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激起对故乡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转眼,汪先生已离开我们20年了。其实,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作品,静静地缅怀他、回想他……
这本书(《小学生汪曾祺读本》),大家读得怎么样了?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汪先生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要读汪先生的散文,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就快要过端午节了,今天,就让我们再读——《端午的鸭蛋》。
2.1981年,应高邮市政府的邀请,汪老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时值端午,高邮端午的各种风俗引起了他的回忆,便有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通过前期阅读,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还存有哪些困惑?学习小组组内进行交流。
3.通过大家的汇报,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端午的鸭蛋》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阅读,文章内容掌握比较充分,对语言风格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最可贵的是还生发出了一些疑惑。真好!有疑才有思,有思考的阅读才是有深度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写这篇文章时,汪先生离开家乡已经40多年了。
1.请同学们用回忆的、儿童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4、5、6自然段,力求读出那种童真、童趣。
(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感受到汪老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1)试着把“有”后面这个感叹号换成句号,效果一样吗?
(2)多种形式朗读品味。
(3)交流明确:感叹句可以表现出高邮的孩子们因为知道挑选鸭蛋的奥秘而特别自豪。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1)鸭蛋也有“蠢”和“秀气”之分吗?
(2)交流明确:“蠢”和“秀气”,把鸭蛋拟人化了,给它们活气,很有趣。感觉不像是在写鸭蛋,而是在写人,就像一个小伙子在挑媳妇一样,精挑细选,一要皮肤好,二要身材匀称。
4.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时候的事汪先生为什么还能记得这么真切,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呢?
讨论后明确:童年的回忆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端午的风俗,儿时的记忆,都深深地融入了汪先生的心灵和血液之中。这样的回忆,就是他心灵幸福的再次徜徉,就是他童年美好生活的真实再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并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5.这就是——端午的鸭蛋,好玩好吃,充满乐趣。我们再看,文章还大篇幅地写了——家乡的鸭蛋。
“我在苏南、浙江……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1)“肃然起敬”本来是指对自己敬重的人一下子产生了严肃敬仰的感情。这里居然是对鸭蛋肃然起敬,大词小用,尽显幽默。
(2)(模拟场景)生:老先生,您是哪里人?师:高邮人。生: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呢!
(3)“哦”一词能不能删掉?不仅不能去,还要表现出惊叹!
(4) 同桌间模拟表演。指名表演。
6.“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删去“确实”“完全”“实在”这几个词,分组朗读体会,比较原句和删去后的效果变化。
(2)讨论明确:原文使用这些词,更能突出家乡鸭蛋品质的出色和优秀以及让人难以忘记,更有利于抒发作者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比自豪和骄傲之情。
7.“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1)使用了“也”“必”“特别”三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样写,突出了上海人对高邮咸鸭蛋的肯定和认可,让人感受到高邮咸鸭蛋的品牌之亮和声誉之高,作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8.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段落。
(生找出后反复朗读品味)
交流:(1)“曾经沧海难为水”
①引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是说经历了沧海,别的地方的水就看不上了。
②汪先生吃了高邮的咸鸭蛋,再也瞧不上别处的咸鸭蛋了,可以改为——“曾经高邮难为蛋”。
(2)“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而且‘与有荣焉’”。
①袁枚是清代人,这充分说明高邮的咸鸭蛋历史悠久!
②汪先生对袁枚是不喜欢的,但《腌蛋》一条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与有荣焉”是一个文言文词语(因而也感到荣幸)。因为袁子才说腌蛋以高邮为佳!这就叫爱屋及乌!
③汪先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染,不知不觉古文就脱口而出!这样,就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书卷气,充满了典雅之美!
④在文章的其他内容当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
生寻找明确:
“不过高邮的咸鴨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⑤文章中用这些语句,有什么效果呢?
⑥讨论后明确: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的古汉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更突出表现了高邮的鸭蛋历史悠久,声名远扬。
⑦相机指导朗读。
9.这样的故乡令人难忘。请同学们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朗读、交流:口语化的句子特别多。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①红油是怎么冒出来的?筷子头一扎下去。
②回忆一下平时吃鸭蛋的场景,做做动作。
③“吱——”是什么声音?声音越长说明红油越多。
④把“冒”换成“流”好不好?不好,“冒”字体现出油多。
⑤请同学们用高邮话来读。(指名读。体会用高邮话朗读的妙处。)
(2)“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①注意语气、表情(不屑)。高邮的鸭蛋黄是通红的,一看就引得人垂涎三尺!北京的咸鸭蛋简直就没有可比性!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别处使用口语的句子,并用高邮话来朗读。(指名读)
③体会到文章口语表达的作用了吗?
④生交流明确: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不仅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增加了文章的乡情意味,更生动可感。看到文章中的高邮方言,倍感亲切,异地他乡的高邮人会更有感触!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乡音难忘!
【设计意图:感悟文章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用家乡话来读汪老的作品,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合作探究,总结特色
1.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1)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交流明确: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2.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1)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2)交流明确: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3)评价:太棒了!读书就应该做到这样,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反复把玩文字,再通过我们的碰撞,使浅表的单薄认识变得深入丰厚。
3.总结板书:高邮的鸭蛋,外表普通,切开了,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汪先生的文章也像高邮鸭蛋一样有两个黄,一个装着语言(板书),一个装着情感(板书),在平凡的事、平淡的语言背后也是那样让人惊奇
不已,淡淡的却总是那样有
味道。
4.汪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纯粹的文人”“士大夫”。他生于高邮,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与情致。愿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把身心还给生活,把日子过成诗,跟随汪曾祺,慢慢品味食物之美,感受草木柔情,体味人生之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體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郭集实验小学)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激起对故乡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转眼,汪先生已离开我们20年了。其实,纪念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是去读他的作品,静静地缅怀他、回想他……
这本书(《小学生汪曾祺读本》),大家读得怎么样了?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汪先生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要读汪先生的散文,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就快要过端午节了,今天,就让我们再读——《端午的鸭蛋》。
2.1981年,应高邮市政府的邀请,汪老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时值端午,高邮端午的各种风俗引起了他的回忆,便有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通过前期阅读,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还存有哪些困惑?学习小组组内进行交流。
3.通过大家的汇报,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端午的鸭蛋》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阅读,文章内容掌握比较充分,对语言风格也有了一定的关注,最可贵的是还生发出了一些疑惑。真好!有疑才有思,有思考的阅读才是有深度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写这篇文章时,汪先生离开家乡已经40多年了。
1.请同学们用回忆的、儿童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4、5、6自然段,力求读出那种童真、童趣。
(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感受到汪老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1)试着把“有”后面这个感叹号换成句号,效果一样吗?
(2)多种形式朗读品味。
(3)交流明确:感叹句可以表现出高邮的孩子们因为知道挑选鸭蛋的奥秘而特别自豪。
3.“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1)鸭蛋也有“蠢”和“秀气”之分吗?
(2)交流明确:“蠢”和“秀气”,把鸭蛋拟人化了,给它们活气,很有趣。感觉不像是在写鸭蛋,而是在写人,就像一个小伙子在挑媳妇一样,精挑细选,一要皮肤好,二要身材匀称。
4.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时候的事汪先生为什么还能记得这么真切,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呢?
讨论后明确:童年的回忆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端午的风俗,儿时的记忆,都深深地融入了汪先生的心灵和血液之中。这样的回忆,就是他心灵幸福的再次徜徉,就是他童年美好生活的真实再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并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5.这就是——端午的鸭蛋,好玩好吃,充满乐趣。我们再看,文章还大篇幅地写了——家乡的鸭蛋。
“我在苏南、浙江……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1)“肃然起敬”本来是指对自己敬重的人一下子产生了严肃敬仰的感情。这里居然是对鸭蛋肃然起敬,大词小用,尽显幽默。
(2)(模拟场景)生:老先生,您是哪里人?师:高邮人。生: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呢!
(3)“哦”一词能不能删掉?不仅不能去,还要表现出惊叹!
(4) 同桌间模拟表演。指名表演。
6.“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1)删去“确实”“完全”“实在”这几个词,分组朗读体会,比较原句和删去后的效果变化。
(2)讨论明确:原文使用这些词,更能突出家乡鸭蛋品质的出色和优秀以及让人难以忘记,更有利于抒发作者内心深处的那种无比自豪和骄傲之情。
7.“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1)使用了“也”“必”“特别”三个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样写,突出了上海人对高邮咸鸭蛋的肯定和认可,让人感受到高邮咸鸭蛋的品牌之亮和声誉之高,作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8.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段落。
(生找出后反复朗读品味)
交流:(1)“曾经沧海难为水”
①引用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是说经历了沧海,别的地方的水就看不上了。
②汪先生吃了高邮的咸鸭蛋,再也瞧不上别处的咸鸭蛋了,可以改为——“曾经高邮难为蛋”。
(2)“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而且‘与有荣焉’”。
①袁枚是清代人,这充分说明高邮的咸鸭蛋历史悠久!
②汪先生对袁枚是不喜欢的,但《腌蛋》一条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与有荣焉”是一个文言文词语(因而也感到荣幸)。因为袁子才说腌蛋以高邮为佳!这就叫爱屋及乌!
③汪先生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染,不知不觉古文就脱口而出!这样,就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书卷气,充满了典雅之美!
④在文章的其他内容当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句子吗?
生寻找明确:
“不过高邮的咸鴨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⑤文章中用这些语句,有什么效果呢?
⑥讨论后明确: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的古汉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富有感染力。更突出表现了高邮的鸭蛋历史悠久,声名远扬。
⑦相机指导朗读。
9.这样的故乡令人难忘。请同学们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朗读、交流:口语化的句子特别多。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①红油是怎么冒出来的?筷子头一扎下去。
②回忆一下平时吃鸭蛋的场景,做做动作。
③“吱——”是什么声音?声音越长说明红油越多。
④把“冒”换成“流”好不好?不好,“冒”字体现出油多。
⑤请同学们用高邮话来读。(指名读。体会用高邮话朗读的妙处。)
(2)“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①注意语气、表情(不屑)。高邮的鸭蛋黄是通红的,一看就引得人垂涎三尺!北京的咸鸭蛋简直就没有可比性!
②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别处使用口语的句子,并用高邮话来朗读。(指名读)
③体会到文章口语表达的作用了吗?
④生交流明确: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不仅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增加了文章的乡情意味,更生动可感。看到文章中的高邮方言,倍感亲切,异地他乡的高邮人会更有感触!无论走多远,无论走多久,乡音难忘!
【设计意图:感悟文章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用家乡话来读汪老的作品,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合作探究,总结特色
1.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1)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交流明确: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2.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这对你的作文有什么启示呢?
(1)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2)交流明确:口语色彩浓厚,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学习了语言艺术之后,体会文章源于生活的特点,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3)评价:太棒了!读书就应该做到这样,在“第一印象”基础之上,反复把玩文字,再通过我们的碰撞,使浅表的单薄认识变得深入丰厚。
3.总结板书:高邮的鸭蛋,外表普通,切开了,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汪先生的文章也像高邮鸭蛋一样有两个黄,一个装着语言(板书),一个装着情感(板书),在平凡的事、平淡的语言背后也是那样让人惊奇
不已,淡淡的却总是那样有
味道。
4.汪先生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纯粹的文人”“士大夫”。他生于高邮,居于京城,遍历战乱,饱尝荣辱。却用一生的沉淀,写出至淡至浓的优雅与情致。愿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静下心来,放慢脚步,把身心还给生活,把日子过成诗,跟随汪曾祺,慢慢品味食物之美,感受草木柔情,体味人生之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體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浓浓的思乡爱乡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郭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