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一)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典籍著作,主要阐述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形成的主要标志,同时它对气功学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一、概括气功的锻炼方法
  
  《内经》全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气功功法,但该书在总结古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练功要素非常精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谓:“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古人说的“真人”有多种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那些懂得并实施了养生的人。作者认为“真人”养生有一个原则、三大要素,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天人相应、顺天避邪的原则,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广泛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呼吸、意念、姿势三大要素。这是对《内经》成书之前古人养生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将呼吸的调整和内气运行的把握,人体的安静、放松或意守一定的部位,姿势的调整或有一定的动作定为练功三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将其名为调息、调心、调身而一直应用到现在。
  
  二、揭示气功的作用原理
  
  《内经》论养生与治病,虽也有“动”的论述,但明显重视“静”的作用,故其对气功作用原理的分析主要也从“静神”,即通过安静情志来防病治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对此作了高度概括:“……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认为气功锻炼时的虚静宁神意守的状态,具有调节人体真气运行,从而起到养生治未病的作用。这与中医重视七情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举痛论》篇:“……百病生干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种思想对气功调心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气功锻炼中的放松入静、意守意引、内视返观、存想观相、数息听息等调心方法,以一念代万念等调心原理,无不与此有关。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养性”,拓展了气功应用的范畴和领域,其渊源可能也出于《内经》之上述论点。
  
  三、论述气功的临床应用
  
  1 重视气功养生
  养生,也称摄生、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将其要则归纳为五个方面:“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气功锻炼被概括于其中的“和于术数”内,练功过程中如能注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即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就“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关于具体养生方法的论述,也散见于《内经》多处,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提示不同季节的功法选择原则,又如“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灵兰秘典论》),“……为无为之事,乐恬恢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阴阳应象大论》),“和喜怒”(《灵枢。本神》)等,则与气功调心有关。这些思想后被历代气功家和养生家所重视,直至现代,气功养生学已经发展成为气功学中最被学术界认可和大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分支。
  
  2 传承气功疗法
  所谓气功疗法,系指将气功作为一种医疗手段用于防病治病。与气功疗法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滞复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其中的“舞”就是用于治疗“筋骨瑟缩不达”的功法。《内经》对气功疗法的记载,主要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和《(遗篇)刺法论》。《异法方宜论》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跻。故导引按足乔者,亦从中央出也。”说明《吕氏春秋》的“舞”在《内经》称为“导引按跻”,主要用于治疗因“湿”引起的“痿厥寒热”之证。按:《内经》的治病方法共有五种,气功位列其中(另外四种为:砭石、毒药、灸炳、九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气功在当时的地位。《(遗篇)刺法论》有以静功治疗慢性肾病的实例:“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令无数。”这是子午流注在气功治疗学应用的典范。子午流注是针灸学中常用的理论,它认为自然界的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经络相对应,一个时辰流注一经的经气,十二经脉经气的流注过程从中焦开始,并于寅时上注于肺经,然后按“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针灸大全》)的次序周而复始。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应对心(火),在阳熄的“寅时面向南”有取南方阳气之意,由此推测这里列举的是肾阳虚患者的治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提示所用功法是以练吸为主的静功,因为“……吸则天地之气归我”(《梅华问答》),对练功者具有补虚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刺法篇》为北宋刘温舒氏所补,其中的气功治疗肾病的方法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气功学术成就,与《内经》其他篇记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果,在时间上相差甚远。
  
  3 倡导“功药结合”
  《素问·奇病论》谓:“病名日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息积是一种古代的慢性病病名,表现为胁下满、气逆,但不妨碍饮食。对于此病的治疗,《内经》认为,不可用针灸的方法,也不可单凭药物治疗,提倡导引与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这种气功与其他方法结合的治病模式,在气功疗法中具有很大的意义,故为历代气功人士所沿用。作为气功疗法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在论治疾病时,将“别有正方”的“汤熨针石”等常规治疗方法不予介绍,而把可能还不被当时医生所熟知的“补养宣导”(即气功方法)附于后,折射出作者对“汤熨针石”与“补养宣导”结合应用情有独钟。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功药结合的应用描述得更加具体,《临证指南医案‘吐血门》中的“何案”便是一例:“何……由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华,不得四布,知味容纳,而健运未能自然……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旨如此,至于潜心涤虑,勿扰情志,再于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气之助。”在后天八卦图中,子、午两时分别应对肾、心,由于肾居下焦,为水脏;心居上焦主火,正常状态下肾水上济、心火下降,称为水火相济、心肾交通。病理状态下于此两时“参以静功”可与药物一起起到调整阴阳,重新建立“水火交,阴阳偶”的生理状态。
  总之,《内经》对于气功的论述,涉及练功原则、机理分析与应用范例,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阐述气功学的经典,也是其后中医气功学形成、发展与繁荣的基础。(未完待续)
  
  编辑:迟昊
其他文献
摸——摸脚自诊病,防患于未然。经常用手指触摸你双脚的各个部位,如触摸到皮下组织有结节、硬块或水泡样的感觉,且感到疼痛时,说明该处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已发生病变或功能不正常,应及时诊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全息理论认为,人的双足恰似整体的缩影,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脚部都有自己的“反射区”。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功能的正常与否,都会在脚部各自的“反射区”反映出来。因此,脚是人体健康程度的一面镜子。故摸脚能诊
编者按: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中国正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战略转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中国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两千多年前,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医学的崇高境界是“消患于未兆” 、“济赢劣以获安”。同时还提出了“未病”、“欲病”之说,并有名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如果是按未、欲
中国有句俗话:“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意思是说某些危险因素平时就在我们身边潜伏着,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危险,稍有疏忽,其“杀手”本色就会暴露出来。小则伤害身体,带来痛苦,大则对生命产生威胁。老人由于身体退行性变化,动作反应变慢,常常会出现不测。老人在遇到危险状况自救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眼前发生的情况,为自己采取最有效的自救与求救方式。摔倒骨折不要急于爬起来。在神志比较清楚后,慢慢地从远端到
砭石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魂宝。根据《黄帝内经》等多部古典记载: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为我国独立并存的五大医术。砭为五医之首,针灸之母也。因制砭佳石的匮乏,自东汉以来,已失传二千多年了,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考古的发现,高科技的检测,使历史尘封的古砭,又重现人间,大放异彩,深受国内外广大群众的欢迎。一、古砭石重放光芒砭石产生于新石器时期。最早,有“路史”记载“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距今五千
《养性延命录》由南北朝时齐梁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家陶弘景所撰,分两卷六篇,上卷有《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御女损益》,围绕养性延命的宗旨,阐述相关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大量气功养生的内容。陶氏论气功养生,提倡动静结合,以静为主。一、《服气疗病》与静养心神在静养方面,陶氏特别重视调息的作用。调息是气功锻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古人对此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打电话总也记不住号码,东西买多了计算起来就很费劲……凡此种种,惹得许多中老年人人心惶惶:该不是往老年性痴呆方向奔吧?  严峻的事实告诉人们:如此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有人曾对6000名中老年人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70%记忆力减退,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报告的76%相近。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也曾对5055名55岁以上的上海市区老年人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4.69%患老年性痴呆,44%有轻度智力减退。以上研究表明
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作者施耐庵,在写作之余,常悬壶行医。一天,员外顾迪登门拜访诉说其子顾斐胸闷气短、不思饮食、日渐消瘦,请其诊视。施耐庵来到顾家,只见顾斐面容惟悴、眼睛无神,问他何时得病?何处不适?他答非所问,口中支吾:“此木是柴山山出。”施耐庵觉得奇怪,便问员外:“公子是否婚配?”员外答道:“本乡莫家小姐,自幼与儿青梅竹马,两相情愿,情投意合。”施又问:“公子发病前,与小姐有无书信来往?”员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当前全球每年平均约有140万人罹患乳腺癌,我国每年有20余万妇女患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迅速上升趋势,且呈明显年轻化,主要人群甚至已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根据中国人口协会近期公布的《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我国城市中乳腺癌的死亡率增长了38.91%。相信凡是看过电影《天生一对》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这一情节:剧中的一对恋人
脚底部存在着各脏器的反射区,某些脏器发生病变后,可以在其反射区上反应出来。按摩和刺激相应的反射区,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脚底养生法有两个特点:一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行,按压、揉搓和敲击的方法很容易掌握,费时不多,场地不限。二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方法如下:1 敲击脚底。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内脏功能
鹌鹑,又称鹑鸟、宛鹑,为雉科动物,是一种古老的食用禽类。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鹌鹑肉和蛋就已作为名贵的佳肴出现在宫宴之上。据东晋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记载,战国时的士大夫宋景山喜食“桂髓鹌鹑汤”。此后,历代宫中御膳中均有鹌鹑。如今,用鹌鹑烹制的各种菜肴,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鹌鹑肉细嫩、味美,胜过鸡肉,而且营养保健作用也略高一筹。它的肉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多,含胆固醇低,对胖人来说是理想的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