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学习者掌握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教学中应处理好“四会”关系,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四会”关系
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大都只有“会阅读”这一项成绩比较显著,而在听、说、写的能力中,说的能力一般都是排列最末,也就是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相对较弱的一环。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缺乏讲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是汉语或是各地的方言,尤其在鄉村地区,人们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听到用英语进行交谈的。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在课堂有少量的对话课训练,但课后没有重复和再次强化记忆的环境,课堂上学过的一些对话练习也就难以记住了,因为,任何记忆都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巩固的。
二、目前有不少教师没有用英语讲课,不重视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习惯,学生课后朗读课文时间较少。随着内容的加深,句子越来越复杂,学生就感到更难朗读了。没有过好朗读关,听力便是一句空话。有时老师原原本本把课文某一段念给学生听写,学生还是写不出来,因为他们听不懂老师念的是什么。
三、一堂课教学量太小,加上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语法和分析句子结构,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情景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由于英语教学时数少,导致一些学生初中毕业也过不了词汇关。词汇关过不了,词会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受限。
在四会能力中,即使在听、说、写的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阅读的材料是固定的,看得见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一次看不懂可以再反复多次的看或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通过猜测和判断,最后还是可以弄明白的。可是听的内容是看不见的,听不懂的东西无法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再听一遍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要听懂事前不知道内容的一段话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进行突出听力训练,兼顾其他能力的尝试。对四会能力的排列顺序也应作适当调整。笔者的排列是听、读、写、说。当然,在突出听力训练时,也注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把说排列在最后,并不是说的能力不重要,而是因为培养说的能力需一定的时间长度,在开始阶段太过于强调培养说话能力的话,势必影响教学容量和进度。只有词汇量大,句型掌握得多,才能有表达自如的说话能力。所以只有突出培养听的能力,加大教学量,并通过朗读和书面练习巩固学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才会有较好的说话能力。
上述排列顺序理由是什么呢?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任何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天生的聋子都不会说话,因为聋子听不见别人说话,无法模仿。要模仿说话,首先必须听得见,听得懂别人说什么,才有可能通过模仿并学会说一种语言。比方说,英国人在徐州生活时间长了也会讲徐州话。同样道理,如果原来一句英语也不懂的人移民到讲英语的国家去生活,时间长了,也一定会讲英语了。所以,我们应自始至终把训练学生的听力放在首位。
二、读是朗读和阅读,阅读只是无声音的朗读而已。朗读是培养学生正确说话能力的必经途径。朗读的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的最根本的因素。当过母亲的都知道,任何小孩学说话都是靠母亲一句一句地教小孩模仿,并经过多次地重复之后才学会的。由于母亲教小孩模仿她说话,结果母亲有什么样的语音语调,小孩也就有什么样语音语调了,尤其是年幼的时候。因此在教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应非常重视带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由于第一年就使学生养成喜欢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习惯,到了初二就不需老师带读了,学生可以自行练习朗读课文,或自己听录音模仿练习朗读。学生有了朗读和背诵习惯之后,语音语调越来越好,基本句型掌握得更快更牢固,这对我们进行高速度英语教学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但这一环节又不能放在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而是放在学生能听懂、能朗读之后要做的环节。所谓写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把听得见看不到的言语变成看得见的具体的文字符号。只有听、说能力而没有好的书面语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听和说的能力也无法长久维持。因此在初中阶段,要经常给学生做听写、默写练习。我给初三年级的学生开作文练习课,学生写出来的词句很规范、通顺。经过作文练习之后,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于是他们自觉地办起了英语小期刊,自己写稿,自己当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打印。还有的同学毕业之前把这份小期刊赠给下一届的同学,一届一届传承下去。
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紧密地与听、朗读和写的练习过程结合进行的。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正确做法应是抓紧而不急于求成。因为掌握了大量词汇、句型、语法知识之后才会达到语言运用自如的境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是处于一个从不大会说到比较想说到最后可以比较流利地、正确地说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英语教学;“四会”关系
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大都只有“会阅读”这一项成绩比较显著,而在听、说、写的能力中,说的能力一般都是排列最末,也就是说学生的说话能力是相对较弱的一环。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缺乏讲英语的语言环境。我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是汉语或是各地的方言,尤其在鄉村地区,人们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听到用英语进行交谈的。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在课堂有少量的对话课训练,但课后没有重复和再次强化记忆的环境,课堂上学过的一些对话练习也就难以记住了,因为,任何记忆都是要经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巩固的。
二、目前有不少教师没有用英语讲课,不重视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习惯,学生课后朗读课文时间较少。随着内容的加深,句子越来越复杂,学生就感到更难朗读了。没有过好朗读关,听力便是一句空话。有时老师原原本本把课文某一段念给学生听写,学生还是写不出来,因为他们听不懂老师念的是什么。
三、一堂课教学量太小,加上一些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讲解语法和分析句子结构,而不重视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情景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由于英语教学时数少,导致一些学生初中毕业也过不了词汇关。词汇关过不了,词会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受限。
在四会能力中,即使在听、说、写的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阅读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呢?因为阅读的材料是固定的,看得见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一次看不懂可以再反复多次的看或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的内容,通过猜测和判断,最后还是可以弄明白的。可是听的内容是看不见的,听不懂的东西无法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你再听一遍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要听懂事前不知道内容的一段话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进行突出听力训练,兼顾其他能力的尝试。对四会能力的排列顺序也应作适当调整。笔者的排列是听、读、写、说。当然,在突出听力训练时,也注意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把说排列在最后,并不是说的能力不重要,而是因为培养说的能力需一定的时间长度,在开始阶段太过于强调培养说话能力的话,势必影响教学容量和进度。只有词汇量大,句型掌握得多,才能有表达自如的说话能力。所以只有突出培养听的能力,加大教学量,并通过朗读和书面练习巩固学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才会有较好的说话能力。
上述排列顺序理由是什么呢?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任何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天生的聋子都不会说话,因为聋子听不见别人说话,无法模仿。要模仿说话,首先必须听得见,听得懂别人说什么,才有可能通过模仿并学会说一种语言。比方说,英国人在徐州生活时间长了也会讲徐州话。同样道理,如果原来一句英语也不懂的人移民到讲英语的国家去生活,时间长了,也一定会讲英语了。所以,我们应自始至终把训练学生的听力放在首位。
二、读是朗读和阅读,阅读只是无声音的朗读而已。朗读是培养学生正确说话能力的必经途径。朗读的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的最根本的因素。当过母亲的都知道,任何小孩学说话都是靠母亲一句一句地教小孩模仿,并经过多次地重复之后才学会的。由于母亲教小孩模仿她说话,结果母亲有什么样的语音语调,小孩也就有什么样语音语调了,尤其是年幼的时候。因此在教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应非常重视带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由于第一年就使学生养成喜欢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习惯,到了初二就不需老师带读了,学生可以自行练习朗读课文,或自己听录音模仿练习朗读。学生有了朗读和背诵习惯之后,语音语调越来越好,基本句型掌握得更快更牢固,这对我们进行高速度英语教学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三、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但这一环节又不能放在教学过程的第一步,而是放在学生能听懂、能朗读之后要做的环节。所谓写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把听得见看不到的言语变成看得见的具体的文字符号。只有听、说能力而没有好的书面语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听和说的能力也无法长久维持。因此在初中阶段,要经常给学生做听写、默写练习。我给初三年级的学生开作文练习课,学生写出来的词句很规范、通顺。经过作文练习之后,同学们对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于是他们自觉地办起了英语小期刊,自己写稿,自己当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打印。还有的同学毕业之前把这份小期刊赠给下一届的同学,一届一届传承下去。
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紧密地与听、朗读和写的练习过程结合进行的。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正确做法应是抓紧而不急于求成。因为掌握了大量词汇、句型、语法知识之后才会达到语言运用自如的境地。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是处于一个从不大会说到比较想说到最后可以比较流利地、正确地说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