺术的角度讲,也是运用渲染手法从正面描写刘兰芝的外在美,这为下文县令与郡太守两家迅疾求婚张了本。梳妆打扮,靓丽出门,虽遭遣归,精神不靡,这是何等潇洒的气质。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采用对比手法,表现兰芝与焦家亲人之间的各自关系。在焦家,无尚的权威是阿母,兰芝偏偏与阿母关系糟糕,是兰芝不会处关系,还是婆婆有意为难媳妇?兰芝与其他人关系都要好,独与阿母似水火不容,谁的错?故事于对比之中,紧紧拽住读者的爱恨之心。
“大道口”送别,二人互诉衷肠,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中对比其性格,巧设伏笔:“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顺我意,逆以煎我怀。”二人命运由此又生新的枝节。
兰芝还家,娘家母亲非常痛心,“大拊掌”“大悲摧”足见其母亲痛心之深。母亲自言自语:“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既照应了诗歌第二自然段,同时又运用烘托手法通过母亲之口从侧面描写了刘兰芝无可挑剔的素质与品格,使兰芝的美丽更为动人,尤其是内在之美更为真实。这样美丽的姑娘,焦母容不得她,自然会有第三双眼睛发现她,所以,这里的烘托也为下文媒人们迅速登门张了本。
首先,县令为第三郎遣媒,紧随其后,太守为第五郎遣媒。特别是后者,“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诗歌采用以实写虚的办法,虚写刘兰芝才德美貌声名远播。从“兰芝”名误听为姓“兰”,从此前嫁了府小吏误为“承籍有宦官”。名声传播越远,传言就越失真。这样的现象在今天也是可能的,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样的误会,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从侧面烘托了刘兰芝的才德美貌。
母亲拊掌痛心,官家遣媒说亲,阿兄不加体谅:“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这在情节设计上合情合理,在人物表现上与《乐府诗·陌上桑》写美:“行者观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欣赏写到怨怒,都采用烘托。这样,刘兰芝的才德美貌算是写到了最高处,让阿兄出场,既与前文照应,又使故事异峰突起。
迫于阿兄的压力,兰芝答应了婚事。“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太守府上的欢喜与排场如在目前,而刘家呢?“阿女(刘兰芝)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兰芝心中的痛楚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前段着力渲染的太守府的喜悦和热闹与后段描写刘兰芝的不欢与悲伤相互对照,相得益彰。有人喜来有人忧,有人欢来有人苦。这种对照鲜明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营造出一种矛盾、痛苦的诗歌意境,从而达到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高明的艺术之境,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兰芝的变故急坏了焦仲卿,“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诗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坐骑的反应,极其夸张。马尚如此,人何以堪!以马衬人,给人物命运以悲剧性的预兆。像最初的变故一样,是天又出现不测风云:“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兰芝遭休改嫁,两个变故互成对照,同条共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扼杀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罪恶。所点击的“逼迫兼兄弟”,同时又呼应了前文二人分别时刘兰芝对于未来的担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顺我意,逆以煎我怀。”使其阿兄的凶暴形象有了着落点。
双双都因胳膊拗不过大腿的状况,双双都因无奈而不能给爱留下时间与空间的屈从,这样的爱情怎能不最终毁灭呢?
软弱的府吏,已经看不到爱情的前途,明白相爱无望,于是乎有了抱怨,有了想不开,“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将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如此一个细节描写,既顺应了故事发展的需要,又照应了前文二人在“大道口”分手时新妇的誓言。随即“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同样形成照应的效果,并与府吏的“新誓”形成鲜明对比,读者可从“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即知新妇的内心伤痛。她的话中既含有对逼迫者的恨,也含有对仲卿的怨,因此,也预示着她入黄泉就比仲卿入黄泉会更坚决、更迅疾。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写哀景,述悲情,情景交融。尤其是前四句写景富有象征意味,“寒风”“严霜”象征了婚姻变故的邪恶力量。“树木”“庭兰”象征了人,这里指焦仲卿、刘兰芝。在古代诗歌中以树木花草喻人的情况不少,如“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苏小小墓》李贺)”,诗把写景、拟人融为一体,写幽兰,即写苏小小。“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李商隐)”,诗歌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珠树。(《漆园》王维)”,以树喻己,表现隐逸恬退的人生情趣和自甘淡泊的人生态度。“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老柳》白居易)”,“半朽”“多情”归根结底是诗人的自画像,“树”“人”是诗人自指,由此而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韵味悠长。而更有以树自名的,“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陶潜)”。总之,以树木喻人,以花草喻人,实是为人物命运作预警性的暗示,给读者以天人一体的感觉。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依然用照应的技巧,旨在用最后的讽刺完善这位母亲的可憎形象。
“其日牛马嘶……举身赴清池。”写乐景,述悲情,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
兰芝“举身赴清池”,仲卿“自挂东南枝”,这样的结局既照应了最后一次两人相见的誓言,又顺应了“寒风吹树木,严霜结庭兰”的环境征兆,更为巧妙的是呼应了诗歌的第一节,使全诗结构严谨,至此完成比兴技巧“兴”的艺术设计。
诗的最后一节,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段,大胆想象,深化主旨,在沉重的悲剧事件面前满足人们善良的愿望。先实写焦、刘二家觉醒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然后虚写“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以此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望:上天幻作比翼鸟,入地生作连理枝,依然有说不尽的情话,诉不尽的相思。
故事虽然收了一个美丽的尾巴,但那毕竟已经不是人世的生活,所以人物的悲剧命运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思考。这首诗,千百年来被文人学者所称道,其原因也不仅仅是它的故事充满悲情而美丽,更因为诗中复杂的艺术表现技巧。因此,学习时若能充分认识并竭力关注这一点,必有利于在其它诗歌的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余启富,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