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对于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名著阅读版块也已经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导致名著阅读教学效果较差。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借鉴一些较为成功的名著阅读教学案例,而后结合当前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创新自身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探究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但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语文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名著阅读更是不屑一顾,导致名著阅读效果较差,其中主要表现为:①与其他阅读内容相比,名著阅读量相对较大,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效阅读几乎占据了大半部分,导致阅读效果不佳;②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存在一些“功利性”阅读方式,为了阅读而阅读,完全意识不到名著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意义。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为了开阔视野而阅读,而是为了考试而阅读,导致名著阅读失去了价值。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与课内阅读不同,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据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而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自觉完成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领路人角色,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名著中一些精彩片段,在勾起学生好奇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名著。
《记念刘和珍君》是《华盖集续编》里收录的散文之一,文章以写作缘起为起点记录了刘和珍的生前事迹以及遇难经过;而后以叙事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及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刘和珍生前事迹为切入點,通过讲解刘和珍的生前事迹,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命运、性格的好奇心,从而去阅读中寻找答案。文中对于刘和珍的描写:“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一个温和的学生为什么会那么勇敢?这个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文中寻找答案,在好奇心引导下可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定期开展主题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只是基础,通过名著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才是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大多数名著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不管是写作内容还是作者思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由于个人分析鉴赏能力较为有限,因此一些层次较深的内容根本无法挖掘。定期讨论是分析作品本质、理解作品内容的重要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名著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参加完追悼会后亲作的一篇文章,其潜在的多重内涵至今仍被后人分析研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比如鲁迅先生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帝国主义与军阀相互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在歌颂我国妇女刚毅不屈精神的同时,讽刺、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从本质上来看,本文并非一篇单纯的悼念文章,而是为了纪念、歌颂那些为了中国而现身的中国青年,对于后续鼓舞革命群众、激发群众爱国精神发挥了极大作用。
三、结语
总之,名著阅读的本质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当做到引导工作,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责编 侯 芳)
一、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但大部分高中生对于语文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名著阅读更是不屑一顾,导致名著阅读效果较差,其中主要表现为:①与其他阅读内容相比,名著阅读量相对较大,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效阅读几乎占据了大半部分,导致阅读效果不佳;②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存在一些“功利性”阅读方式,为了阅读而阅读,完全意识不到名著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意义。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是为了开阔视野而阅读,而是为了考试而阅读,导致名著阅读失去了价值。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与课内阅读不同,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据学生一定的课外时间,而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自觉完成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领路人角色,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名著中一些精彩片段,在勾起学生好奇心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名著。
《记念刘和珍君》是《华盖集续编》里收录的散文之一,文章以写作缘起为起点记录了刘和珍的生前事迹以及遇难经过;而后以叙事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及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刘和珍生前事迹为切入點,通过讲解刘和珍的生前事迹,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命运、性格的好奇心,从而去阅读中寻找答案。文中对于刘和珍的描写:“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样一个温和的学生为什么会那么勇敢?这个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结局?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文中寻找答案,在好奇心引导下可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定期开展主题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只是基础,通过名著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才是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但是大多数名著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不管是写作内容还是作者思想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由于个人分析鉴赏能力较为有限,因此一些层次较深的内容根本无法挖掘。定期讨论是分析作品本质、理解作品内容的重要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名著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参加完追悼会后亲作的一篇文章,其潜在的多重内涵至今仍被后人分析研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比如鲁迅先生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帝国主义与军阀相互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在歌颂我国妇女刚毅不屈精神的同时,讽刺、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从本质上来看,本文并非一篇单纯的悼念文章,而是为了纪念、歌颂那些为了中国而现身的中国青年,对于后续鼓舞革命群众、激发群众爱国精神发挥了极大作用。
三、结语
总之,名著阅读的本质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应当做到引导工作,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