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jp16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可从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和创新意识入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勤读多练,善于积累,展现时代风貌。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素材 创新意识
  
  作文应该是用自己的心灵所体验的人生,用人格书写的誓言,是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写就的,是展示自我、张扬自我的快事。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感悟。
  一、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方法
  1.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无字书,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当看到料峭春风中的杨柳吐绿时,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律动;当看到在狂风暴雨中鹰击长空时,我们感受到力量的抗争;当看到雪压青松时,我们看到不屈的品格;当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时,我们感到生命的摇曳……观察生活,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生活中雄奇瑰丽的多姿多彩赋予我们丰富的遐想和生动的灵性;感悟生活,使我们拥有无比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激发作文的联想。我们要随时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在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
  2.阅读书籍,汲取营养。
  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只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当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方法如下。
  (1)句海拾贝法,即收集精美句子以获得作文素材的方法。把在阅读中看到的精彩、论述精辟的精彩片段摘抄在本子上,也可按句式分类收集,如比喻句、比拟句、夸张句、描写句等,这样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
  (2)精段荟萃法,如将精彩的写景片段、抒情片段、议论精辟的片段、刻画人物技术高超的片段等摘录下来,汇集在一个小本子里,一定会储存大量的不拘一格的作文信息。我让学生准备了杂记本,对于课本上的精品除了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欣赏外,还及时摘录下来,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丑小鸭》中苹果园的描写,《土地的誓言》中生活图景的再现,……品析之后辑录下来,印象会更深刻,更容易融汇到自己的语言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3)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4)材料剪贴法,即剪切优秀作文或其片段,以获得材料的方法。可根据作文的需要分为各种所需内容,以便作文时借鉴。
  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四种常用的方法。在自由阅读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也可由教师根据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如大纲规定初中每个年级课外閱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3.练笔。
  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和演讲比赛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
  二、解决学生写作中无创新意识的方法
  所谓创新,就是给人以新鲜感,使人获得新的信息和感受,从而吸引人。创新的作文可以是话题新,既可以从别人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领域或角度去写,又可以是发人之未发之语,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与众不同。要做到作文要立意新颖,就要平时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观察新事物,对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人们常说:“心口如一,言文一致。”从某种角度来说,作文教学的全部工作就浓缩在这八个字里。要求学生做到嘴上说的,全是心里想的,凡是心里想的,都能说出来,这里涵盖着“思想—言语—文字”之间的转化,是一项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
  要写新的生活,生活不是一潭死水,有时风平浪静,令人心情酣畅,有时波起浪涌,令人感受到那铮铮的铁骨,在当今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改变着人们,也向我们提出许多耐人寻味的课题:教育改革,生态环境,科教兴国,信息世界,社会治安……因此,作文要有新的立意,描写新的生活,采用鲜活的新材料,合乎时代节拍,紧扣时代脉搏,迸射时代光彩,这样才会拥有创新的意识,写出独特的个性,使自己的文章不落俗套。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思想的放飞,语文教师可以用智慧点燃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通过一张纸一支笔充实自己的心灵,让时代的音符更激越。
其他文献
本论文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在舍饲条件下山羊和不同品种肉用绵羊(蒙古羊、德国美利奴羊、德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以及萨福克羊)的前胃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意在为舍饲条件下,
摘 要: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对所要解读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起。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应用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广泛的文体,现在已成为中专教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政策性、针对性较强,而又受到制文意图、格式、语体等多方面的限制,应用文显得格式呆板,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呢?我根据应用文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专应用文的教学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利用比较发现法,
摘 要: 在阅读课教学中,科学的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调动全体聋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设计事实性问题,设计经验性问题,设计创造性问题,设计评价性问题这四个层面,着眼于聋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探讨了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等问题。  关键词: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问题 设计 提问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摘 要: 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朗读的量要足,朗读的质要高,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关键词: 朗读 语感 数量 质量 形式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比较直觉、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
为确定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分泌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基及诱导物,并对胞外蛋白酶的生化性质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利用含不同诱导物的LMZ培养基、枸椽酸
摘 要: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强迫”变成“渴望”,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培养方法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多个年头,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追求形式,忽视文本的误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那么如何在这主阵地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上立足文本,合理使用文本  1.教师对淡化文体的要求要辩证地看  《课标》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文体的
在学校阅览室里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画书类书架前人很多,而文学类书架前却非常冷清,而且手持画册的学生大多是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哪怕是几行字),三五分钟就一换。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地找了几十个学生“闲聊”,问他们课外爱看哪些书,他们很爽快地告诉我是漫画书、连环画;在问到他们熟悉的人物时,他们的回答让我诧异,绝大多数孩子竟然只熟悉“龙珠”、“小燕子”等,而对历史文化名人却知之甚少;问他们天文、地理、历史
一、导语设计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