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讯员队伍建设,是我国传统媒体拓宽报道领域、增加新闻来源的重要手段。对农广播另辟蹊径,培养和建设了“农民通讯员”队伍,让新闻节目富有乡土特色,进一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及时反映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广播“农民说新闻”栏目的内容分析,梳理出“农民通讯员”为丰富对农节目所作出的贡献,并且对农民通讯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可以说,农民通讯员队伍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转换了传统“传者”“受者”的新闻叙事视角,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对农广播节目的地方性内容。
关键词:农民通讯员;对农广播节目;视角转换;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72-02
新闻的要求是客观、真实、严谨,广播新闻更讲究直白、生动和鲜活。陕西农村广播,作为专业面向陕西两千多万农民听众的电台,在成立之初,就考虑如何让新闻节目富有乡土特色,如何进一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还能够及时反映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本土新闻”成为最终的切入点,由农民说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并将听众设置为新闻的观察者和传播者,由此“农民说新闻”栏目应运而生。
依靠创新思维,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在新闻节目中成功使用农民通讯员的做法,开创了先河,纷纷被省内其他媒体以及其他省市对农广电媒体效仿,农民通讯员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也不断强化农村广播在受众中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受众对媒介的忠诚度[1]。
“农民说新闻”是农村广播曾经的重点新闻节目《小康直播室》下面的一个版块,也是是最具农民特色的一个专版,以设在农村的农民通讯员为主讲人。“农民说新闻”分资讯版和参与版,“资讯版”由农民通讯员通过直播连线或录播,报道他们身边的新鲜事、有趣事;“参与版”,则是先播发农民通讯员自采的稿件,然后开通热线,由听众根据稿件反应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传统“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突破性尝试。本文以《小康直播室》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节目为例,对农民说新闻在对农广播中的作用加以概述。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现报道乡村最鲜活的新闻
《小康直播室》节目创办初期,如何让农村广播新闻做到名副其实的“村村通”;如何在都市中及时了解、发现每天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新闻,成为摆在节目组面前的一道难题。既然陕西农村广播的办台宗旨是“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就尝试请农民自己来节目里说话。
方向确定之后,陕西农村广播面向听众征集“农民通讯员”,迅速全省范围内就有大批农民听众报名,经过筛选之后,有200余名听众被选中参加“陕西农村广播农民通讯员培训班”,并颁发相关证书,聘请他们为农村广播通讯员。从此,遍布陕西乡村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就像是农村广播的眼睛、耳朵、腿和嘴巴。
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展开,由各通讯员播报当地农民学习十七大后的感触。由于说话的主角变了,因此节目的叙事视角和语言风格也与传统的“说新闻”节目不同。
农村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由外视角转变为内视角[2]。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农村受众是跟随着传播者的角度从“外”向“内”看新闻,而在“农民说新闻”中,农村受众转变为从“内”向“外”说新闻。这一视角的转变也使得农村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叙述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如:
通讯员一:“你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我是通讯员来战争,来自礼泉县南坊镇,前两天我采访了几位农民朋友,他们畅谈了自己对学习十七大大精神的看法。”
通讯员二:“我将村民的议论一一记下,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村主任张春平,张春平拿出了他准备交给镇政府的2008年工作计划,我欣喜的看到拉自来水、低电压改造和村中剩余道路的硬化都在这个计划之内。”
这两位通讯员一个用了“采访”,另一个是带着村民的问题去找村主任,视角的变化带来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去关注身边的变化,并形成一种向“外”传播的愿望。
二、“农民说新闻”提供了鲜活的“地头儿新闻”
在信息海量,传播飞速的今天,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同时报道同一新闻的情况俯拾皆是,因此,拥有独家新闻和线索成为媒体竞争的杀手锏。由于广播新闻处于媒体竞争的弱势,因此更需要贴近百姓生活的独家新闻。陕西农村广播在全省培养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就是独家百姓新闻的发布者,也为丰富广播新闻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广播的农民通讯员都是义务工作,他们用农民的视角,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闻,通过写信、电话或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将田间村口、街头巷尾的新闻汇总给农村广播,再经过编辑的了解核实整理后,由农民通讯员在节目中直接说给听众。尤其是在特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是农民通讯员第一时间打电话到农村广播,通报情况,讲述事态的进展状况。
2006年入冬后,频繁出现低温、大雾天气,不但影响人们出行,而且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时,每天都有农民通讯员通过电话,报道各地雾天的道路情况,提醒搞大棚生产的农民注意低温,别大意。给养殖户提示,异常天气更应注意预防家畜家禽生病等。
历年杨凌农高会上,陕西农村广播的农民通讯员是采编人员最得力的助手,他们在各个场馆发来最新鲜的报道,用农民的眼光,为广大听众挑选出最实用、最新鲜的信息,帮助听众选取合适自己的致富项目或信息。
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谈论的是有关十七大报告如何落实的话题。农民通讯员们将十七大报告中与三农相关的条款,通过身边点滴的事情给广大听众说清楚、讲明白。节目的上半段是三位通讯员讲村民学习十七大报告之后的想法;下半段接进直播间的三位通讯员则是说各地落实十七大报告的新措施、新做法,包括土地、农村治安、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方面。虽然讲的都是一个村子的政策或是做法,可其他听众却可以从中获益。由于是农民通讯员自己来讲述,听众会觉得更可信。 农民通讯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新闻信息来源过少、甚至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大量生活土语的使用,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和时效性,充分体现了广播迅捷、生动的优势。
三、语言生动、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农民说新闻”节目中的主角是来自基层农村的农民,主持人只在节目中起串联作用。农民通讯员生动的语言,比起干巴巴的新闻语言,更富有灵动性,更具有生活气息和魅力。如:
“村中的道路也是大伙头疼的难题,2013年采收苹果时,恰逢半个多月的连阴雨,大街小巷、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积水和烂泥,连三轮车也无法通过,那些天,我看着满园的苹果运不回家直掉泪。”
“我老汉平生没有啥爱好,就想农闲时读读书、看看报,了解一下国家的惠农政策,前两天,我从新闻联播中看到,别的村子都建成了农家书屋,方便了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咱们村啥时也能建成农家书屋啊!那时乡党们就不打麻将赌博了,家庭也就和睦了。”
这些出自农民之口的新闻一播出,就引起农民听众的共鸣,有的听众说,“农民说新闻”说到他们心坎里了,农村广播的节目办得很贴近老百姓;有听众的说,这些话说的实在入理,提醒及时,他们就爱听“农民说新闻”。
这些来自基层农村的农民通讯员,他们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件出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农村,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农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农村。观察事物的视角变了,所看到的事情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叙事模式的变化也给整个对农广播节目带来了生机,增强了农民听众对对农广播信任感。
四、农民通讯员队伍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一支通讯员队伍容易,为了维护和管理好这支队伍,陕西农村广播的编播人员颇费了一番心思。
农村广播每天设立专门的节目编辑,和农民通讯员对接,整理、修改和核实通讯员当天报道新闻的内容,再通过电话录音、制作,在节目中播放;如果遇到特别有时效性或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会请通讯员在直播中直接连线发口播新闻。因为每天有专人负责联系农民通讯员,修改稿件,电话录音,让农民通讯员既有组织,又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不断提高自己的采访、写作水平。
另外,农村广播还利用专职记者下乡采访的机会和农民通讯员一起采制新闻,手把手地传、帮、带,迅速提高农民通讯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有效管理农民通讯员,在颁发“农民通讯员”聘书时,就“约法三章”,明确新闻纪律,诚实、守信,不做损害农村广播形象的事情,从而保证“农民通讯员”队伍的纯洁性、真实性和组织纪律性。
每年,农村广播都会召开“农民通讯员”联谊会,评选出“十佳农民通讯员”、“优秀稿件”等,给与农民通讯员以适当的荣誉和奖金奖励。诸多通讯员都成为当地的“名人”,成为沟通媒体和听众最好的桥梁和纽带。
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来自陕西省各地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每天为农村广播提供鲜活的三农动态,他们就像一张大网,网罗农民心声;他们就像农村广播的一双大脚,走遍陕西农村的田间地头。鲜活的“农民说新闻”栏目,给农村广播带来了芬芳的泥土气息,让农村广播的“根”,深深扎在了三秦大地上。美国XM卫星广播公司的一段宣传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工作是使电台超越传统界限,并且使你成为我们的听迷。[3]”将核心听众转化为“听迷”,才是广播媒介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和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勉之.世界广播趋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关键词:农民通讯员;对农广播节目;视角转换;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6-0172-02
新闻的要求是客观、真实、严谨,广播新闻更讲究直白、生动和鲜活。陕西农村广播,作为专业面向陕西两千多万农民听众的电台,在成立之初,就考虑如何让新闻节目富有乡土特色,如何进一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还能够及时反映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本土新闻”成为最终的切入点,由农民说自己身边的大事小情,并将听众设置为新闻的观察者和传播者,由此“农民说新闻”栏目应运而生。
依靠创新思维,作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对农广播,在新闻节目中成功使用农民通讯员的做法,开创了先河,纷纷被省内其他媒体以及其他省市对农广电媒体效仿,农民通讯员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也不断强化农村广播在受众中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受众对媒介的忠诚度[1]。
“农民说新闻”是农村广播曾经的重点新闻节目《小康直播室》下面的一个版块,也是是最具农民特色的一个专版,以设在农村的农民通讯员为主讲人。“农民说新闻”分资讯版和参与版,“资讯版”由农民通讯员通过直播连线或录播,报道他们身边的新鲜事、有趣事;“参与版”,则是先播发农民通讯员自采的稿件,然后开通热线,由听众根据稿件反应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传统“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突破性尝试。本文以《小康直播室》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节目为例,对农民说新闻在对农广播中的作用加以概述。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现报道乡村最鲜活的新闻
《小康直播室》节目创办初期,如何让农村广播新闻做到名副其实的“村村通”;如何在都市中及时了解、发现每天发生在田间地头的新闻,成为摆在节目组面前的一道难题。既然陕西农村广播的办台宗旨是“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就尝试请农民自己来节目里说话。
方向确定之后,陕西农村广播面向听众征集“农民通讯员”,迅速全省范围内就有大批农民听众报名,经过筛选之后,有200余名听众被选中参加“陕西农村广播农民通讯员培训班”,并颁发相关证书,聘请他们为农村广播通讯员。从此,遍布陕西乡村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就像是农村广播的眼睛、耳朵、腿和嘴巴。
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展开,由各通讯员播报当地农民学习十七大后的感触。由于说话的主角变了,因此节目的叙事视角和语言风格也与传统的“说新闻”节目不同。
农村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由外视角转变为内视角[2]。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农村受众是跟随着传播者的角度从“外”向“内”看新闻,而在“农民说新闻”中,农村受众转变为从“内”向“外”说新闻。这一视角的转变也使得农村受众由被动变为主动,叙述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如:
通讯员一:“你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我是通讯员来战争,来自礼泉县南坊镇,前两天我采访了几位农民朋友,他们畅谈了自己对学习十七大大精神的看法。”
通讯员二:“我将村民的议论一一记下,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村主任张春平,张春平拿出了他准备交给镇政府的2008年工作计划,我欣喜的看到拉自来水、低电压改造和村中剩余道路的硬化都在这个计划之内。”
这两位通讯员一个用了“采访”,另一个是带着村民的问题去找村主任,视角的变化带来了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去关注身边的变化,并形成一种向“外”传播的愿望。
二、“农民说新闻”提供了鲜活的“地头儿新闻”
在信息海量,传播飞速的今天,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同时报道同一新闻的情况俯拾皆是,因此,拥有独家新闻和线索成为媒体竞争的杀手锏。由于广播新闻处于媒体竞争的弱势,因此更需要贴近百姓生活的独家新闻。陕西农村广播在全省培养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就是独家百姓新闻的发布者,也为丰富广播新闻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广播的农民通讯员都是义务工作,他们用农民的视角,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闻,通过写信、电话或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将田间村口、街头巷尾的新闻汇总给农村广播,再经过编辑的了解核实整理后,由农民通讯员在节目中直接说给听众。尤其是在特异天气、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是农民通讯员第一时间打电话到农村广播,通报情况,讲述事态的进展状况。
2006年入冬后,频繁出现低温、大雾天气,不但影响人们出行,而且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时,每天都有农民通讯员通过电话,报道各地雾天的道路情况,提醒搞大棚生产的农民注意低温,别大意。给养殖户提示,异常天气更应注意预防家畜家禽生病等。
历年杨凌农高会上,陕西农村广播的农民通讯员是采编人员最得力的助手,他们在各个场馆发来最新鲜的报道,用农民的眼光,为广大听众挑选出最实用、最新鲜的信息,帮助听众选取合适自己的致富项目或信息。
2007年11月28日播出的“农民说新闻”谈论的是有关十七大报告如何落实的话题。农民通讯员们将十七大报告中与三农相关的条款,通过身边点滴的事情给广大听众说清楚、讲明白。节目的上半段是三位通讯员讲村民学习十七大报告之后的想法;下半段接进直播间的三位通讯员则是说各地落实十七大报告的新措施、新做法,包括土地、农村治安、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方面。虽然讲的都是一个村子的政策或是做法,可其他听众却可以从中获益。由于是农民通讯员自己来讲述,听众会觉得更可信。 农民通讯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广播新闻信息来源过少、甚至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大量生活土语的使用,增强了新闻的可听性和时效性,充分体现了广播迅捷、生动的优势。
三、语言生动、质朴,富有生活气息
“农民说新闻”节目中的主角是来自基层农村的农民,主持人只在节目中起串联作用。农民通讯员生动的语言,比起干巴巴的新闻语言,更富有灵动性,更具有生活气息和魅力。如:
“村中的道路也是大伙头疼的难题,2013年采收苹果时,恰逢半个多月的连阴雨,大街小巷、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积水和烂泥,连三轮车也无法通过,那些天,我看着满园的苹果运不回家直掉泪。”
“我老汉平生没有啥爱好,就想农闲时读读书、看看报,了解一下国家的惠农政策,前两天,我从新闻联播中看到,别的村子都建成了农家书屋,方便了农民学文化、学科技,咱们村啥时也能建成农家书屋啊!那时乡党们就不打麻将赌博了,家庭也就和睦了。”
这些出自农民之口的新闻一播出,就引起农民听众的共鸣,有的听众说,“农民说新闻”说到他们心坎里了,农村广播的节目办得很贴近老百姓;有听众的说,这些话说的实在入理,提醒及时,他们就爱听“农民说新闻”。
这些来自基层农村的农民通讯员,他们从自己身边的点滴事件出发,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农村,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农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农村。观察事物的视角变了,所看到的事情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叙事模式的变化也给整个对农广播节目带来了生机,增强了农民听众对对农广播信任感。
四、农民通讯员队伍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一支通讯员队伍容易,为了维护和管理好这支队伍,陕西农村广播的编播人员颇费了一番心思。
农村广播每天设立专门的节目编辑,和农民通讯员对接,整理、修改和核实通讯员当天报道新闻的内容,再通过电话录音、制作,在节目中播放;如果遇到特别有时效性或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也会请通讯员在直播中直接连线发口播新闻。因为每天有专人负责联系农民通讯员,修改稿件,电话录音,让农民通讯员既有组织,又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不断提高自己的采访、写作水平。
另外,农村广播还利用专职记者下乡采访的机会和农民通讯员一起采制新闻,手把手地传、帮、带,迅速提高农民通讯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有效管理农民通讯员,在颁发“农民通讯员”聘书时,就“约法三章”,明确新闻纪律,诚实、守信,不做损害农村广播形象的事情,从而保证“农民通讯员”队伍的纯洁性、真实性和组织纪律性。
每年,农村广播都会召开“农民通讯员”联谊会,评选出“十佳农民通讯员”、“优秀稿件”等,给与农民通讯员以适当的荣誉和奖金奖励。诸多通讯员都成为当地的“名人”,成为沟通媒体和听众最好的桥梁和纽带。
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来自陕西省各地的200多位农民通讯员每天为农村广播提供鲜活的三农动态,他们就像一张大网,网罗农民心声;他们就像农村广播的一双大脚,走遍陕西农村的田间地头。鲜活的“农民说新闻”栏目,给农村广播带来了芬芳的泥土气息,让农村广播的“根”,深深扎在了三秦大地上。美国XM卫星广播公司的一段宣传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工作是使电台超越传统界限,并且使你成为我们的听迷。[3]”将核心听众转化为“听迷”,才是广播媒介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和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勉之.世界广播趋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