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首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8日至2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及日本国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了论文84篇。
参加会议的,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更多的是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奋发有为的中青年学者。正如江蓝生在贺信中所说的:“那么多学者聚集在一起,专门讨论汉语语汇、汉语方言语汇问题,这在我国汉语研究的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可谓汉语语汇学研究的一大盛事。”
会议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和专题分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重点围绕汉语语汇(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语汇研究和辞书编纂、汉语方言语汇研究、语汇教学研究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汇学之成立
张振兴列举了大量事实,经过缜密论证,认为“语汇学可以成立,应该成立”,“语汇学之成立,意味着我们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有了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促进汉语语汇的研究”,“语汇学之成立,它反映了汉语里‘语汇’特别丰富,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客观事实,它反映了汉语及其方言的重要特性。这是建立汉语语言学的焦点和亮点之一。它生动地回答了中国语言学应该不应该,要不要具有自己的特点、特色的大问题。”李志江认为:“建立汉语语汇学,从概念上分清词和语,分清词汇和语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社会上的用法也不分明,这是词和语、词汇和语汇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交叉造成的。”李如龙在论述“语汇学为什么迟到”时指出:“最近的几十年间,研究民间口语、研究言语逐渐受到重视。探索汉语自身的特点,继承和发扬词汇语义研究的传统,也使人们获得了许多新的思路。正是这样的新形势,催生了汉语语汇学。”
2.语词分立问题
韩敬体说:“语言单位中词和语模糊不清给辞书编纂工作带来不少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我国语言学界、辞书学界
的一些有识之士坚持对语进行研究,主张语词分立、语汇和词汇分立,有其积极意义。”他建议在词汇和语汇系统上,进行术语的序列整合:词素——词——词组;语素——语——语组。李行杰指出:“语词分立,在客观上是不争的事实”,“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被长期混为一谈,而且把一种当成另一种的附庸,即所谓语是词的‘等价物’,这不但有悖于学术的科学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了种种混乱”。他主张突破传统语言学中语音、词汇、语法三分的框架,“把语汇单列出来,形成语音、词汇、语汇、语法四分的局面”。
3.语汇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苏宝荣认为,“汉语语汇有丰富性、整体性、形象性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都是与汉语自身的结构特征有关的”。他强调,“语汇的丰富性,包括汉语复合词语义内涵的复杂性,乃至汉语语义、语法上与西方语言的种种区别性特征,可能都与汉语的基本单位包括‘语素’(独立书写形式是‘汉字’)与‘词’两个层级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语应当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并主张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晁继周说,“最容易从形式上判定的是歇后语。这是由于它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即由引语和注语两部分组成”;他认为,仅仅用“由四字组成”作为判定成语的形式上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应该补充其他标准,这就是节律上的“二二相承”;惯用语和谚语,从内容上看,“惯用语是描述一种事物或现象,而谚语是表述一种规律,一个道理,是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经验的总结”,因此,“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出发,基本上能把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区分开来”。李如龙对把名句和格言排除在“语”之外提出商榷,他说:“如果在语汇的大家庭可以接受这个成员,也许可称之为‘典雅语’。”马志伟认为,词的分类有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等十余种,而语的分类如果仅谚语、惯用语、成语、歇后语四类,显得瘦弱不丰满,他建议“把典故、詈语、名言隽语等有鲜明特色的、与普通词组或句子有显著区别的语类”,也归入语汇;“其他如‘谦敬语’‘黑话’之类,也可考虑忝列‘语汇’门墙”。
4.语典编纂问题
乔永认为:“语汇理论要指导辞书编纂,辞书编纂进一步推动语汇理论研究;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汇的科学分类有助于语言研究的深入。”他建议“语汇研究应采用量化定性法”。温端政结合多年来从事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的实践,认为:“一方面,语典编纂为语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汇研究对语典编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建立起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程荣认为,“语汇学从词汇学中分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词典编纂应当注意吸收语汇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词与非词、词与短语的关系,特别是标注词类与标注语类的问题,使语词类词典的编纂和语汇类词典的编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还有多篇文章结合语典编纂,讨论了语典编纂中立目、释义、轻声与轻音的标注问题。吴建生结合参与主编和编写《中国惯用语大词典》,探讨了惯用语的界定和惯用语词典的立目问题,认为:在承认惯用语词组性、相对固定性及口语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其形式上的“非‘二二相承’”和语义上的“描述性”,在实践上比较可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范瑞婷结合编写《新华歇后语词典》,认为歇后语释义要重在揭示歇后语的双关义,要着重从类型上区分“语音双关”、“语素义双关”、“组合双关”、“综合双关”,形成不同于其他语类的别具一格的释义模式和风格。王海静探讨了电子语典的编纂问题,她把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语典定义为:“立足于语料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以辞书编纂专用软件为手段,以汉语语汇为主要内容的,可以显示于电子介质上的语文辞书。”周伟良和柳长江等人分别对目前俗语典出版与市场情况、语文辞书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5.关于方言语汇的调查研究
侯精一在“贺辞”里特别指出:“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其他流域的广大汉语方言语汇记载了极其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汉语方言语汇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深厚内涵值得语言学者去挖掘、去描写,进行广泛深入研究。”本次研讨会中共有7位学者交流了关于方言语汇的调查研究的论文,可见这个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盛爱萍以瓯语为例,分析了现代汉语语汇研究、方言语汇研究的现状,阐明了建立汉语方言语汇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方言语汇学。
6.关于语汇教学
张光明从近一个学期讲授“汉语语汇学”课程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这是一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认识了汉语语汇的性质和范围、分类系统和所属语类的意义与结构上的特点,明确了调查研究汉语语汇尤其是方言语汇的重要意义。温朔彬通过调查太原市小天使幼儿园多年来试行的以“语”带字、以“语”带词、以“语”带句、以“语”带文的“语本位”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语本位”教学的优越性。辛菊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感到“语词分立”的主张,对传统的语法单位、语法术语、语法学体系,乃至传统的语言学系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认为“语言学应该包括语音学、语词学和语法学,语词学再分为词汇学和语汇学”,她建议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要根据“语词分立”的理论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写。
(李淑珍)
附
论文目录
白平关于“语”和“词”分立问题的思考
白云汉语俗语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研究
蔡丽质临猗方言谚语文化信息解读
曹瑞芳《醒世姻缘传》中俗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晁继周熟语的分类和词典收语问题
陈然等法、韩两国留学生学习成语的个体差异比较
陈文杰译语三论
——以源自汉译佛典为中心
程荣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语汇处理问题
——兼谈现代汉语语汇学建立的必要性
范瑞婷歇后语释义初探
冯良珍霍州方言语汇例释
傅朝阳惯用语与谚语甄别
高歌东试谈描述语
韩敬体词语的分立、混同与辞书编纂问题
贺振江不可忽视的形而上学俗语涵义
胡明亮歇后语的功能
李斐浅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成语释义
李如龙语汇学三论
李淑珍《儿女英雄传》俗语探析
李文华俗语的临时变异
李小平《现代汉语词典》词语观献疑
李行杰语词分立势在必行
李志江略论《现代汉语词典》熟语的收录
刘嵚孙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功能分析
刘村汉老树新花自风流
——喜读《汉语语汇学教程》
刘红妮惯用语“枕边风”的语汇化
柳长江等关于目前语文辞书市场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柳长江从谚语的哲学思想看汉语语汇的文化内涵
马贝加等汉语语汇学的开山力作
——评《汉语语汇学》
马启红惯用语语义信息分析
马志伟《汉语语汇学教程》编后刍议
孟德腾隐喻视角下的熟语研究
孟肇咏论古时语
齐援朝《汉语语汇学教程》学习札记
乔永语汇学理论研究与辞书编纂实践
乔全生注重从方言语汇中探寻古音遗迹
邵燕梅对“调侃子”的再次调查与研究
沈慧云俗语辞典编纂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盛爱萍构建中国特色的方言语汇学
——以瓯语研究为例
史素芬等长治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
史秀菊关于“语”与“非语”的思考
苏宝荣语汇研究与汉语的民族特征
苏向丽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唐华晋城方言谚语和惯用语研究初探
唐健雄浅议平山话歇后语
汪化云方言语汇的与时俱进
——以湖北团风方言为例
王海静电子语典初探
王海静浅析英语谚语语义的特点和结构
王洪江双语节对称结构惯用语的修辞格式
王吉辉固定格式与固定语
王建华有关“狗”的语词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观
温端政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
温朔彬试论“语本位”教学的优越性
温朔彬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温振兴《祖堂集》俗语语汇举例
巫建英浅析《太行风云》中俗语的运用
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的俗成语
吴建生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
吴绍新荆楚俗语中的人文精神
武建宇《夷坚志》所收俗语词辑佚
武玉芳山阴方言歇后语
谢仁友语典中的轻声与轻音及其标注问题
辛菊“语词分立”对传统语法教学研究的冲击
辛菊等试论汉语成语中数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徐时仪“打野火”与“打野胡”考
徐颂列含色彩语素的服饰成语与古代文化
延俊荣俗语语篇功能初探
杨蓉蓉一门新兴的有待完善的学科
——评《汉语语汇学》和《汉语语汇学教程》
姚锡远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
于锦恩对汉语语汇中待嵌格式的几点看法
俞忠鑫语典、语汇学与语词分立
袁婷汉语语汇核心术语英译
袁圣敏读《汉语语汇学》
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研究综述
张巧《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研究
张光明一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张梅梅关于歇后语释义的几点体会
张振兴语汇学之成立
张志毅简单枚举和定量分析
——关于典型群问题
郑宝倩喜读一部好教材
——评《汉语语汇学教程》
郑继娥双部式谚语中的衔接
周荐“语模”造语浅说
周国祥从成语研究看语汇研究的几种角度
周文芳成语与歇后语的组合关系
周伟良俗语典出版与市场情况综述
参加会议的,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专家,更多的是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奋发有为的中青年学者。正如江蓝生在贺信中所说的:“那么多学者聚集在一起,专门讨论汉语语汇、汉语方言语汇问题,这在我国汉语研究的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可谓汉语语汇学研究的一大盛事。”
会议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和专题分组讨论两种形式进行,重点围绕汉语语汇(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语汇研究和辞书编纂、汉语方言语汇研究、语汇教学研究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汇学之成立
张振兴列举了大量事实,经过缜密论证,认为“语汇学可以成立,应该成立”,“语汇学之成立,意味着我们在语言学的范围内有了一个新的、独立的学科,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大大促进汉语语汇的研究”,“语汇学之成立,它反映了汉语里‘语汇’特别丰富,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客观事实,它反映了汉语及其方言的重要特性。这是建立汉语语言学的焦点和亮点之一。它生动地回答了中国语言学应该不应该,要不要具有自己的特点、特色的大问题。”李志江认为:“建立汉语语汇学,从概念上分清词和语,分清词汇和语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社会上的用法也不分明,这是词和语、词汇和语汇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互交叉造成的。”李如龙在论述“语汇学为什么迟到”时指出:“最近的几十年间,研究民间口语、研究言语逐渐受到重视。探索汉语自身的特点,继承和发扬词汇语义研究的传统,也使人们获得了许多新的思路。正是这样的新形势,催生了汉语语汇学。”
2.语词分立问题
韩敬体说:“语言单位中词和语模糊不清给辞书编纂工作带来不少的问题,也可以看出我国语言学界、辞书学界
的一些有识之士坚持对语进行研究,主张语词分立、语汇和词汇分立,有其积极意义。”他建议在词汇和语汇系统上,进行术语的序列整合:词素——词——词组;语素——语——语组。李行杰指出:“语词分立,在客观上是不争的事实”,“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被长期混为一谈,而且把一种当成另一种的附庸,即所谓语是词的‘等价物’,这不但有悖于学术的科学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造成了种种混乱”。他主张突破传统语言学中语音、词汇、语法三分的框架,“把语汇单列出来,形成语音、词汇、语汇、语法四分的局面”。
3.语汇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苏宝荣认为,“汉语语汇有丰富性、整体性、形象性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都是与汉语自身的结构特征有关的”。他强调,“语汇的丰富性,包括汉语复合词语义内涵的复杂性,乃至汉语语义、语法上与西方语言的种种区别性特征,可能都与汉语的基本单位包括‘语素’(独立书写形式是‘汉字’)与‘词’两个层级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语应当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并主张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晁继周说,“最容易从形式上判定的是歇后语。这是由于它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即由引语和注语两部分组成”;他认为,仅仅用“由四字组成”作为判定成语的形式上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应该补充其他标准,这就是节律上的“二二相承”;惯用语和谚语,从内容上看,“惯用语是描述一种事物或现象,而谚语是表述一种规律,一个道理,是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经验的总结”,因此,“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出发,基本上能把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区分开来”。李如龙对把名句和格言排除在“语”之外提出商榷,他说:“如果在语汇的大家庭可以接受这个成员,也许可称之为‘典雅语’。”马志伟认为,词的分类有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等十余种,而语的分类如果仅谚语、惯用语、成语、歇后语四类,显得瘦弱不丰满,他建议“把典故、詈语、名言隽语等有鲜明特色的、与普通词组或句子有显著区别的语类”,也归入语汇;“其他如‘谦敬语’‘黑话’之类,也可考虑忝列‘语汇’门墙”。
4.语典编纂问题
乔永认为:“语汇理论要指导辞书编纂,辞书编纂进一步推动语汇理论研究;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语汇的科学分类有助于语言研究的深入。”他建议“语汇研究应采用量化定性法”。温端政结合多年来从事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的实践,认为:“一方面,语典编纂为语汇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语汇研究对语典编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建立起语汇研究和语典编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程荣认为,“语汇学从词汇学中分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词典编纂应当注意吸收语汇学的研究成果,处理好词与非词、词与短语的关系,特别是标注词类与标注语类的问题,使语词类词典的编纂和语汇类词典的编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还有多篇文章结合语典编纂,讨论了语典编纂中立目、释义、轻声与轻音的标注问题。吴建生结合参与主编和编写《中国惯用语大词典》,探讨了惯用语的界定和惯用语词典的立目问题,认为:在承认惯用语词组性、相对固定性及口语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其形式上的“非‘二二相承’”和语义上的“描述性”,在实践上比较可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范瑞婷结合编写《新华歇后语词典》,认为歇后语释义要重在揭示歇后语的双关义,要着重从类型上区分“语音双关”、“语素义双关”、“组合双关”、“综合双关”,形成不同于其他语类的别具一格的释义模式和风格。王海静探讨了电子语典的编纂问题,她把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语典定义为:“立足于语料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以辞书编纂专用软件为手段,以汉语语汇为主要内容的,可以显示于电子介质上的语文辞书。”周伟良和柳长江等人分别对目前俗语典出版与市场情况、语文辞书市场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报告,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5.关于方言语汇的调查研究
侯精一在“贺辞”里特别指出:“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其他流域的广大汉语方言语汇记载了极其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汉语方言语汇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汉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深厚内涵值得语言学者去挖掘、去描写,进行广泛深入研究。”本次研讨会中共有7位学者交流了关于方言语汇的调查研究的论文,可见这个问题受到的重视程度。盛爱萍以瓯语为例,分析了现代汉语语汇研究、方言语汇研究的现状,阐明了建立汉语方言语汇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方言语汇学。
6.关于语汇教学
张光明从近一个学期讲授“汉语语汇学”课程的亲身实践中,感受到这是一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选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认识了汉语语汇的性质和范围、分类系统和所属语类的意义与结构上的特点,明确了调查研究汉语语汇尤其是方言语汇的重要意义。温朔彬通过调查太原市小天使幼儿园多年来试行的以“语”带字、以“语”带词、以“语”带句、以“语”带文的“语本位”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出“语本位”教学的优越性。辛菊通过亲身的教学实践,感到“语词分立”的主张,对传统的语法单位、语法术语、语法学体系,乃至传统的语言学系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她认为“语言学应该包括语音学、语词学和语法学,语词学再分为词汇学和语汇学”,她建议现行的《现代汉语》教材要根据“语词分立”的理论进行修订或重新编写。
(李淑珍)
附
论文目录
白平关于“语”和“词”分立问题的思考
白云汉语俗语的不对称和标记模式研究
蔡丽质临猗方言谚语文化信息解读
曹瑞芳《醒世姻缘传》中俗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晁继周熟语的分类和词典收语问题
陈然等法、韩两国留学生学习成语的个体差异比较
陈文杰译语三论
——以源自汉译佛典为中心
程荣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语汇处理问题
——兼谈现代汉语语汇学建立的必要性
范瑞婷歇后语释义初探
冯良珍霍州方言语汇例释
傅朝阳惯用语与谚语甄别
高歌东试谈描述语
韩敬体词语的分立、混同与辞书编纂问题
贺振江不可忽视的形而上学俗语涵义
胡明亮歇后语的功能
李斐浅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成语释义
李如龙语汇学三论
李淑珍《儿女英雄传》俗语探析
李文华俗语的临时变异
李小平《现代汉语词典》词语观献疑
李行杰语词分立势在必行
李志江略论《现代汉语词典》熟语的收录
刘嵚孙谦作品中谚语的言语交际功能分析
刘村汉老树新花自风流
——喜读《汉语语汇学教程》
刘红妮惯用语“枕边风”的语汇化
柳长江等关于目前语文辞书市场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柳长江从谚语的哲学思想看汉语语汇的文化内涵
马贝加等汉语语汇学的开山力作
——评《汉语语汇学》
马启红惯用语语义信息分析
马志伟《汉语语汇学教程》编后刍议
孟德腾隐喻视角下的熟语研究
孟肇咏论古时语
齐援朝《汉语语汇学教程》学习札记
乔永语汇学理论研究与辞书编纂实践
乔全生注重从方言语汇中探寻古音遗迹
邵燕梅对“调侃子”的再次调查与研究
沈慧云俗语辞典编纂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盛爱萍构建中国特色的方言语汇学
——以瓯语研究为例
史素芬等长治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
史秀菊关于“语”与“非语”的思考
苏宝荣语汇研究与汉语的民族特征
苏向丽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唐华晋城方言谚语和惯用语研究初探
唐健雄浅议平山话歇后语
汪化云方言语汇的与时俱进
——以湖北团风方言为例
王海静电子语典初探
王海静浅析英语谚语语义的特点和结构
王洪江双语节对称结构惯用语的修辞格式
王吉辉固定格式与固定语
王建华有关“狗”的语词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观
温端政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
温朔彬试论“语本位”教学的优越性
温朔彬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
温振兴《祖堂集》俗语语汇举例
巫建英浅析《太行风云》中俗语的运用
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的俗成语
吴建生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词典的收目
吴绍新荆楚俗语中的人文精神
武建宇《夷坚志》所收俗语词辑佚
武玉芳山阴方言歇后语
谢仁友语典中的轻声与轻音及其标注问题
辛菊“语词分立”对传统语法教学研究的冲击
辛菊等试论汉语成语中数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徐时仪“打野火”与“打野胡”考
徐颂列含色彩语素的服饰成语与古代文化
延俊荣俗语语篇功能初探
杨蓉蓉一门新兴的有待完善的学科
——评《汉语语汇学》和《汉语语汇学教程》
姚锡远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
于锦恩对汉语语汇中待嵌格式的几点看法
俞忠鑫语典、语汇学与语词分立
袁婷汉语语汇核心术语英译
袁圣敏读《汉语语汇学》
曾昭聪明清俗语辞书研究综述
张巧《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研究
张光明一门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张梅梅关于歇后语释义的几点体会
张振兴语汇学之成立
张志毅简单枚举和定量分析
——关于典型群问题
郑宝倩喜读一部好教材
——评《汉语语汇学教程》
郑继娥双部式谚语中的衔接
周荐“语模”造语浅说
周国祥从成语研究看语汇研究的几种角度
周文芳成语与歇后语的组合关系
周伟良俗语典出版与市场情况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