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作文化到运动文化的进阶与发展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动作文化
  体育教学所传授的动作、技术形成的运动技能具有运动文化的属性。如“投掷”动作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但当其以技能显示出来时,则能看到体育本身的魅力。NBA选手阿德托昆博在比赛中距离底线3.2m时高高跃起,并且在对方防守球员下落时,做出换手投篮的动作,接近乔丹滞空后(离底线3.6m处起跳)换手拉杆投篮动作。在此,看到的不是1个“投篮动作”,而是篮球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种篮球文化何尝不是运动文化的呈现呢?很显然动作本身所具有的动作文化属性,在经过运动技能呈现后,所具有的运动文化特性是体育教学应该探求的本源。本文以“投掷”动作作为动作文化的一个现象,试图探寻从动作文化到运动文化的进程与发展。
  没有单个动作的积累和发展,运动技能的形成难以达到。由此来看,基于每一个动作的学习并且切实到位,让身体真正意义上的“动起来”,较好地完成所学的动作,提升运动技能水平,提出基础阶段学好动作文化是有必要的,否则高水平对抗前提下的运动技能就难以呈现出来,运动文化也不会形成,只会停留在动作本身的水平。如,上期系列单元构建的水平一和水平二设计就是以学习“动作”为主,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基本动作相对不稳定期。而本期课时计划来自水平二单元构建第9课时,就“投掷”动作本身而言,存在多种可能,如,方向上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用力顺序等。作为运动技能,“投掷”是有特定要求的,如,本期“投准”就是在一类“投掷”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投掷动作“群”,是根据需要能够提炼使用的投掷类动作。
  1.“类”动作的构建思考
  从系列单元整体构建的思路来看,案例紧紧围绕“投掷”,从其影响因素入手,根据各个水平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构建水平一到水平四的内容体系。其中水平一呈现了“下手甩臂抛投动作”“上手甩臂投掷动作”“各种推拨投掷动作”;紧接着水平二设计了“准确控制投掷力量”“准确控制投掷方向”“准确控制投掷角度”“投向一定的远度(投远)”“投向一定距离的目标内(投准)”。这样的建构为水平三“投掷动作组合学习单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而言,能够清晰地认识投掷动作的内容组合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从“类”的角度对“投掷”动作进行了系列构建,为运动学习提供了认知的前提和保证,对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理论支持。
  2.“动作”序列到运动文化
  从系列单元内容配布可知,水平一主要积累多种“投掷”模式,建立初步动作概念。水平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经验的丰富,呈现了力量、速度、方向、角度等因素制约下的“投掷”,是在水平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一层的投掷模式构建。水平三则呈现了自身身体因素制约下的“投掷”,是在水平二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以便学生储蓄更多更难的“投掷”模式。水平四则将之前所学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篮球),体现运动技能的教学本意。一个知识本身具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需要整体的构思与细化才能得到实施;反之,只有将细化的内容落实执行,知识体系的传授才可以完成。本期课时计划节选自水平二单元计划第9课时,其中前面8个课时分别针对“力量、方向、角度、远度”等影响因素入手夯实动作基础,第9课时“投准”则有意识地创设开放的运动场景(如,对抗),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由一个一个投掷动作到运动项目中具体动作的运用,进而达到运用技能的目的,学生们能欣赏到这种技艺,达到多方面的功能体现,显现出了运动文化的魅力所在。
  3.从动作文化到运动文化的进阶
  体育学习的启蒙阶段应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把握儿童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多以游戏的形式实施教学,这样融趣味性、竞争性、教育性等多功能于一体,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提高认知水平,将动作文化形成的基础夯实。
  系列单元建构从投掷动作学习单元(教学强调动作本身的正确性)、投掷动作技术学习单元(与动作强调的正确性不同,属于合理利用动作的要求,是方法层次的提升)、投掷组合动作学习单元、投掷动作技能学习单元(为能把握与项目有关的技能,也是为能融会贯通地完成动作体现动作本身价值),以及再延伸到意识单元(意识的形成,则是认知的更高层次的理解,属于综合判断认知)学习的过程。系列构建无论是单元到单元间,或是课时与课时间,始终秉承一体化的设计原则。如“学习目标—教材选择—评价要点”三点一线,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在目标的统领下内容一致而教材多样,符合技能的形成规律和各水平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单元架构以及具体课时计划的呈现,让体育教师可以看到动作到技能形成的具象,更能看到运动文化的显性表现。
  二、运动文化的呈现
  1.运动文化
  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运动文化,运动文化特指人對运动所产生的认识和行动。如果仅仅单纯教动作,而不考虑动作在复杂的运动场域下的功能性显现,则为学生传授运动文化的教学观将无法形成。如,在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技术动作学习的对抗性,用真实的对抗性取代消极防守,才有可能使运动能力得到提升,显示运动文化的意义。再如,在封闭式运动技能教学中,将技术动作学习置于组合练习中重复学练,通过组合练习将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连接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体验完成一个动作的成功到组间比赛中的失败再到校运会中战胜自我、战胜对手的过程中,提升心理感受能力。
  在系列单元计划构建中,水平三开始出现“投掷组合动作学习单元”,其中各个课时内容的配布(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下同),旨在初步建立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链接,有针对地营造一定的动态情境的氛围,是学生在会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向着学技能的方向发展。水平四则设计了“投掷动作技能学习单元”,这样的设计意在凸显运动意识的存在,运动意识包括“运动特性的把握”“大运动观的形成”以及“‘我’的运动观”。面对复杂的动作技能体系和运动技能体系,如何理解其实用性和局限性,是需要体育教师深入了解运动特性之后才能决定的。其中,篮球的运动特性是“人—球—人关系的对抗”,篮球的“投掷”是在篮球复杂巨变的对抗中孕育而生的,在激烈的对抗下“投篮”的运动技能稳定发挥才是对篮球技术内化后的具身体现。水平二第9课时“投准”设计意图说明在更加复杂的开放场景下对投掷要素的控制,投准命中率是检验投掷中力量、角度、方向、轨迹等各动作要素的一种直观方式。由此可见,基本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是身体能力形成的基础,身体能力是更高级别运动能力的保证,是运动文化得以体现的保证。   2.从动作文化到运动文化的发展
  运动能力需要一个积蓄和发展的过程,如,就篮球运动能力而言包括空中感知能力、对手方位的感知能力、空间和速度的感知能力、安全控球区域的感知能力、对器械的控制力、不同感官的综合能力和三维空间的感受力等,这些感知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形象化和具体化,然后增强机体的控制能力,达到提高篮球实战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的目的。再如,本期课时计划从固定点投准练习到4对2(防守)投准比赛,再到3对3投准比赛,将投掷动作进行扩展开,实际上是投准比赛中投掷动作的应用。而较少教师会考虑技术动作尚不稳定时就创设强对抗的比赛真场景,这种学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于后期动作的发展是不利的,也可能错过了儿童最佳的动作发展期。前期动作技能的形成与积累为后期各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形成做好了准备,更为运动文化的实质表现奠定了基础。
  动作文化到运动文化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不是所有的动作技能都能演变成运动技能,也就是说在复杂的运动场域下能够稳定发挥的技能(动作)才具有实际价值和学习意义。换句话说,动作文化渗透到运动文化中变成运动文化的主体部分是需要实践甄别和筛选的。如,在“投准”教学中,学生只会“固定点投准”的动作(封闭式),而不能在投准实战中有效地运用该动作(开放式),那么该教学就没有实际的价值,所传承的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运动文化。
  在以操作性运动技能(投掷)为例系列单元构建中,水平一主要是“动作单元”的学习,本单元将学习几种常见的投掷动作,重点学习动作的正确性;水平二是“动作技术”单元教学,主要是在水平一学习的基础上,将动作放在特定情境中对动作的要求;水平三是“组合动作”教学,主要创设各种组合,努力还原运动场域;水平四是“动作技能”教学,要求学习者积极内化,形成技能。培養学生能根据条件的变化形成正确的投掷意识。投掷虽然只是个动作,但如果将投掷认为是基于学生能力的各种运动条件下的投掷,运动就具有了趣味性和价值。这样的设计不是为了投掷而投掷,而是为了在投准运动中需要怎样的投掷时就能运用出来,这才是教学真正的目的,才是运动的真实意义所在,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孙喜和,陈昌福.技能“单元主题”的提出及价值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7(6):66-67.
  [3]孙喜和.以“我”为运动学习主体的教学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6(2):24-29,49.
  [4]山本贞美.动作文化和动作教育[J].新体育社,1999:20-32.
  [5]孙喜和,翟孟杰.运动技能构成要素及教学运用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2-24.
  [6]陈昌福,俞培明.基于研究主题的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8(8):50-53.
其他文献
一、运用创新思维,丰富教学机制  1.精选适合高中生的武术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要求必修的内容,还可以开设多个选修内容,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也可针对学情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如,在单个动作教授过程中,除了增加辅助练习的内容外,还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创编1~2个相对简单的对练或格斗动作。如,高中生对防身比较感兴趣,在每次武术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留有一定的时间,可将男女生各分一组,分别教授女
一、案例背景  在一次让学生自己做投掷小球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拿着母亲做的小沙包给我看,说“老师,你看这个是妈妈给我做的,你看它多小多可爱,打着也不疼”。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把沙包改轻一点呢?这样不仅砸着不疼,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试着剪了一块布,包了一点点沙子,用皮筋扎起来,还露出一个长长的尾巴,这样有个尾巴它就不会飞得太远。器材做好了,拿着试试,嗬!还挺好用,于是我心血来潮又做了好多
比赛中有赢就有输,赢是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的目标,输是客观存在,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输”与“赢”十分重要,笔者总结了以下4个策略,引导学生正视比赛中的“输”与“赢”,树立正确的输赢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关注差异,同质PK,激发学生取胜欲望  50m跑的教学比赛,如果让速度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起竞争,可以让50m比赛结果更具不确定性,激发所有学生努力拼搏的欲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并在课程结构中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还有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等。”显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養不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还应依托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性”来实现。目前,培养
案例:笔者将学生分为男女生2个组,分别进行“贴膏药”游戏,约5分钟后,2个小组分别出现了问题。男生组:轮到1名较胖的男生追赶1名较瘦的男生,被追赶的男生一会做着鬼脸,一会穿梭于学生之间,根本不用费力……追赶的胖男生累得气喘吁吁,却怎么也追不上,其他学生干瞪眼,有的干脆开小差到一边玩玩其他的游戏……女生组则出现了另一种状况,被追女生在2名平日里较为要好的女生之间贴來贴去,让追的女生无所适从……一时间
在第3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西南大学共派出7名学生参加了田径、网球、游泳、跆拳道和足球等5个项目的比赛。其中,网球项目获得女子双打的金牌和男子双打的铜牌,表现突出。  关于这次网球项目所取得成绩的原因分析,“一是教练员团队比较用心。国内的网球场大部分是硬地场,这次比赛是红土场,而网球队员也基本上没有在红土场上打过球,所以赛前教练员带队专门到成都的一个红土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训。除了赛前的训
草根争鸣:http://bbs.jsports.cn/forum.php  主持团队:深圳市邵子洺“哨子”体育名师工作室  主 持 人:黄镇敏 巨晓山 邵子洺  成 员:赵 咏 田 源 刘桂香  嘉宾主持:庄 弼 李 真  研讨话题:教学实践中如何安排肥胖学生的练习活动  研讨网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
一、排球教学中动作组合的作用  1.排球教学的动作组合  在九城区活动中,从2节排球课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单个动作练习环节积极性不高,但在组合动作练习及比赛中学生的学练兴趣明显提高,如,垫球 传球、传球 拨球,动作的组合提高了动作的难度,学生要挑战和完成这个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的基本能力均在不断提高。  2.排球教学的动作组合促进动作的再提高  排球项目虽然有独立的技术动作,但如
在初中阶段800m跑考核时,大部分女生会出现抵触心理,如何激发学生耐久跑练习和考核的积极性,这是作为一名刚入职新教师所要面对的难题。  初一上学期笔者一共进行两次800m跑测试,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没有第一次好。  课后,笔者问了几名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让笔者产生了改变耐久跑课程安排以及800m跑考核方法的想法。  首先,考核满分定为3′25″;然后,以初一第一学期每人最佳成绩为标准,本学期前两次满分
主持团队:吉林省延边州体育骨干教师团队  主持人:李贤植 李德基  成员:高红林 叶延军 武长河 孙成立 王永发 曹占良  研讨话题: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学生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探讨  研讨网址:  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