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篱笆”透“绿”生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方面。可惜,一直以来,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的问题,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对此,本文从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等角度,探讨课堂教学如何与生活实践无缝对接,从而寻找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践体验 途径探索
  一
  精美的文物,如果只收藏在警卫森严的地下室,它的旷世惊艳或为湮没无闻;娇美的红杏,如果仅开放在高墙小院,它的无边春色终是孤芳自赏;活泼的语文,如果关押在气氛窒息的教室里,它的多趣灵动只是“天方夜谭”。
  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课本、教参、标准试题,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教师成了应试的传声筒。教师观语文为残羹鸡肋,食弃两难,唯值日“撞钟”以求塞责;学生视语文为洪水猛兽,必欲躲之而后安。目前,造成语文学生厌学、教师敷衍的原因,应试制度固然有关,但教师的理念落后、教法陈旧也必须正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恢复语文的活泼灵动的本来面目呢?“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学语文同教做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语文课堂与课外生活一体化,让它们无缝对接,是解决眼前语文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
  二
  动耳,倾听生活优美的旋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将初中语文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因势利导,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大自然,尽可能地将课堂设置在大自然、设置在生活中,甚至就以身边的大自然、身边的生活为课堂呢?
  在这个天然的语文课堂里,我们带领并引导孩子们“竖”起自己的双耳,侧听划过丽日晴空双飞归燕的啁啾、聆听弥漫月下池塘绽放夏荷的天籁、寻听振动庭院高枝坚守秋蝉的叹息、卧听轻叩木棂柴扉款款冬雪的问候、随听穿越闹市街头嬉戏顽童的喧嚷……让孩子们练就一双敏锐的“顺风耳”,如海绵吸水般接纳生活深处奏响的妙音,品赏世间纯“绿色”的音乐之声,每次听“课”归来,就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泄露着“天机”。望着他们烂漫如花的笑脸,你难道没有感到,这自然、生活不就是天地间最动听的语文课堂?
  生活是语文的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因为如果缺乏一双灵敏而善听的耳朵,就不可能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不可能领悟隐藏在文字里面的深刻含义的。试想,连生活这本无字之“书”,都能听懂,你还担心他们上课不会听、听不懂有形的语言吗?
  动口,表达生活深刻的理解。“读,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我的叔叔于勒》分角色朗读,能让孩子们认识到作品里“拜金”者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生一段《杨修之死》评书,能使他们自己置身千百年前的“刀光剑影”;一曲原汁原味豫剧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让身处中原的大家学起《木兰辞》,感到格外亲切…让生活也走进课堂,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动口解“读”文本。这种近距离的互动更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教学,固然有一个事先紧随教材的计划,但不越雷池一步的做法、了无新意地照本宣科,只能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事实上,我们可根据时令变化,结合教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中秋节要到了,我们可以举办一个“中秋晚会”:在联合国总部,假若你是中秋佳节的形象代言人,你如何向五大洲的宾朋推介中国的“团圆之日”?假若你是这一活动的策划者,你有怎样的创意,又如何向大家展示?在“记者”招待会上,但见平日里口无遮拦的野小子,此时变得温文尔雅、妙语迭出,仿佛他自己就是炎黄子孙优秀代表;五月初五,举全班之力,办全校性“端午文化节”,征联语、集短信…小小学子,俨然已成传统精神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与儿童一起生活”而且“这里所谓一起生活,并不只是住在一处地方的意思,正是要接触他们的内心,而且完全了解,而且他自己差不多融和在里头。”动口随意表达,正是打开课堂堤坝、引不尽生活源头活水汩汩而来的重要方式。
  动手,描绘生活精美的蓝图。杜威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这启示我们应树立语文课程生活化观念,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
  当有学生用三幅赵太后“眉”“嘴”脸谱变化的漫画,来解说老臣触龙独具匠心高超的劝说艺术时,当有学生用函数图象画出“变色龙”的心理变化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实践和生活成为他们的语文学习自然的组成部分呢?
  动脑,展示生活思维的舞姿。“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学生上一节课,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独立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千万别因为学生年龄小而低估了他们的创造力。正处思维活跃期的中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的大脑被激发,神奇思维舞姿所展示出生活的深度广度,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望其项背。
  动脚,测量生活激情的脉搏。“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既能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为什么就不能以生活舞台作语文大课堂呢?
  走出校园,以地为纸,心作笔,挥洒豪情。我们师生曾一同远游兰考东坝头黄河滩,驻足毛主席视察之地,师生感触伟人情怀;也曾一同深入民族乐器厂,参访巧匠能工,抚弹古筝,大家既为为兰考物产——泡桐自豪,更为家乡人民创造力而骄傲。
  在这天地语文大课堂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生无间,我们都是测量生活激情脉搏最忠实的实践者。
  只有彻底拆除矗立在语文和生活之间的“篱笆”,走向自然这个大课堂,一同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脚,才能使更多花香鸟语、满目青翠穿透篱笆,使生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有如此,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才能在这百花园里尽情呼吸、游目骋怀,采撷诗意、放飞激情。
  作者单位:河南兰考县城关镇第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学生的作文读来平淡无味,缺乏感染力,主要由于缺少细节描写。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是制约作文分数的瓶颈。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块“短板”,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本文通过分析三个课堂案例。指出文言文教学不能“言”“文”割裂,而应该“言”“文”并举。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言”“文”并举    中国文学讲究含蓄蕴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文言文文美而意丰,引起我们无穷的遐想和思考。使我们俗世疲惫的心灵在阅读中获得了休憩,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但是,中学生却有一句口头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要个性化,阅读也要个性化。这一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结合名著导读和《中国小说欣赏》所进行的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活动,无疑是一项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个性化解读 中国小说专题 回归经典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排名四大名著之首,作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实在有必要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际交往也日益频繁,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教学的角度讲,口头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书面表达能力的强弱。能够打破以往相对单一“读”与“写”的教学方式,做到读、写与口语交际共同进步,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课本 训练方法 共同训练  目前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落层次模糊、思路不清晰,让教师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内在关系,启示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体验进行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渗透现代生活的内容,注入时代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他们就会更深入地把握古文的思想内涵,从而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实例,谈谈高中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文言文 生活化教学 体验 内涵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作品表现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本文从政治关系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文本作了细致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国家 政治 利益    读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之后,感觉文章除了赞扬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外,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春秋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每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必须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研究并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巧用导入、利用多媒体以及联系生活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培养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
【摘 要】语文课文中的一些阅读篇目,由于年代久远,内容生疏,学生阅读理解有困难,导致厌读情绪滋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搭建穿越时空理解作家作品的平台,帮助学生走进一个个精彩的世界,思想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
【摘 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也是每位教师拥有的自己一张独特的“名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这一点上,有的自然流畅,有的却迟滞断续;有的准确生动,有的却模糊不清;有的激情奔放,有的却平淡无味;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却呆板枯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出有效的教学语言,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的思维经
【摘要】魏晋时期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颓废的时期,魏晋文学也多染此风,少有健朗之气;而细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却不难发现,在普遍弥漫颓废气息的社会场景中,竟也暗涌着一道生命高歌的“清流”。当然,魏晋气息积重难返,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自然懒得去干涉别人,更无意于振奋消颓世境,因此,《兰亭集序》只是一篇消颓世境中的“振己”之作。  【关键词】魏晋时代《兰亭集序》颓废振己    魏晋时期大概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