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程。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结构形式上基本保持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构原则,但又体现了他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而迈向浪漫主义的精神。本文以降B大调D.960钢琴奏鸣曲作为分析对象,来归纳总结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矛盾表现及其意义,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期风格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晚期风格;作品分析
Abstraction
Schube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European romanticis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his piano works run through the whole creation process. The structure of Schubert's later works kept the principle of classical dioramas, but it also reflected his spirit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moving towards romanticism. This paper takes the piano sonata D.960 in B flat major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express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chubert's piano sonatas, and also to inspire the piano players to Schubert's late style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Schubert;piano sonata;late style;music analysis
创作背景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是最后三首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首,在舒伯特去世10年以后的1838年,这些奏鸣曲由当时的音乐出版商迪亚贝里(Diabelli)在维也纳出版,并把它们献给了舒曼。这首钢琴奏鸣曲整体比较长,超过了大部分的奏鸣曲。全曲布局是按照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典型模式写成的,一共由四个乐章共同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主要的主题动机集中于前两个乐章之中,第三乐章是诙谐曲,作为对前面音乐发展的一种松弛,最后乐章是回旋曲体裁,能够使得乐曲结构更加平衡,结尾情绪上扬。舒伯特在他的许多奏鸣曲中采用这种形式,各个乐章之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一乐章——中速快板(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呈示部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值得特别注意:副部主题的某种矛盾心理,以及在主部主题当中带有神秘色彩的降G颤音。乐章主部主题是哀怨内敛的抒情旋律,紧紧围绕着主音而进行。这个乐章与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op.97)的第一乐章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同一个降b调;速度指示都是“中速快板”;主要动机的节奏和特征也非常相似;乐曲开始部分对下属功能有所强调;两个主题第一次出现之间的长时间停顿休止等。此外,第一主题中比较明显的主音转变,III级音D(第2小节)向IV级音降e(第5小节)进行延伸,这两个元素在整部奏鸣曲中都很重要。第一主题中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听起来是平静而抒情的如歌,而低音部神秘的降G颤音却是非常不稳定,似乎是幽灵般的阴影,神秘颤音在乐章中反复出现。展开部采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从远关系调升c小调,同时也是第二乐章的主调开始。但是随后在140小节,很快就变为了A大调的副部主题材料。展开部从升c小调开始,增强了前面提到的副部主题的矛盾心理。升f小调对比主调是升高了增五度,很容易把升f小调作为副部调性,把升f作为降b的对立调性。展开部最后,第223小节降G颤音再次出现。再现部是比较标准的,没有特别的变化。这个乐章的尾声从345小节开始,最后以主题材料和神秘的颤音柔和地结束。
第二乐章——持续行板(Andante Sostenuto)
第二乐章采用了ABA'三段式结构,调性使用了第一乐章展开部开始时的升c小调,中间B部分采用A大调。乐章的主题情绪同样哀怨悲伤,主题旋律围绕着主调属功能音升G音开始陈述,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一部分A乐段采用比较特殊的结构组成(8+5+4),中间部分的5小节是一种填充式写作手法。主题材料在18小节到了E大调,中段B采用了A大调,织体类型为合唱织体,低音区有密集的和弦。A大调是主调升C小调的VI级音,在第一乐章中VI级音的重要性就已经表现了出来,这样使得两个乐章紧密联系。中间部分的主题材料采用了古典时期典型乐段结构(4+4),整体结构明确,音乐性格有趣。第一乐段再现,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和弦填充,慢慢向下属方向转调。主要主题进行减缩再现,第68 - 75小节,伴着细微的大小调变奏,A部分再现部分有轻微的和声与节奏变化。
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
第三乐章同样采用了降B大调,呈现出一种欢快向上的姿态,把听众从前两个乐章较为压抑的氛围中抽离出来,乐章主题与之前乐章的写法比较相似,再一次围绕主音进行小间距环绕式音型展开。乐段采用8+8结构,A部分由三部分共同组成,中间部分从17小节到68小节,结构较长,中间使用了其动机和节奏材料。这个乐章还包含了明显的等音转调手法,比如在49-50小节,通过升F小调进入A大调,在第一乐章中也出现了降G(38小节)和升F(50小节)的等音转调。三声中部采用降b小调,短小且不规则,表现了舒伯特的典型的节奏矛盾,游走在三拍子和两拍子之间,两拍子节奏似乎与旋律本身相匹配,但左手切分節奏的突强音同时强调了三拍子,这是舒伯特音乐中矛盾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Tropo)
第四乐章曲式结构是包含了三个主题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与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非常相似,在开始处使用八度音型来引入叙述,听起来像是一场戏剧的宣言,随后准备表演接下来的戏剧冲突,但接下来的却是类似舞蹈般的温和主题,非常平淡,这无疑也是典型舒伯特音乐矛盾心理的另一种表现。主题中第3-4小节出现重复的小二度动机,第20-21小节出现由四分音符G-降E-C构成的对比动机。副部第一主题从86小节F大调开始,右手为琶音节奏型,左手为轻柔的切分音。副部第二主题从156小节F小调开始,采用较强力度演奏和弦,最后作为展开部的过渡,在216-224小节回顾了主部主题材料。展开部使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从255小节开始,包含小二度动机与对比动机进行对位组合,小二度动机的发展采用半音阶下行,而对比动机发展为四分音符节奏与小二度动机的结合体。不同动机的综合与发展,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是相当显著。第四乐章最后以快速的尾声结束。
总结
舒伯特音乐中的矛盾情绪是他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感受舒伯特音乐中的柔和抚慰和强烈对比是非常重要的。舒伯特作品外表透露着自然的美感、丰富的和声以及饱满的情感,内心还有悲伤和痛苦,音乐中各种矛盾的特征也与此有关。总之,舒伯特冷静、成熟和温顺的音乐思想极大丰富了他创作中悲伤的命运主题,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Motto”研究[J]. 陈乐燕. 中国音乐学. 2009(01)
[2]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作品960演奏及研究[D]. 王华.南京艺术学院 2009
作者简介:杨晓峰(1990年2月14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学位:硕士,职位:助教,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晚期风格;作品分析
Abstraction
Schuber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European romanticism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his piano works run through the whole creation process. The structure of Schubert's later works kept the principle of classical dioramas, but it also reflected his spirit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moving towards romanticism. This paper takes the piano sonata D.960 in B flat major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to summarize the express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chubert's piano sonatas, and also to inspire the piano players to Schubert's late style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Schubert;piano sonata;late style;music analysis
创作背景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是最后三首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三首,在舒伯特去世10年以后的1838年,这些奏鸣曲由当时的音乐出版商迪亚贝里(Diabelli)在维也纳出版,并把它们献给了舒曼。这首钢琴奏鸣曲整体比较长,超过了大部分的奏鸣曲。全曲布局是按照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典型模式写成的,一共由四个乐章共同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主要的主题动机集中于前两个乐章之中,第三乐章是诙谐曲,作为对前面音乐发展的一种松弛,最后乐章是回旋曲体裁,能够使得乐曲结构更加平衡,结尾情绪上扬。舒伯特在他的许多奏鸣曲中采用这种形式,各个乐章之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一乐章——中速快板(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呈示部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值得特别注意:副部主题的某种矛盾心理,以及在主部主题当中带有神秘色彩的降G颤音。乐章主部主题是哀怨内敛的抒情旋律,紧紧围绕着主音而进行。这个乐章与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op.97)的第一乐章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同一个降b调;速度指示都是“中速快板”;主要动机的节奏和特征也非常相似;乐曲开始部分对下属功能有所强调;两个主题第一次出现之间的长时间停顿休止等。此外,第一主题中比较明显的主音转变,III级音D(第2小节)向IV级音降e(第5小节)进行延伸,这两个元素在整部奏鸣曲中都很重要。第一主题中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听起来是平静而抒情的如歌,而低音部神秘的降G颤音却是非常不稳定,似乎是幽灵般的阴影,神秘颤音在乐章中反复出现。展开部采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从远关系调升c小调,同时也是第二乐章的主调开始。但是随后在140小节,很快就变为了A大调的副部主题材料。展开部从升c小调开始,增强了前面提到的副部主题的矛盾心理。升f小调对比主调是升高了增五度,很容易把升f小调作为副部调性,把升f作为降b的对立调性。展开部最后,第223小节降G颤音再次出现。再现部是比较标准的,没有特别的变化。这个乐章的尾声从345小节开始,最后以主题材料和神秘的颤音柔和地结束。
第二乐章——持续行板(Andante Sostenuto)
第二乐章采用了ABA'三段式结构,调性使用了第一乐章展开部开始时的升c小调,中间B部分采用A大调。乐章的主题情绪同样哀怨悲伤,主题旋律围绕着主调属功能音升G音开始陈述,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一部分A乐段采用比较特殊的结构组成(8+5+4),中间部分的5小节是一种填充式写作手法。主题材料在18小节到了E大调,中段B采用了A大调,织体类型为合唱织体,低音区有密集的和弦。A大调是主调升C小调的VI级音,在第一乐章中VI级音的重要性就已经表现了出来,这样使得两个乐章紧密联系。中间部分的主题材料采用了古典时期典型乐段结构(4+4),整体结构明确,音乐性格有趣。第一乐段再现,伴随着断断续续的和弦填充,慢慢向下属方向转调。主要主题进行减缩再现,第68 - 75小节,伴着细微的大小调变奏,A部分再现部分有轻微的和声与节奏变化。
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
第三乐章同样采用了降B大调,呈现出一种欢快向上的姿态,把听众从前两个乐章较为压抑的氛围中抽离出来,乐章主题与之前乐章的写法比较相似,再一次围绕主音进行小间距环绕式音型展开。乐段采用8+8结构,A部分由三部分共同组成,中间部分从17小节到68小节,结构较长,中间使用了其动机和节奏材料。这个乐章还包含了明显的等音转调手法,比如在49-50小节,通过升F小调进入A大调,在第一乐章中也出现了降G(38小节)和升F(50小节)的等音转调。三声中部采用降b小调,短小且不规则,表现了舒伯特的典型的节奏矛盾,游走在三拍子和两拍子之间,两拍子节奏似乎与旋律本身相匹配,但左手切分節奏的突强音同时强调了三拍子,这是舒伯特音乐中矛盾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Tropo)
第四乐章曲式结构是包含了三个主题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与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非常相似,在开始处使用八度音型来引入叙述,听起来像是一场戏剧的宣言,随后准备表演接下来的戏剧冲突,但接下来的却是类似舞蹈般的温和主题,非常平淡,这无疑也是典型舒伯特音乐矛盾心理的另一种表现。主题中第3-4小节出现重复的小二度动机,第20-21小节出现由四分音符G-降E-C构成的对比动机。副部第一主题从86小节F大调开始,右手为琶音节奏型,左手为轻柔的切分音。副部第二主题从156小节F小调开始,采用较强力度演奏和弦,最后作为展开部的过渡,在216-224小节回顾了主部主题材料。展开部使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从255小节开始,包含小二度动机与对比动机进行对位组合,小二度动机的发展采用半音阶下行,而对比动机发展为四分音符节奏与小二度动机的结合体。不同动机的综合与发展,在舒伯特的作品中也是相当显著。第四乐章最后以快速的尾声结束。
总结
舒伯特音乐中的矛盾情绪是他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感受舒伯特音乐中的柔和抚慰和强烈对比是非常重要的。舒伯特作品外表透露着自然的美感、丰富的和声以及饱满的情感,内心还有悲伤和痛苦,音乐中各种矛盾的特征也与此有关。总之,舒伯特冷静、成熟和温顺的音乐思想极大丰富了他创作中悲伤的命运主题,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Motto”研究[J]. 陈乐燕. 中国音乐学. 2009(01)
[2]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作品960演奏及研究[D]. 王华.南京艺术学院 2009
作者简介:杨晓峰(1990年2月14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学位:硕士,职位:助教,研究方向:音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