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过程采取导学案模式,新课程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何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起点是否合适。
2、重点是否突出。
3、难点是否能突破。
4、疑点是否找准。
5、讲练是否结合。
以上几个方面最好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多吸取他人经验,研究出可行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导学案。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做到教学“活案”巧妙“加减”,灵活调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状态。
2、学生的交流状态。
3、学生的达成状态。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把握,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达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结合教学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写出教学反思,指导以后的教学。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成功的经验。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更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
2、失败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比如这节课片面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造成本节课前松后紧,另外,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没有深入到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中去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从而没有掌握到这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达成情况。 3、教学的应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导学案的修正。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外,组织导学案方面有何新招?学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积累丰富的材料。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必须记住,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在教学中反思,再反思中提高要求。同时还要经常查阅、翻看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里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学习,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能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同萍著.高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
[2]邵振泉,丁民著.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新课程模块教与练.
[3]王云生著.新课程化学教与学,教与学系列,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性进行教学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如何教、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呢?
教学反思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教学前的反思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起点是否合适。
2、重点是否突出。
3、难点是否能突破。
4、疑点是否找准。
5、讲练是否结合。
以上几个方面最好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多吸取他人经验,研究出可行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导学案。
二、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做到教学“活案”巧妙“加减”,灵活调控,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状态。
2、学生的交流状态。
3、学生的达成状态。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把握,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达到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结合教学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写出教学反思,指导以后的教学。
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成功的经验。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更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以后借鉴。
2、失败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比如这节课片面过于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索,造成本节课前松后紧,另外,让学生练习的同时,没有深入到平时学习较差的同学中去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从而没有掌握到这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达成情况。 3、教学的应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导学案的修正。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以外,组织导学案方面有何新招?学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并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积累丰富的材料。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必须记住,教学的探索创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要做到常思常想,常想才能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勤于动笔,善于动笔。在教学中反思,再反思中提高要求。同时还要经常查阅、翻看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点点滴滴的小收获里悟出教育理论的大道理,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总结学习,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而且能逐步把自己磨练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同萍著.高中化学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
[2]邵振泉,丁民著.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新课程模块教与练.
[3]王云生著.新课程化学教与学,教与学系列,新课改教师必读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