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说到白岩松,他是央视《东方时空》、《新闻周刊》的王牌主持人,主持过“奥运会”闭幕式等众多大型活动,是“金话筒”获得者,还是畅销书作家。但在主播台之外,白岩松却是非常低调,其婚姻和家庭也一直鲜少曝光。
2013年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固然是父子间的玩笑话,却颇能反映白岩松的教子观。如今,白岩松儿子已经17岁了,在北京读高中,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让孩子从兴趣出发
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但在白岩松看来,“书无闲”,如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一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他就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习惯。
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白岩松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张,“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白岩松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白岩松对此有说不出的“开心”。
同样地,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白岩松举了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白岩松问。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吗?”白岩松说。
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白岩松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事实上,像第一次一起抽烟,一起喝酒这样的哥们儿义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白岩松也不远。
他说,“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白岩松认为,要接受这些,只要它没有变成主体,就没问题,不经历这些“好奇”,怎么可能成长?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正、改变。
就像很多父母对中学生谈感情问题时所说的,“思想可以很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白岩松致儿子的信(节选)
学会宽容。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邮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就将一生收获笑容。
不争第一。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很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是在眼前,于是生命就变成劳役。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是在转变,那些被风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列的前面。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你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在和自己赛跑,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爱上音乐。在我们的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我曾问过一位哲人,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两百年前的音乐抚慰?哲人答,人性进化得很慢很慢。
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因为一两百年前,那些独对心灵的音乐编织者,早已为你谱下安慰的乐章。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每当想到,今日在我脑海里回旋的那些乐章,也会在未来与你相伴,我就喜悦,为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
(编辑 王娜)
说到白岩松,他是央视《东方时空》、《新闻周刊》的王牌主持人,主持过“奥运会”闭幕式等众多大型活动,是“金话筒”获得者,还是畅销书作家。但在主播台之外,白岩松却是非常低调,其婚姻和家庭也一直鲜少曝光。
2013年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很快,白岩松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白岩松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这固然是父子间的玩笑话,却颇能反映白岩松的教子观。如今,白岩松儿子已经17岁了,在北京读高中,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让孩子从兴趣出发
如今,不少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课外书,或是闲书,但在白岩松看来,“书无闲”,如果非要定义课外书是闲书的话,也还是一定要读,因为,“不从闲书进,无法从正书出”——一上来就读正书,孩子读不进去,没有乐趣,慢慢地,他就视读书为畏途,不进去了,这就“瞎了”。而从“闲”进,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兴趣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读书和聆听的习惯。
白岩松的儿子也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白岩松的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金庸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白岩松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但白岩松对此没有丝毫的紧张,“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谁的成长不是惊心动魄
对于孩子的兴趣,白岩松也从不去刻意地培养,“只有让孩子自由,才能成长得更快。”如今,孩子的兴趣、爱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白岩松喜欢看球,孩子也爱看球,白岩松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则叫巴蒂。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白岩松对孩子兴趣的支持近乎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他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他:“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如今,孩子已经晋升为一支民间球队的队长,白岩松对此有说不出的“开心”。
同样地,白岩松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白岩松举了个例子,孩子最喜欢的是曼城队,有一场事关曼城队夺冠的比赛,同样是在夜里看。在比赛接近尾声时曼城队还是1:2落后,但就在最后的四五分钟,奇迹出现了,曼城补时3分钟连入两球逆转,夺冠!
“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两三点还没睡,但白岩松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课一定比往常更认真。
白岩松相信这样一句话:阅读打开世界,但是运动让人更早地体验到分享、团队精神以及胜败的意义。
外界通常对白岩松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他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
白岩松对此不置可否,但他举了个例子,他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他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白岩松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他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白岩松问。
孩子中考完的这个假期,白岩松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让自己放松放松,并开玩笑似地告诉他,“你要是在这个假期学习,我打断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过来说,“老爸,我特想学习”。“你每天翻译一篇歌词不就行了?”白岩松说。
“你以为天天让孩子学习有用吗,但是反过来,你不让他学习,他再主动要求去学,就是出于一种习惯和乐趣,这样不更好吗?”白岩松说。
谈及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白岩松也常常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事实上,像第一次一起抽烟,一起喝酒这样的哥们儿义气,所谓的坏孩子生活离白岩松也不远。
他说,“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学时代的成长真相,和盘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话,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惊心动魄!”有几个人没打过架,有几个人没偷偷地抽过烟、喝过酒,偷偷地单相思过?白岩松认为,要接受这些,只要它没有变成主体,就没问题,不经历这些“好奇”,怎么可能成长?成长,就是充满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断地被校正、改变。
就像很多父母对中学生谈感情问题时所说的,“思想可以很复杂,但行为要简单”,白岩松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说,“如果成长永远是一个模式,顺理成章,阳光灿烂,洁白无瑕,那不是成长,那是不合格的文学创作。成长是真实、立体的,也会让人有一些担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线就行。”
白岩松致儿子的信(节选)
学会宽容。做了父亲,我不该两手空空迎接他的到来。但孩子那稚嫩的小手还举不起任何可称为礼物的东西。那就让我将祝愿当成礼物,投入生命的邮箱,来一个慢件邮递。当他长大的时候,再好奇地拆封吧。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孩子,你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也许平和与安静很昂贵,不过拥有宽容,你就可以奢侈地消费它们。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万不得已才动用恨的武器;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人很看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于是,每个清晨,你都会在希望中醒来。一旦你拥有宽容的美德,就将一生收获笑容。
不争第一。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很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可生命的每个阶段,第一的诱惑总是在眼前,于是生命就变成劳役。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时代的风向总是在转变,那些被风吹走的名字,总是站在队列的前面。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你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在和自己赛跑,在那条长长的人生路上,追求更好强过追求最好。
爱上音乐。在我们的身边,什么都会背叛,可音乐不会。哪怕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背过身去,音乐依然会和我窃窃私语。我曾问过一位哲人,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是需要一两百年前的音乐抚慰?哲人答,人性进化得很慢很慢。
于是我知道,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很近。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因为一两百年前,那些独对心灵的音乐编织者,早已为你谱下安慰的乐章。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每当想到,今日在我脑海里回旋的那些乐章,也会在未来与你相伴,我就喜悦,为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接力。
(编辑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