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滇缅商贸(1886—1911)浅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02年腾越开埠,滇缅间的商贸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分析清末,即缅甸沦为殖民地到清朝灭亡(1886—1911)期间滇缅商贸状况,理清其发展因素、具体表现、发展特点等,对于明晰清末滇缅间的开放交流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 清末 滇缅商贸 腾越关 腾冲商人
  滇缅间的贸易发展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已有的“蜀身毒道”。早些时期在商人牟利及双方互通有无的推动下发展商贸。到元明清时期,滇缅间商贸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清末,英国为了将云南等中国西南省份纳入其殖民体系,成为其商品倾销地和原料基地,英国吞并缅甸划归英属印度,1902年进一步促使腾越开埠,滇缅商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清末滇缅商贸发展的因素
  (一)英国殖民者的推动
  英国为了打开通往中国的西南通道,进一步侵略掠夺中国。英国人葛洪称“缅甸的重要还不在于它本身的贸易,更重要的是他构成我们通往中国的大路的一部分,中国才是我们将来的真正的市场”[1]189。19世纪英国通过三次侵缅战争,打开了云南等中国西南省份的门户,把中国变成了英国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材料掠夺地,云南也不断地卷入现代世界市场中。尤其是1902年腾越开埠,这都便利了英国将工业品倾销到云南等西南诸省,相应地便利了云南商人发展滇缅商贸,为滇缅商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英国加速推动缅甸现代交通的建设。在铁路方面,1889年建成从缅甸东吁至曼德勒的铁路,1898年将其延伸至密支那,贯通了上下缅甸,1902年修筑了曼德勒到腊戍的铁路。伊洛瓦底江的内河航运、公路交通飞速发展,到20世纪初,“伊洛瓦底江轮船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河航運公司之一”[2]314-315。英帝国推动缅甸交通网的建设,便利了滇缅之间的进出口贸易,腾越商人在滇缅间的商业经营也获得了便利。
  (二)腾冲商人的努力经营
  滇缅间的商贸,在海道没有开通前,地处滇缅交通间的腾冲成为滇缅商贸的集散地,在缅甸从事经营的多为腾越商人。至腾冲到缅甸曼德勒、八莫有多条商道,为腾冲商人多年经营,“近代在缅甸经营活动的滇藉商人中,……有地缘和传统经营优势的云南腾冲商人才是其中的佼佼者”[3]236。
  腾冲商人在缅甸经营多年,从事货物购销转运的业务,历史悠久。陶思曾游览云南在缅甸曼德勒的迤西会馆称,“滇人经商至此及分驻各地者,不下十余万人,以腾越人居多”[4]272,在缅甸经商的云南商人大多为腾冲人。腾冲商帮因其在缅经商历史悠久、信誉良好,具有在缅甸经营的卓越优势,其进货与出售均较其他商号便利。商号资金不足时“以公司名义向缅甸政府银行及印度人开设的钱庄大量贷款……由于我号信誉深得外商信任,随时可借贷一二十万卢比周转,对发展业务,起了很大作用”[5]23。
  (三)滇缅双方的贸易互补
  滇缅间商贸,自古以来即因双方互通有无而得以发展。尤其在大宗物品方面,生丝为缅甸所需,棉花为滇省所需。
  滇省棉花、棉纱进口。云南棉花一向自缅甸进口,腾越商人从缅甸进口棉花,除满足本县加工外,大都分销至云南大地及西南其他省份。道光年间,腾越商人在缅甸开设了50多家从事缅棉收购的商店。
  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气候湿热,用丝制作的纱笼宽松、凉爽舒适,因此滇藉商人自四川贩运生丝在缅甸销售,有很大的市场。到了近代,英国殖民者也通过缅甸大量进口生丝以满足西方对中国丝绸的喜爱。
  二、清末滇缅商贸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腾越关进出口迅猛发展
  1902年腾越正式开埠,从1902年腾越开埠至1911年,腾越海关的进、出口值发展趋势均为增长状态,滇缅间商贸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的十年中,海关监管进口总值1263万海关两,年均126万海关两,出口总值366万海关两,年均36.6海关两”[6]141。
  1902至1911年这十年间,进口值一直大于出口值,并且这种差距一直很大,出口值虽处于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但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种状况并不能得以扭转,云南在滇缅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入超的状态。滇省在滇缅贸易中处于劣势。
  (二)以腾冲商号为中心的滇缅商贸繁荣
  近代云南腾冲商人在缅甸设立的商号具有代表性的有洪盛祥、茂恒、永茂和,他们在缅甸的八莫、瓦城、仰光、密支那、腊戍设立分商号经营,其主要经营的商品为洋纱、洋布、棉花、生丝等大宗物资[7]238。
  永茂和(永茂祥)商号,由腾冲商人李必成创设,1893年资本积累达卢比三万多盾,1897年达卢比十一万盾。设总号于缅京曼德勒,并“相继在仰光、锡卜、腊戍、八募、南坎、果岭、瑞波、抹拱等地”设立分号。并组建“永生源”号,从事进出口贸易[8]17。“永茂和”号,其主要业务为大宗物品的贩运。从云南贩运至缅甸的有生丝每年约2000担,紫胶每年数百吨,牛皮一万张左右;从缅甸进口至云南销售的有棉花每年两万担,从印缅每年订购棉纱四五千件,半数由腾冲入省销售。“永茂和”商号还在缅甸当地经营茶叶,每年在缅甸南坎、锡卜、皎墨购茶7000余担[9]24-25。
  “洪盛祥”商号,1888年由腾冲商人董绍洪创设,“从事中缅进出口贸易,出口商品以黄丝、茶叶为主,进口商品以棉花、棉纱、棉布、玉石为主。……到1900年时,资金积累已达缅甸卢比二、三十万盾左右”[10]29。
  (三)滇缅间大宗商贸的发展
  滇省经腾越关大量出口生丝、皮革到缅甸。1902年-1911年滇缅间贸易,生丝、皮革占腾越出口贸易比重较大,经腾越历年关出口生丝、皮革平均占腾越出口总值的53.46%,生丝、皮革出口占比重最大年份1902年达到72.72%,占比重最小年份1908年所占比重也达33.85%[11]52。清末滇缅间的贸易,腾越出口的大宗物品主要是生丝、皮革这些工业原料。   云南至缅甸进口大宗棉花、棉纱。云南棉花一向自缅甸进口,腾越商人从缅甸进口棉花,除满足本县加工外,大都分销至云南大地及西南其他省份。道光年间,腾越商人在缅甸开设了50多家从事缅棉收购的商店。1901年之后,加上进口印度棉花,每年“棉花年平均进口二万五千担,棉纱为四万驼”[12]50。腾越开关至清朝灭亡这十年间,棉纱、棉花进口占腾越进口贸易的比重较大。滇缅商贸中腾冲历年进口棉纱、棉花平均占腾越进口总值的48.99%,进口棉花、棉纱所占比重最大年份1911年达60.03%[13]50,清末滇缅间的贸易,腾越主要的进口商品为棉纱、棉花。
  滇缅间的玉石贸易。缅甸的玉石、宝石驰名已久,腾冲距离缅北的产玉地猛拱、摩谷距离较近,加上腾商经常从事驮马贩运的优势及官方对玉石贸易的介入,在明代“永昌、腾越到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的叫法”[14]50。到清乾隆时,腾冲已发展成重要的玉石集散地。清末不断发展壮大的腾冲商号“永茂和”、“洪盛祥”即经营有玉石进口,加工。腾冲自缅甸进口玉石,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口量为271担,宣统三年进口量为627担。到了民国初年,腾冲从事玉器加工的作坊已达100多家。
  三、清末滇缅商贸的发展特点
  (一)主要从事货物转运的进出口贸易
  滇緬间商贸经营的主要业务是从事滇、缅间的进出口贸易。从缅甸进口棉花、玉石及棉纱等工业制成品,输入云南销售,将云南的大锡、皮革等原材料经及四川转运来的生丝等出口至缅甸。
  (二)英国殖民者控制下的滇缅贸易
  腾越是在英帝国主义的胁迫下开关的,腾越海关受英国控制的中国海关税务机构领导,没有关税自主权,在滇缅商贸中处于劣势。腾越开关后,大量工业产品经腾越关输入云南,把云南等西南省份变为其商品倾销地。而且云南在进出口中处于入超状态,进口总值远远大于出口总值,据张永帅统计数据腾越海关,“1903年-1910年出口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平均为22.25%”[15]45,经腾越海关进口总值是出口总值的3.45倍,这样的贸易形势,势必对滇省商人冲击很大,“缅甸沦为殖民地以后的十年内,云南腾越的和顺、绮罗、大董、东练等地在缅甸和腾冲的商号,有近40家被迫关闭”[16]266。
  (三)驼运支撑下的滇缅贸易
  在滇缅之间高山峡谷阻隔,道路崎岖,自古以来货物的运输全凭驮运,“由昆明至下关、保山、腾冲直至缅甸八莫、密支那一线,就随时有四五千匹骡马往来运输”[17]151。腾冲“永茂和”商号在其缅甸腊戍的分号“建有可容纳马帮两千匹马的大马栈”[18]17。缅甸八莫每年行商特多,“腾冲至八募间往来于途的骡马经常有五、六千头”[19]25。往来滇缅间经腾跃海关的货物装驼数量1909年为46000驼,1910年为52545驼,1911年为39501驼[20]149。根据这些数据可知,在滇缅公路通车前,滇缅之间的贸易一直使用骡驼马运的方式,驮运在滇缅贸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清末滇缅商贸,是在英国殖民者打开中国西南市场、掠夺原料的情况下不断发展的,是滇藉商人尤其是腾越商人的积极经营下发展的,是滇缅双方互通有无下发展的。清末滇缅间贸易,双方贸易额不断增长,但云南对缅甸的贸易一直处于入超状态,处于贸易的劣势。清末的滇缅商贸,腾越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腾越作为商品的集散地、腾越商人在滇缅的经营,都推动了清末滇缅商贸的发展。清末滇缅间的商贸,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滇缅间经济互动交流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伯尔考维茨,著.陈衍,江载华,译.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陆韧,著.云南对外交通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3][7]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4][16]余定邦,著.中缅关系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5][6][8][9][10][11][14][18][19][20]腾冲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腾冲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M].1991.
  [12][13][15]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11.
  [17]李珪,主编.云南近代经济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 要: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于190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翁露西长久以来生活在母亲监督和父权制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时刻维护着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处于受压制的状态下。然而,意大利之行却让露西的潜意识觉醒,最终不顾一切约束,勇敢和乔治相爱。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露西如何平衡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真爱和自由。  关键词:
摘 要: 文章介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眼中的“人”,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试图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扬弃,并浅谈马克思“现实的人”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实的人” 自我意识 黑格尔 费尔巴哈 “人的解放”  人是什么?黑格尔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只有形成自我意识,人才成为人;费尔巴哈则认为人是感性的、抽象的人。马克思在扬
摘 要: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是衡量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满意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贵州大学200名不同专业的MPA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影响MPA课程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提升MPA研究生课程教学满意度的系统对策,以符合公共部门用人需求及提
摘 要: 中学小说教学中常常存在学生对主题思想解读困难甚至误读的现象。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十分必要。以郑振铎的《猫》为例,可以结合小说的特点,从创作背景、主角的自我剖白、边缘人物形象三个方面深入解读《猫》这篇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 《猫》 郑振铎 创作背景 自我剖白 边缘人物  《猫》选自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旧家庭三次养猫的故事。小说中三只猫的外形、脾气、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规律,探索新方法,运用新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结合教育部优秀网络文化工作室“青听”的工作实际,以 “社交实验室”等项目开展为例,论述运用项目化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总结在新媒体平台启动、管理、评价、推广和反馈项目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
摘 要: 随着大量美国情景喜剧在中国的热播,其字幕翻译得到了翻译界的重视。本文对情景喜剧字幕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行有效的翻译原则,以为情景喜剧翻译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情景喜剧 字幕翻译 翻译原则  近年来,中国大量引进国外影视剧,其中情景喜剧因轻松的剧情、搞笑的对白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其中字幕这一重要媒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为止,中国引进的情景喜剧字幕翻译除极少数由四大制片厂译
摘 要: 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深入,东南亚南亚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形势下培养社会所需的东南亚南亚语人才显得很重要。但相关高校如何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培养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交流和合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拟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总结近年来西南林业大学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分析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养过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今后对东南亚南亚语人才培
摘 要: 在信息化教育改革大潮下,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以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信息化大数据教学辅助APP将成为高职英语教师的好助手,增强学生英语学习效能感,提高课堂吸收率。  关键词: 信息化 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 高职英语  一、引言  中国职业化教育在近年来的互联网大环境下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各种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为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自身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制度保障,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这样转型发展才能有序推行,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 目标 举措 保障 风险  一、地方本科院
摘 要: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是深入了解清代社会、文化和学术的海外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艾尔曼教授此书中采用“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利用政区和地方史透视朴学的兴衰。此外,他还采用福柯的“话语”概念,追根溯源,与东汉经学、宋明心性之学进行比照,确立清代朴学的历史定位与承继关系。种种有关学术话语的“丛聚”概念和“子概念”贯穿全书,勾勒出一幅朴学贯穿的清代的社会长卷,这两种研究范式无疑为研究清代朴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