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安全因素产生原因,以便合理用药。方法:收集不良反应中心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应用中不良反应病例,通过查找处方、病历,询问医生及患者,找出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结果:共收集96例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除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34例存在用药不合理,3例为使用不当造成。结论:医生、护士、临床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充分了解抗菌药物并正确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不安全因素
现就我院近2年来使用头孢菌素类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
由临床医师上报药品不良反应,随时在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找出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查找病例处方并询问护士及主治医生相关情况,同时向患者了解情况,详细记录,并查找相关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原因。
结 果
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范围广,产生不良病例较多,1年中有96例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总共96例患者,男42例,女54例,平均年龄21~74岁,21~60岁79例,76岁16例。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药品不良反应最快发生在用药1分钟,最迟发生在第2天用药时。
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判定,肯定72例,很可能15例,可能6例,可疑3例,96例全部治愈。
涉及药品及例数:头孢他啶30例,头孢哌酮钠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例,头孢噻肟9例,头孢曲松6例,头孢唑肟29例。
累及器官系统分类:不良反应累及多处器官及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系统,见表1。
不安全因素分析:①患者自身因素,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发生异常与年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患者对此类药物敏感性较高,输注时易发生过敏反应。②医源性不安全因素。据WHO公布资料表明,全世界有1/3死亡病例的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2]。医生负责诊断病情,对症用药,应用药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具有交叉过敏性,用第3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须先询问患者过敏史,如对此类药物严重过敏则禁用。许多医生在治疗轻微感染时,盲目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甚至长时间预防用药,造成第3代头孢菌素滥用,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造成菌群失调。用药途径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全身用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用药作为辅助治疗,局部用药疗效差,不良反应增加。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宜吸收,不宜导致耐药性和不宜致过敏的杀菌剂,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为局部治疗。给药间隔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合适的给药间隔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半衰期短,是时间依赖性药物,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对于病原菌的清除甚为关键,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至少为2次,给药间期的50%,宜1日多次给药。但在门诊患者中,采用1次给药,疗效降低,单次剂量过大,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溶媒选择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如果溶媒选择不当,药物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如头孢哌酮钠pH值为4.5~6.5。在pH<4.0时,可析出沉淀,故低pH的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不适合作头孢哌酮的溶媒。
用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①过敏试验。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须作过敏试验,即皮試。皮试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及时抢救。②药液的配制。护士为了工作方便,常将输液大批量配制好备用,药液长时间放置,会发生水解或其他化学变化,使过敏反应增多,宜新鲜配制使用,同时给药速度应做徐缓推注或快速滴注,以保证药品质量。③连续用药。两种药物连续输注时,输完一种药物后,加输空白溶媒,冲洗输液管,或更换输液器,再输另外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④静脉滴注中。虽然患者应用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前经过敏试验阴性,但在使用时也可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首剂输药时,护士应陪护患者,每10~20分钟检查1次,直至用药完毕。
结 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是药品自身结构、提纯程度及杂质含量的原因,而且与是否对症治疗,合理选择药物以及在输液过程中的操作密切相关。近年来抗菌药物不断更新,致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不良反应率增多,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认识应引起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仅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而且与护士的操作密切相关,大家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万方,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医药导报,2002,21(9):600.
2 易著文,张建江.关注小儿使用抗菌药品的安全问题.中南药学,2005,3(5):310.
关键词 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不安全因素
现就我院近2年来使用头孢菌素类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资料与方法
由临床医师上报药品不良反应,随时在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找出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查找病例处方并询问护士及主治医生相关情况,同时向患者了解情况,详细记录,并查找相关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原因。
结 果
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范围广,产生不良病例较多,1年中有96例用药时发生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总共96例患者,男42例,女54例,平均年龄21~74岁,21~60岁79例,76岁16例。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药品不良反应最快发生在用药1分钟,最迟发生在第2天用药时。
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判定,肯定72例,很可能15例,可能6例,可疑3例,96例全部治愈。
涉及药品及例数:头孢他啶30例,头孢哌酮钠5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例,头孢噻肟9例,头孢曲松6例,头孢唑肟29例。
累及器官系统分类:不良反应累及多处器官及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系统,见表1。
不安全因素分析:①患者自身因素,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发生异常与年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患者对此类药物敏感性较高,输注时易发生过敏反应。②医源性不安全因素。据WHO公布资料表明,全世界有1/3死亡病例的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2]。医生负责诊断病情,对症用药,应用药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药物具有交叉过敏性,用第3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须先询问患者过敏史,如对此类药物严重过敏则禁用。许多医生在治疗轻微感染时,盲目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甚至长时间预防用药,造成第3代头孢菌素滥用,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造成菌群失调。用药途径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抗菌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全身用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用药作为辅助治疗,局部用药疗效差,不良反应增加。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宜吸收,不宜导致耐药性和不宜致过敏的杀菌剂,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为局部治疗。给药间隔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合适的给药间隔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关键因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半衰期短,是时间依赖性药物,药物浓度维持在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对于病原菌的清除甚为关键,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至少为2次,给药间期的50%,宜1日多次给药。但在门诊患者中,采用1次给药,疗效降低,单次剂量过大,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溶媒选择不合理引起的不安全,如果溶媒选择不当,药物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如头孢哌酮钠pH值为4.5~6.5。在pH<4.0时,可析出沉淀,故低pH的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不适合作头孢哌酮的溶媒。
用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①过敏试验。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须作过敏试验,即皮試。皮试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及时抢救。②药液的配制。护士为了工作方便,常将输液大批量配制好备用,药液长时间放置,会发生水解或其他化学变化,使过敏反应增多,宜新鲜配制使用,同时给药速度应做徐缓推注或快速滴注,以保证药品质量。③连续用药。两种药物连续输注时,输完一种药物后,加输空白溶媒,冲洗输液管,或更换输液器,再输另外药物,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④静脉滴注中。虽然患者应用注射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前经过敏试验阴性,但在使用时也可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首剂输药时,护士应陪护患者,每10~20分钟检查1次,直至用药完毕。
结 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是药品自身结构、提纯程度及杂质含量的原因,而且与是否对症治疗,合理选择药物以及在输液过程中的操作密切相关。近年来抗菌药物不断更新,致使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不良反应率增多,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认识应引起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仅与临床合理用药相关,而且与护士的操作密切相关,大家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万方,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医药导报,2002,21(9):600.
2 易著文,张建江.关注小儿使用抗菌药品的安全问题.中南药学,2005,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