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3月,中国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延续了上几届两会的关键词:“民生”,本届两会继续将焦点对准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事实上,“民生”这个关键词,以比往常更强势的姿态代替了GDP,涌现在各级代表委员的发言中。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出了诸如“提高基础工资比例”,“物价补贴多一点,退休待遇好一点,内部差距小一点”,“把蛋糕做大切好”,“对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大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随物价调整增长”等各种关乎民生的提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明确承诺: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二用于民生。
从本届两会始,很多民生指标的考核,也纳入了官员问责制的范畴,比如保障房的建设。
在参加政协经济、农业界联组会讨论时,温家宝总理说:“我不仅是带着耳朵来的,用耳听只能听到声音。我是带着心来的,带着神来的,用心倾听、用神感悟,这样可以更加充实思想,改进工作。”
而在人大会议闭幕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们的提问与总理的回答,几乎句句不离民生。面对一些矛盾问题,总理面色凝重,知难而不退。谈及就业,称是对政府的极大考验,但完全有决心能够办好这件事情;谈及物价,指通胀如老虎,不敢掉以轻心,从三方面来努力管好通胀预期;谈及房价,表示要加强地方政府责任,三管齐下,最重要是政策落实;谈及反腐,强调深知国之命在人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
实际上,民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了,这一点已经在全国上下达成共识,在中国GDP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的今天,“民生”问题也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即民众的“幸福感”。
幸福感,不仅仅是百姓对物质生活的感知,同样也是对精神生活的感知。而后者更多地体现在对社会公平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上。
因此,作为今年“两会”的另一个关键热词——“幸福感”,就像是和谐社会的通俗说法,在各个会场上的代表委员口中频繁出现。
“往年讨论和谐、公平、民生等话题,今年热点转到了‘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陈勇说,其实那些都是幸福的一部分内容,都属于幸福范畴内的概念,大家推动社会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只不过今年大家的话题集中在幸福上,这有更广泛的含义,讨论的内容向更深层次发展了!”
如果说公民的幸福感是对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检验,那么,国家的责任就是为公民创造幸福的条件。
对此,温家宝总理选用典雅的中国古语,道明了政府在维护公民幸福感方面的坚定志向:“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温总理所引的句子,是说从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下种以后,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一直到最终的收成。对“十二五”开局的“两会”使命而言,这是非常到位的一个警句。
尽管中国目前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矛盾与问题错综复杂,危机与挑战此起彼伏,但今年“两会”重点仍然就民生涉及的诸多领域向国民做出庄严承诺,其中很多是用数字指标来说话的,对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提出严峻挑战。
“十二五”规划的从始到终,可以说肯定会伴随着风霜雨雪,但由民生入手,“思其始”,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民众的信心由此得以累积;不过,只有“成其终”,即确保所承诺的各项民生指标的实现,才能让幸福真正与国民结缘,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人民幸福度的专注,也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
对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香港报章和境外华文媒体纷纷予以解读,关切中国将如何具体实现“让人民幸福”,称“十二五”规划草案坚持把事关幸福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备受关注。
香港《文汇报》刊文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让人民幸福”就已经是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出现频率颇高的用词。新鲜出炉的国家 “十二五”规划草案中说,要坚持把事关幸福的民生,作为整个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未来五年,相信通过给力的国计民生,全体国民的幸福,不再是浮云。
中国台湾《联合报》称,大陆“两会”在“让幸福飞”的基调中拉开序幕,将透过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主导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路向,又势将引领出未来五年的发展新路向。
日本《中文导报》说,今年出现频率最高、本次“两会”最热门的关键词,非“幸福”莫属。中国在取得经济成长、国家富强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已经看到了或者说有能力谈论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协调发展、国民幸福。由“国富论”转向“幸福论”,由“GDP崇拜”转向“幸福追求”,这是社会的要求,也是世界的潮流。
美国媒体报道:“幸福”是中国政府今年工作的主题。
韩国媒体报道:今年“两会”的焦点是如何建设“幸福中国”。
英国媒体指出,中国政府提出评判官员执政能力的标准是“让人民幸福”,这意味着,民生而不是经济增速已经成为考核中国官员的重要标准。
法国媒体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一定能走出一条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幸福的“中国之路”。
经济成长是基础,获得幸福感是目标。当“幸福感”成为中国社会的衡量指标,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幸福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终极关怀,就会创造真正的和谐社会。
这就是来自春天的幸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