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证券的偏好并不强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题似乎是与这样一个已被广为讨论的命题不符:外国投资者通过购买美国证券帮助美国保持了低利率。的确,目前外国投资者所持有的美国资产已经大大超过美国所持有的外国资产,超过的数额达2.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25%。但尽管如此,外国投资者对持有美国证券的偏好仍然较弱,本文探讨的是这种偏好到底有多弱。
  一国投资者可以在其投资组合中同时或者分别持有本国、外国证券,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世界各国的证券组合使其风险收益最大化。国际投资组合理论中关于有效组合比例的内容为投资者提供了参考。理论上,外国投资者的股票组合中应该有45%是美国股票,因为45%是美国股票市值占全球股票市场的市值份额,同理,外国投资者的债券组合中应该有38%是美国债券,其余比率再按照国内外各类证券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重来相应地进行分配。然而,这种多元化的配置比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谜。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实际情况与理论基准的偏差程度。图1显示,各国股票组合中美国股票的比率从零点几到29%不等,最高的是荷兰。既然理论上的比率是45%,可见各个国家对美国股票的偏好并不强,与基准比率相差从16%到45%不等。
  图上和图2(1)
  图2显示了同样的信息。各国债券组合中美国债券的比率从1%到66%不等,最高是中国。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比率大大超过了38%的理论基准,因此被认为是在帮助美国弥补财政赤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这些国家都达到理论上的基准水平的话,那么他们持有美国股票和债券的数额相应就会增加6.3万亿和8.8万亿美元。就美国来说,在其投资组合中所持有的外国股票和债券的比率也没有达到理论基准,只有5.6%和14.6%。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基准水平测算,美国持有的外国股票和债券会相应增加5.8万亿和10.6万亿美元。从数字的对应平衡看(6.3万亿和5.8万亿,8.8万亿和10.6万亿),外国对持有美国股票的偏好更弱,而美国对持有外国债券的偏好更弱。
  经济学家已经确定了一些能够影响人们偏好本国证券的因素。例如,为了规避汇率风险,投资者也许不会去买外国证券;此外,买卖国际证券的高交易成本也能够解释人们更愿意买卖本国证券的原因;其他的因素则有缺乏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税收或者监管政策等等。虽然这些因素能够部分地解释这种偏好,但也不能完全解谜。当然,这些年随着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以及资本管制的放松,在很多国家里这种偏好有淡化的趋势。不管是否继续淡化,这种偏好都对一国的利率和整体经济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美国梅尔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
其他文献
2006年是我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已经绘制了“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也给金融业和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建议》在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下提出了10项要求,其中的每一项都与银行业改革发展有关。具体到2006年来说,预计银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进展。 
期刊
编者按:在集中了中国优质银行资产的18家商业银行吸收了总额达18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后,一场关于中国银行业引入境外投资者是与非的论战就此展开。争论集中针对两个话题来进行:其一,中国银行业在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银行资产被贱卖的嫌疑;其二,中国银行业在向外国资本敞开大门的同时是否忽略了给予民族资本同等的待遇。对于前一个问题的争论,本刊已发表过多篇文章,而后一个问题的实质则是中国银行业对内
期刊
编者按:2005年5月,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联邦储备银行芝加哥第四十一届银行结构年会上对信贷衍生品的风险转移等问题作了发言。格林斯潘认为,作为一项有效的风险转移工具,银行通过发展信贷衍生品转移了自身风险,但同时,信贷风险转移也增加了风险评估的难度。不论怎样,为了使这种有利于各方的交易能够继续扩大,市场参与者与政策制定者都应留意由于在使用衍生品时向银行系统外转移风险而引发的对风险管理的挑
期刊
经过“十五”的发展,海南省经济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加速性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曾经的房地产泡沫和长期结构性产业贫血的影响还隐隐作痛,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还有待加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工行海南省分行,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已经走出阴影,跟上了工行整体股份制改革的步伐。    转变观念,激发活力    到 2001 年底,工行海南省分行虽然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
期刊
过去十年,在美国大量的金融工具被开发出来,用来在各金融机构间转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转移(credit risk transfer,简称 CRT)可以是全部出售贷款,也可以是与标的贷款并不一定直接相关的信用衍生工具。随着大量CRT工具的开发与利用,以及CRT交易量的不断增加,信贷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强了。与此相关,围绕CRT交易的政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CRT机制的主要工具,并对相
期刊
编者按:  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国家大量注资农信社,意图通过正向激励促进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达到“花钱买机制”的目的。这个目的实现了吗?金融界、学术界对此颇有争论。有人认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偏重于基层机构的重组,热衷于把“信用社”改名为“合作银行”,而在本质上忽略了经营机制的建设。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核心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的情况下,“花钱买机制”的目标很难实现,只是
期刊
采访秦尚民的过程一波三折,原定的时间一再延期。自从重新执掌IBM在大中华区的金融业务以来,秦尚民在北京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等中国各地奔走。在他的意识中,中国的金融事业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这就像起飞前的飞机,它需要强大的引擎推动力,而IBM作为中国金融事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在助推中国金融事业转型方面自然责无旁贷。    商业领跑    10年来,IBM这个蓝色巨人以服务
期刊
改制、引资、上市,2005年的中国银行业因为这一系列重大事件而备受各界关注。在已经到来的2006年里,我们对中国的银行业还有哪些可以期待?改制的和未改制的,引资和未引资的,上市的和未上市的,各商业银行怎样盘算着自己的2006年,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入世过渡期的最后一年?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还有哪些好戏要上演?面对利率市场化步伐逐渐加快的前景,面对汇率形成机制发生变革的现实,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发
期刊
编 者按:  在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得到国家资金支持的同时,一直在缝隙中求生存的城市商业银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各种改革的探索:最近,天津城商行成功引进外资;上海银行经过多年的期待之后,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就在年近岁末,徽商银行的成立又成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真是好戏连台。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关键在于找到各自适合的道路。最近,唐
期刊
编者按:2005年中国金融市场可谓大事不断。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开发机构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公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被看作国内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开始。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