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胃十二指肠转移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ekej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0岁。2007年8月因“发现牙龈肿物及硬腭片状黑色素斑”入本院口腔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腭)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HMB45(+),Melan—A(+),S-100(+)。术后给予达卡巴嗪、顺铂化疗3次及卡介苗免疫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可,未再继续化疗及就诊。2008年6月因纳差伴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见胃体、胃窦四壁散在几十枚黄豆大小息肉样隆起,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口服磷酸钠与聚乙二醇在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5月至10月期间,连续收集100例符合研究要求拟行结肠镜检查的慢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磷酸钠(A组,49例)和聚乙二醇(B组,51例)作肠道清洁准备。内镜医师单盲法记分判断肠道清洁程度。并在用药前后分别监测血压和心率,检测血钙、血磷、血细胞压积、电解质及肾功能等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记录患者药物服用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由于其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检查应用和普及,使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发现和诊断率得到提高。近4年来,我们在内镜下治疗了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患者8例,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评价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行ERCP的住院患者,将ERCP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在ERCP术前及术中分别将患者和操作相关情况记录在统一的观察表上;术后随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出院;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纳入观察的165例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中,25例发生并发症(15.2%),其中急性胰腺炎
患者男,64岁,因“黑便半月”就诊,黑便约2次/d,成形。既往有“胆囊炎”病史10年。B超检查见胆囊壁模糊,肝、胰、脾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食管、贲门未见异常,胃底、胃体、胃角黏膜轻度充血,胃窦黏膜充血,见暗红色血迹,可见2个幽门孔(图1):第1个呈圆形,开启状态,其5点位距其约2cm处见第2个幽门,呈椭圆形,也为开启状态。
患者女,56岁,因上腹及胸骨后灼痛,进热食时加重,伴反酸、嗳气15d来院就诊。既往10年前因跌倒伤及头部致脑挫裂伤、左额叶血肿在我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20余天(具体诊疗情况不详)。体格检查:血压150/90mmHg,一般情况正常,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心肺正常,腹软,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
临床约有15%~18%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胆总管结石,传统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但由于部分患者就诊时往往并发急性胆管炎,甚至出现休克,尤其是老年患者。对这类病例,急诊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较多,而内科保守亦无法解除梗阻。对此我们消化科与肝胆外科采用急诊ERCP处理,
胶囊内镜检查已成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经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我国在胶囊内镜检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专家广泛讨论及多次修改,现制订我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规范如下。
ERCP时选择性插管是一切后续检查治疗的基础,导丝的插入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而在某些乳头开口狭小、炎症引起胆管狭窄、胰管钙化、肿瘤侵犯或压迫以致胆胰管恶性狭窄及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因普通ERCP导丝无法插至合适部位而使ERCP操作失败。导丝在ERCP介入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协助各类器械交换外,更能帮助插管,起到引导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胃、食管肿瘤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早期胃食管癌的检出呈不断上升趋势,这和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以及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推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这些患者在避免外科手术情况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早期胃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是目前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