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掩之门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一闭间,方显内外天地。两扇门庇佑着一户人家。
  望着那扇门,久久不愿离去,我在思索着这扇门和这家人所交融的岁月,双手无数次摸在门环后留下的斑斑痕迹。
  临走前,我细细地盯着这两扇漆黑的小木门,它的份量,重过东侧邻家新装的朱红大铁门。小木门上仿佛留下了一个个字符,或是驴的梅花篆的蹄印。纵使周围发展再快,木门没打算改变自己,它留给路人的,永远是和驴一样最质朴的品质,它也没打算改变自己,终将在陪伴主人的过程中孤独终老,留给再后来的人说不清理不明的一番倾诉。
  透过后视镜,那位老人站在槐米树下纹丝不动,她一动不动地目送我离开。冬日的寒风里,她的身材显得有些单薄。我知道只有当我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她的视野范围之内,她才会一把手扶在门框上,挪动着步子回家。老人每天日渐苍老又忙碌的身影,木门看得无比清楚。
  门,需要仪式感。
  门面上的对联已泛着陈旧,“福门天天开,财源滚滚来”陪伴了门近一年的时光,上侧还有一联横批“锦上添花”。退了颜色的对联马上要被撕掉,主人精心量好尺寸,裁好对子纸,准备给它换新衣服。新春来了,门是要装扮的。两扇门盼望着换红装。村里人喜欢大红色,至于对子的内容不太考究,“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都可,门图个喜庆,人也图个喜庆。在乡村,家家户户都会有多路神庇佑,一年到头守护着整个家。进家的第一个神就是门神,门神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再低矮的门也要贴。寒食节,门两侧插上新嫩的柳条,端午时节,剪几根艾草插于门框两侧。
  村庄里,门是身份的象征。过去,大户人家是宅院,地主老爷将自己的大门装扮得雍华富贵,宅门两侧摆着石狮子,显示着家境的富裕。门是村里人的门面,关系到家人在村里的脸面问题。因此在建造房屋时,总想到要安上扇好门。门环上是两个圆形狮子铁圈,走到这里的都会驻足观看。
  在村里,作为普通百姓,门前没有石砖红门、石狮子的气派,但漆黑的小木门一点也不自卑,在和槐米树说着悄悄话。百姓讲究实在,黑木门两侧是结实的青砖。能安上两扇结实的实木门算很讲究了,苦日子容不得主人摆设。来到村庄,走在一道道小胡同巷,望一望这家的门就猜测出了这家人的七八分实力。墙根下,是女主人日积月累捡拾的残瓦片。乡村人看中砖头瓦片,攒多了就有大用。你该如何想象这如泥土一般性格的人家,透漏着这家人是多么能干、勤劳、朴实?在清贫的岁月里,两扇门守护着朴实的人家。骨子里是一种透到泥土里的真诚,质朴。
  木门虽然矮小,相貌普通,门面装备却一样也不少。门下有门槛,门上有门环。门环代表的是一种庄重、神秘、威严、静寂,狮头龙面,向路人亲戚展示着家人的殷实,无形中透着威严。乡村中,门环就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圈,铁圈外延,是一个铁环,门里边向两侧分叉,固定住铁圈。一个锈迹的铁环,附带着一双双手留下的点点油渍。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家事的变迁,门环深有感触,两个小铁圈照看着一家人的平安。
  一扭一转,门闩“梆”的一声落下。
  门缓缓打开,一家人就开始了过热闹的日子。伴着鸡鸭的欢叫声,门给家里人架起了一座桥梁,打开了通道,院里的天井与门外的天地连成了一体。
  无人时,握住铁圈一转,两扇门再次“咣当”,锁住了两扇门,给家里上了一份保险。客人至,用力地拍打着铁环,铁环撞击着铁圈,声音清脆入耳,孩子的耳朵早就支起来了。在填不饱肚子的岁月里,门环用悦耳声一次次提醒着主人,争先做着守护神的活。
  门环出尽了风头,门槛也不甘落后,似乎在羡慕门环的得意。老房子的木门下都会有一个门槛,不经过一道坎的考验哪能轻易进家门?遇到坎没关系,坚定地跨过这道坎才能拨开云雾。木门下侧两端留着两道短缝,专为门槛预备,主人拿起门槛恰好安插在两侧的缝里,与上方的木门准确对接。门槛为大门和家人做着最后一道屏障。没有了门槛的阻拦,盛夏的雨水直往家奔。门槛很自豪将这些外物拦在家门外,为主人做了事,自然感到骄傲。
  单扇为门,双扇为户。一门一世界,一门一人生。
  和岁月对话的过程中,门自身也在发生着内涵的改变,经过岁月的熏陶,木门变成了一种门面、门风。门风代表了一种家风。姥爷身上的勤劳、能干、精明中透露的朴实,姥娘的善良、通情达理,都是在过日子中攒下的好门风。村庄里,常有游手好闲,令百姓厌恶的皮孩子,孩子惹是生非,百姓自然不喜欢。在指责孩子时,大人们绝不会说老师在学校里没教好,只会说:“这孩子,门风不好,缺少父母教育。”孩子的德行转成了父母的门风。良好的门风如温润春水,影响孩子的点滴。
  从门外刮向门里的风,影响到了一家的角角落落,代表着全家人的面。好的家风是取不尽的财富。爹从小就教育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走在世上,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名声,一言一行要守规矩。
  门是一道分水岭,一道风景线。把门一关,是一家人,门内,什么话都能说,什么事都能做,有解不开的结一家人慢慢商议。说不明的难事不可带到门外,家丑不外扬,不好的事沿着门缝传出去,一袋烟的工夫就飘到胡同那头。打开门,依然要堂堂正正做人,种好田,喂饱自家的牛羊。四邻间和谐相处,也是一种好风气。
  一门一世界,门就如一家人的嘴巴,吐纳环绕间,来去的人进进出出,家就有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只有进了门,才算到了家。门刚打开,右侧是拥挤的排子车。进入了天井,院子里主人进行了一番规划。西侧的两间土屋先映入眼帘,南为猪圈,也当驴圈,北是为毛驴准备的草料房。
  天井周围陈列着一座座建筑,鸡架、狗窝一样不能少。狗窝不能朝鸡窝开门,不然两个牲灵常在院里争吵得不可收场。小菜园,老杏树,小石榴树,满满当当挤了大半个小院,也在守护着院落,人更享受着这份独有的精神世界。院里似乎从来没有整齐的时候,一院子的小生灵都在守着这家人的秘密。
  晴朗的日子里,几只花母鸡在悠闲地踱着步,啄着泥土打发时间,黑狗耷拉着耳朵在晒太阳。母鸡玩高兴了,沿着木柴垛飞到了南墙跟的梧桐树上,临到傍晚,借着袅袅的炊烟再次钻进鸡窝,享受着主人撒好的玉米粒。
  门更像是一个驿站。劳累的庄稼人赤着脚从田里赶回来,驴站在驴圈里,一下也不想动,眼睁睁望着主人送来吃剩的瓜皮。主人往驢槽里填满草料,让驴缓着劲吃。闻着家门口传出的饭菜香,主人浑身的疲惫感消了一半。村里人对付疲劳最好的方式就是喝茶。茶叶冒出的香味能将浑身的酸臭味彻底熏走。倚靠在炕沿一侧,单手托着腮帮,一碗碗的茶水下肚,不觉间打起了小呼噜。眯一觉醒来,通身惬意。
  天黑,门要被掩上了。过去兵荒马乱,百姓要早早关紧门,上侧用门闩来关住,中间挂上铁索,来一个双重保险。在门后,主人准备了一根结实的木棍,叫顶门棍,加上结实的木棍,一家人才安心。风和日丽的日子,顶门棍被闲置在角落里,大风怒吼的日子,顶门棍被拿出来,定在横梁下方,任凭再大的风,门板岿然不动,热炕头上劳累了一天的人才能安心的睡个好觉,高枕酣眠。
  在陪伴家人的那些岁月中,木门渐渐不撑。正如外祖母那几颗摇摇松动的牙齿,保不住哪一天木门便会被朱红色大铁门所取代。这一点,木门心里清楚得很,它似乎伸出了像过去一样有力的双手,如此可求想抓住时光前进的尾巴。而那些家人们曾经在木门下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曾经盼归的焦急的眼神,也在流转中渐渐逝去。
  日出日落,外祖母一个人每天仍慢悠悠地踏过木门,孤独相守。
  那依依不舍的送别、收获后无限喜悦的场景,门都是最好的见证。而每一次在门前的驻足和思绪间的徜徉,都会使我更加坚定脚下的路,顺着外祖父和驴蹄印趟出来的一条路坚定地朝前迈着步子。
  那一扇虚掩的门,外祖母一直为我留着空。
其他文献
1  史冬生两年前迷上了晨跑。  史冬生的晨跑和别人的晨跑不一样,别人晨跑一般是在体育场、林荫道、河畔或者街道上跑,史冬生的晨跑是刚出家门就跑,跑一阵,离家远点,就不跑了。  史冬生要去见一个人,一个女人,叫李瑞芬,是他的情人。  别人会情人一般是在晚上,史冬生却是在早晨,一定得是早晨。他觉得晚上去见李瑞芬很危险。他觉得危险倒不是李瑞芬有什么危险,而是晚上容易被人发现,因为晚上人们活动频繁。早晨就
期刊
一  要不是舅的那一通电话,冬梅肯定会将鹭伯家里的最后一口饭扒完才走的。她仍会像往常那样跟鹭伯保持着那种关系。什么关系?这么说吧,冬梅是家政服务的钟点工,而鹭伯是雇主,她为他忙家务,他付钱给她,天经地义,清清楚楚,还能有啥关系?  冬梅本来一星期才去一趟鹭伯家,一段时间以后,变成天天去了。因为鹭伯夸她这个人“干净、整洁”,又从家庭支出中追加了预算,拓展了她的业务,让她既做保洁员又兼职帮他买菜、煮饭
期刊
一  临海枕河湿地上的滨城三伏天里简直就是一间硕大的桑拿房,建筑物出汗,各种物什也出汗,人更是全身沁汗且源源不绝,摸摸胸口,都感觉到那拳头大砰砰跳动的心都出了汗。可在滨城最高的邮电大厦的电梯间,在林卓的那一双颇有西方韵味的明眸前,却飘来一阵清风,新奇,又有一股久违了的清新。林卓是一個泼辣的女孩儿,她便迎着着清风的制造源——一位男孩儿的眼睛直视过去。  直视了好一会儿,林卓的心里有了一种是曾相识的感
期刊
村西有条大河,不叫河,却叫程卢沟。据说上游是程家,下游是卢湾,是两个村庄名字。就像今天的济青路,济南到青岛是一个意思。没有什么特殊含义。那个年代,坡干场净,每到入冬,牛马和社员全都出伕上河,远下去几十上百里,彩旗烈烈,喇叭声声,口号阵阵,就地筑堰或是开冰凿河。这条程卢沟,具体哪一年挖的,不清楚了。程卢沟和北邻的二号干沟,同期挖来引蓄黄河水,架在上面的渡槽,有的地方露出混凝土里的钢筋,朝北一面的槽梆
期刊
幼年成长于北地,树木三大金刚,杨树柳树榆树,均不开花(注:后查资料,显示它们似乎也开所谓的花,而我从未得见)。  村內的杨树,不像树,被鼎沸的人气和牛粪马尿围拢着,如同圈养在鸡窝里的藏獒,有志难申。村外宽敞高阔,道路渺渺伸向远方。杨树立于两旁,树干白色,笔直,如箭穿云。树叶哗啦啦作响,除非落在地上,一生都在拼命挣往天空。雨后的土路颠簸而泥泞,也粘不住杨树向上的鞋子。天上到底有什么呀,想想也挺让人好
期刊
在一个阳光朗照的春日,来到位于龙泉山脉中段,沱江上游的金堂县五凤溪古镇,镇内有美丽的柳溪河水穿镇而过,出城后与雄浑的沱江河緊紧交汇、缠绕,碧绿的柳溪河水与褐黄色的沱江河水激流撞击,漩涡滚滚,清浊分明,一半是清秀,一半是雄伟;一半是飘逸,一半是壮阔。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旋转着,拥抱在一起,其势如野马分鬃,十分壮观。两河从此合流,潮平两岸,沱江由此低回婉转。风正一帆,直下简阳、资阳、内江、泸州,最后流入
期刊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年的彩排之日。往年这个日子,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哪里,老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母亲永远地走了,我们的年缥缈啦!  女儿微信响起——不妨到英国来,到她就读的大学校访,民间有着人故去奔赴西方极乐世界之说,奶奶没有走远,奶奶也许就在西方。  此西方显然非彼西方,女儿想让异国他乡淡去我们丧母的悲痛……  背井离乡,脚下的土地是华夏,回眸,故乡在身后。  异国他乡,脚下的土地是海
期刊
1921年8月3日。十一位热血青年,操天南地北口音,匆匆聚集嘉兴东门狮子汇,焦急地等待一艘驶往南湖的渡船。  然后,一场红色风暴在南湖酝酿,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即将发生。  云天苍茫,风雨翻墨。源自太平洋的风暴,盘旋在南湖之上,鼓荡燥热的八月天。一只旧时的灰鹭,贴着湖面,风筝一样,逆风扶摇而上。沪杭列车在南湖北岸疾驰,隆隆隆,这是时代高速奔跑的喘息。浪拍堤岸,雨注亭台。风雨飘摇时,嘉兴南湖湖心岛,似
期刊
母亲姓周,今年七十八岁了。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是她耳不聋,眼不花,心胸豁达,每天总是乐呵呵的。做为一名“闯关东”的山东人后裔,对面食地喜爱已经镌刻在母亲的基因里,对各种面食的家常制作特别在行。尤其是她包的水饺,吃过的人都称赞是可以开店的水平。母亲每次听到这样的赞美,总是眉开眼笑的让已经吃饱的人再吃上几个。  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每一次出征,母亲都会按照老话“上船饺子,下船面”,开始准备,叮叮当当
期刊
记忆的长河不时会荡起层层涟漪。我的少年时代挖野菜的时光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它带给我温馨、甜蜜、快乐。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们辽南水乡地区,庄稼院的孩子没有不认识野菜的。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和邻家的伙伴成群结队的挖野菜。阳春三月开始,一些野菜就露头了。什么苣荬菜、婆婆丁、荠菜、小根蒜……这些野菜在三月份都能挖到。稻田边的坝梗,纵横交错的水渠旁,探头探脑的野菜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