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园”里的好园丁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任人武部政委7年,足迹遍布机关、学校、企业,讲授国防教育课126堂——
  
  “同志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就我国周边形势共同学习……”讲台上,南京市六合区人武部政委漆海峰正娓娓讲解;课堂内,华能南京热电厂200多名企业干部骨干正在认真地倾听、做笔记。这是10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漆海峰任人武部政委以来,讲授的第126堂国防教育课。
  
  志在筑起“心中长城”
  
  漆海峰素来酷爱国防和军事知识,由于平时善于积累,理论功底较为厚实。2001年12月,漆海峰从机关调任市郊江浦县人武部政委。他在深入街道、乡镇、学校、企事业单位搞调研时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受长期和平环境影响,存在重经济、轻国防的思想。有的认为,国家有军队为基石,地方是否关注国防建设,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抓不抓国防教育并不重要;同时,他了解到,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企事业单位干部员工,虽然热衷军事知识、关注国防,但仅限于从报刊获取信息、掌握一些国防知识。作为区人武部领导、区国防教育委员会负责人,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业那业,不能荒废了主业!就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国防植根于人们心中。”于是,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并向全县郑重承诺:为官一任,绝不能守摊子;用1至2年时间,精心备课,到全县各部、委、办、局、所有街道、镇和驻区企业,给党政干部、企业员工、青少年学生作一堂国防形势报告,以增强全区党政干部国防意识,提升青少年一代对国防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这一承诺,他坚守了8年。
  
  欲为人师先做“学生”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漆海峰常说,抓国防教育切忌好高骛远,就是要当好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一名国防知识的传播者。
  多年来,他坚持每天挤出2个小时阅读国防报刊、浏览军事网站,掌握最新国际国内形势。为掌握多媒体教学方法,他向部下学、向院校的老师学。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就熟练教学课件制作。为确保效果,每次上课前,他都要先组织身边的同志进行示教,反复听取意见,不断改进。为定期充实更新授课内容,他常常备课到深夜,在教学的准备上做到精益求精。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广泛、多渠道,漆海峰感到,仅凭自身的知识积累已难以满足听众。他每到一个地方上课,都要提前了解听众的需求和趋向:在国防上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等,力求做到教学有的放矢,根据对象的不同,不断修改教案,更新教学课件。为了确保授课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他经常与人武部的同志对授课内容的设置、材料的选取等进行认真研究。为了弄准一个问题,他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和休息日,一头扎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一呆就是一天。为了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南京的各大新华书店,他是常客。
  作为全国科技、教育四大基地之一的古城南京,教育资源十分丰厚。繁忙的工作间隙,漆海峰经常到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政治学院拜访专家教授,向他们请教授课技巧,收集资料。从2003年起,南京创建“学习型城市”,名专家、名教授经常应邀到南京讲课、开办讲座,这让漆海峰兴奋不已,每每此时,他总是闻风而动,手头工作再忙,他都会想方设法去听课。有一次,南京市组织领导干部听国防形势报告,请来了国防大学一位著名教授。听报告那天,不巧区里要开常委会,研究重要事项。为了听到这场报告,兼任区委常委的漆海峰,给区领导建议调整会议时间,区领导了解后,感动之下,给他与名教授面对面交流“让道”。
  不拿报酬的“客座教授”
  
  因工作需要,漆海峰先后在3个区县人武部工作过。每到一地,他都要事先对区域国防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地方的部门、企事业单位平时事务繁忙,难以单独拿出时间开展教育。漆海峰找来地方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同志一道,商议对策。突出党政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3个重点人群,漆海峰坚持把国防教育课和党(政)校开展培训、民兵集中训练、企业文化活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
  周密计划,月月有讲座。每年年初,漆海峰都给自己订一个授课计划,做到月月有讲座。对于地方党政干部的国防教育课,工作日内难以落实的,就利用双休日进行;第一季度民兵开训,他把课堂设到训练基地;驻区大、中、小学开学,他则把方向转到校园。
  活动融合,见缝插针搞教育。地方各类培训多、会议多,漆海峰瞅准时机,先期和主办单位取得联系,把国防教育穿插到有关培训、会议中。六合区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多,他又把国防教育渗透融合到企业青工培训、技校课程、企业文化节等,备受欢迎。
  主动出击,送课到基层。漆海峰讲的国防教育课,语言生动,信息量大,强调互动,现场感染力强。不论到哪里讲课,他既不吃请,又分文不取。时间一长,在扬子江畔,区人武部有一个“能讲”的政委就传开了,许多人称他是“不拿报酬的教授”。许多企业、学校纷纷登门邀请他去讲课。仅2004年以来,在他调整到六合区人武部工作的4年时间里,就授课近百场。地方有关部门、单位需求不一、时间不定,漆海峰打定主意,与其坐等邀请,不如主动上门。他委托区委办、宣传部、教育局等部门,拿出一份授课“订单”,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工作冲突,又利于合理安排。
  每次上课,都要提前一周与授课单位联系好,把时间定下来,不管是工教矛盾,还是个人事务,从来雷打不动。有一个周末,他父亲从深圳到南京来探亲,但这一天他正好安排给雄州镇100多名党政干部上课,他就叫部里的同志代劳,并直接把父亲接到了课堂。他和父亲开玩笑说:“这堂国防教育课就是给您的见面礼。”
  几年来,为了普及全民国防知识,漆海峰几乎牺牲了所有的双休日、节假日,在基层国防教育阵地默默耕耘,他共收集各类资料30多万字,图片近万幅,更新课件80多次,听众达6000多人次。
其他文献
菊花    鞭炮声中,身着红褂、红裤、红鞋的菊花双脚踩着大糕,轻轻地走向前来迎亲的手扶拖拉机。那迎亲的手扶拖拉机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人们四下张望。  菊花每向前迈一步,母亲的哭声就要向上扬一截。围观的大姨、大婶、大嫂们好言相劝,没法止住。倒把自己的眼泪也劝了下来。看她那哭相大家的心里都有数,菊花母亲不是舍不得女儿,而是满肚的苦水无处倾泻。  还不到十九岁的菊花已经出落成天仙般的大姑娘了。大队成立
期刊
紫琅银杏     南通紫琅山,山上山下,楼阁峥嵘,草木葱茏。山间古树名木很多,自然不乏苍苍银杏树。我平生见过许多银杏树,只有紫琅山下的一棵给我印象最深。它生长的地方不一般,它的品格似乎也不一般。  这棵银杏树长在紫琅山之阴,观音岩之下。  进入紫琅山的北麓謇园,径直向里去,便见观音岩。观音岩陡峭壁立,美如国画枯柴皴,危如巨石欲下坠。观音岩下有观音禅院,禅院依岩壁而立。在禅院主楼与石壁之间,有一道窄
期刊
七    时近深秋,树落叶,草枯黄,风寒水清。汤仁和在皖南山间一户民居中暂住,常在房内修研武学,练气养性,静等开春亮相江湖,再战武林,一举拿下“盟主”之位,风风光光地返回庐山,在“仙人洞”中指点南天,评说东土,扬眉吐气地过上三年。  不曾料想,尚未等到武林重开擂台的讯息。一群衙门捕快却先找上门来。 那日下午,汤仁和出了民舍,徜徉山道,欣赏野景。走了一程,便在道边一卖茶草亭内坐下,向卖茶老叟要了一
期刊
南郊之游    镇江的南郊擅林泉之美,亦多古迹。但地处郊外。名声又为金、焦、北固三山所掩,所以去游玩的人并不很多。这一年的春天,由镇江的几位文人发起。组织了一次祓禊雅集。郭礼微是工商界人士,但他是秀才出身,又曾任报馆主笔,对地方上的文化事业也很关心、支持,所以特被邀请参加。  那日,他们一行十余人相约出发,出了南门,立即显出与城内大不一样。眼前是无边的新绿,空气也非常清新。因为是丘陵地带,围绕着农
期刊
我十二岁那年常常听同村的毛哥哥、二楞子津津乐道他们进城拾大麦的趣事,也就产生了跟毛哥哥他们一起进城去拾一次大麦的念头。可要想拾成大麦还得先凑足渡河钱。我们村虽然离县城不到十里路,可进城必须渡过那条射阳河。射阳河很宽,那时河上没有一座桥,过河的唯一通道就是县城脚下的那个阜南渡口。当时渡河钱是二分,这一去一回就是四分。那时四分钱可以买两根油炸鬼。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我便从十二岁过生日的那一天起便立
期刊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2002年区划调整后,六合区人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市人防办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十二字方针。按照“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要求,以“准军事化”建设为抓手,加强目标管理,人防工作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探索防空防灾一体化新路。面对新的
期刊
如今,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硝烟弥漫,但是防空洞的存在依然告示着战争也许在明天,或是后天就会爆发。战争是世界发展的天敌,战争是毁灭的钟声,是万劫不复的地狱。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人防的确切含义是模糊的。其实,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简称。人民防空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因此而麻痹。他们深知城市防
期刊
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和霓虹闪闪,正洪水猛兽一般吞噬着以田园牧歌、鸡鸣犬吠为表征的农耕文明。于是,现代人不无惊愕地发现,在城市繁华的表象下,往往是一派荒草萋萋。怀乡遂成为当前一种时髦的情感和流行的主题。在此背景下,韩少功《山南水北》的问世,作为新千年以来一次少有的文学事件和文化事件而引人注目。  逃离城市的巨大漩涡,韩少功在八溪峒筑巢而居,拥抱土地,亲近五谷,让久违的田园之气注入文字,让身影活跃于书斋和
期刊
1    2009年5月2日早晨,睁开眼睛,窗外就一直下雨,而且雨越来越大。9点多了,我顶把雨伞冲进迷茫的雨水中,乘公交车去火车站,奔赴采访地。  我要采访的对象,他叫王家玉,一位普通的农民,一个朴素的老人,一名远近闻名的慈善家。他被人们誉为“中华孤儿之父”、“中国农民慈善家”、“孤残儿童教育家”、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精神文明人物、入选上海“2004年度真情人物”、2007年被评为阜阳市十大公益
期刊
首漂长江新三峡,虽然过去几年了,但每每和“铁友”回忆起那次峡谷搏击,总会感慨万千……  2003年6月的一天,“独臂铁人”白万浬兴奋地告诉我,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37周年,以及三峡大坝建成,张大千的侄孙、“畅游长江第一人”张勉,发起了“首漂长江新三峡”活动,你有没有兴趣去挑战一下?  去游览三峡那令世界关注的雄伟奇观,而且还能在三峡里徒手漂游一番,当然求之不得。“安全问题如何啊?”我满脸疑惑。“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