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缩微版图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ywps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和霓虹闪闪,正洪水猛兽一般吞噬着以田园牧歌、鸡鸣犬吠为表征的农耕文明。于是,现代人不无惊愕地发现,在城市繁华的表象下,往往是一派荒草萋萋。怀乡遂成为当前一种时髦的情感和流行的主题。在此背景下,韩少功《山南水北》的问世,作为新千年以来一次少有的文学事件和文化事件而引人注目。
  逃离城市的巨大漩涡,韩少功在八溪峒筑巢而居,拥抱土地,亲近五谷,让久违的田园之气注入文字,让身影活跃于书斋和旷野。城乡两种迥异的生活,在智者韩少功那里切换自如,圆融无碍。对于他,八溪峒与高楼大厦、高速公路、互联网、财富、超女是并行不悖的,城与乡是和谐的而非冲突的,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在海口和八溪峒之间,韩少功如冬去春来的候鸟,两脚踏城乡文化,一心写性情文章,由此获得阔大的视阈和弹性的空间,从容地整理和把握世界。作者把久经都市压迫的“人”转移到乡村的空地上充分舒展腰肢,唤醒感觉,复活记忆,激发美感。与历史上诸多“身在南山,心存魏阙”的隐士不同,韩少功的乡村生活并非意在以退为进,而仅仅体现为一种自适、自为、自便的文人生活方式。何况,现实世界里的正厅级干部韩少功乃是地道的农活好手,这使得他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不事稼穑的历代文人隐士有了更为鲜明的区分。身体向大地扎根,心灵向天空舒展。从此,韩少功拥有了月光和上帝,他在八溪峒的种菜、赏月、养鸡,无不是诗意的生存方式的践行。
  如是,韩少功很容易地被联想到美国作家梭罗,《山南水北》也会顺理成章地被誉为中国版的《瓦尔登湖》。但有别于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生活,韩少功在八溪峒的生活要复杂得多,作为当下中国乡村改革进程的一个热情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位“韩爹”需要不断地跟别人打交道,甚至还会帮助山民在一些修路、致富之类的重大问题上献计献策,以至拍板。乡村并非可供臆想和猎奇的隔绝的存在,更非“活着的博物馆”,乡村是一个现实性的真切存在,时时呼应着古老中国的剧变。全书展示了碰撞的尴尬,融合的有趣,中国社会转型时刻种种的世态人心,融入了作者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对城乡差距的焦虑,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对自我内心的体认,对现实世界的关切。对于众多的现象和问题,韩少功往往只作描述不作判断,缘此将人的思路导向对流散的乡村意义的深远追觅。
  读《山南水北》,时常感觉如读一部乡村笑话集。其写法亦实亦虚,绰具魔幻意味。全书往往从貌似诡异荒诞的“奇人异事”切入,却恰恰抓住了乡村生活的本质。正是此类奇闻轶事,千百年来有效地调节着乡村生活的单调、乡村岁月的劳碌,在荒诞的表象之后,显露着乡土中国更深向度的大真实。乡村世界自来便是滋生神话的温室与福地。“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万千奇异事象的揭示,通过对怪力乱神花妖狐魅的描述,试图破译天人合一的神奇密码,激活现代人贫弱的想像力,重塑健全的民族精魂,骨子里依旧奔突着楚文化浪漫的神髓。在“韩爹”看来,农民围火闲聊时谈到的那些个令人心惊肉跳的十八扯,既是当地山民的心理哈哈镜,更是广大乡土中国民众心理的原生态存在。诸如此类的种种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当属野史而非正史的范畴。然而正史未必“正”,野史未必“野”,否则,学识淹通的鲁迅何以只信野史而不屑正史?历史的本相,深邃的思想,恰恰多从野史中澎湃而出。这是民间的胜利,草根的胜利,是大地美学的胜利。置身乡野的腹地,韩少功尽情探测无人接听的远古秘密,执着于求真求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然而真与美常常不能并存,譬如,从美的角度,我们宁愿知道月宫里住着寂寞的嫦娥、伐桂的吴刚和乖巧的玉兔,却不愿知道月亮只是没有生命定居的冰冷天体。科技破除了世界的神性,让世界从混沌趋于明朗,复趋于无趣。倘若真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地步,这世界还有什么意思?自来便魅影重重的幽深乡村,一旦置诸现代化的照妖镜下,其迷人美感必定荡然无存。韩少功的努力,正在于重拾那些为现代科学所剿灭和湮没了的诗性的美丽。祛魅之后如何返魅,解构之后如何建构?《山南水北》引我们思考不已。
  从海德格尔所谓的“静观”到“操劳”,作家张扬劳动者的哲学,热情歌咏劳工神圣。在乡村,韩少功静听万物花开,看草木如何抽枝挂果,衔珠抱玉,看愤怒的葡萄如何任性使气,参悟着日月星辰、山川大地、风雨雷电的奥秘。“唱歌也是养禾。尤其是唱情歌,跟下粪一样。你不唱,田里的谷米就不甜。”(《夜半歌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兴寄往来;韩少功始终将悲怀的光照投向世间所有生灵,在对大自然的精细观察中建立起某种对位关系——犹如法布尔之于昆虫,川端康成之于风花雪月。现代都市的快节奏把人淹没于喧哗与骚动之中,种种的都市病于焉而生。以乡村之药,愈城市之疾,正是韩少功的刮骨疗毒之举。凭此,作者足可将现代都市加诸自身的毒素逼出体内。凭此,我们亦可明白,韩少功之入八溪峒,正仿佛鱼虾饮水,蜩螗吸露,尽可滋生气力潜跃飞鸣。
  《山南水北》彰显小说家散文的长处:不拘不纵,中规中矩,笔力矫夭多变,忽而正面强攻,忽而剑走偏锋,忽而擒拿手变为兰花指,指拂处一派天朗气清。遂有了微言大义骨韵并生,有了流转自如举重若轻。向以文体探索和创新意识著称的韩少功,因了知性的充沛,感性的发达,理性的高扬,被公推为当代文坛六艺贯通的全能型才子。当世文人中才华特出者夥矣,但像韩少功这般专喜啃硬骨头、打攻坚战者不多。锤幽凿险,开径自行,韩少功不断以一己的艺术创新能力,验证着中国作家可能达到的超越性境界。韩少功运笔有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内篇·养生主》),好一派锋发韵流,钩深致远,千字小品而自具海涵地负气象。“我饮仙露,何必千钟?寸铁杀人,宁非英雄?博极而约,淡蕴於浓。”(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矜严》)这些简洁如奥卡姆剃刀的韩氏妙文,看似末道小技,实则丰盈可观,绝非浅斟低唱、以肉麻充有趣的小摆设文字可比。
  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韩少功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不同于余秋雨诸多讴歌帝王将相、崇拜权力精英的历史文化散文,《山南水北》发扬光大了韩少功顶礼草根的传统。作者和山民打成一片,在相知相融中寻找到切实的话语通道。韩爹眼里的山民是“思无邪”的,他们天真烂漫,一清如水,拥有着天才般的直觉。“对于他们来说,理论好比辣椒水和老虎凳,一摆上来,足以让他们心惊胆战脚杆发软。”(《哲学》)山民惧理论而重行动,这与讲信修睦的古老乡村伦理是一致的。肉食者鄙,智者韩少功更愿向底层民众虚心问学。《意见领袖》中喜好谈论国事的绪非爹,《开会》中善以纲常伦理治乡的乡长贺麻子,还有《雨读》中的乡村诗人贤爹,往往不立文字而直指人心,以其见解的精到令人震惊,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民间高士。“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内篇·应帝王》中这则寓言,指涉的正是人性与文学的本质特征:混沌。韩少功尊重山民身上的这种混沌性,并师法于斯。混沌中自有大神通和大澄明在,人性之美在于混沌,文学之美亦在于混沌。对混沌性的破坏,意味着人性之死和文学之死。“韩爹”眼中的山民似乎都有一种通过风声鸟语洞察世界的能力,《笑大爷》中疯疯癫癫的笑花子具有预先感知大雨和火灾的神通;《邻家有女》中的小盲女能够听得出过路的牛是哪一头,过路的狗是哪一只,察知各种人的秘密、动物的秘密、植物的秘密、泥土和流水的秘密;《也认识了老应》中的挖土师傅老应能够凭鸟的怪叫和自己的眼皮跳、胃痛等征兆准确地预感到险情……全书既有对农民苦难的认同,更着意于揭橥农民天性中豁达坚韧的一面。明乎此,谁敢说韩少功笔下的庆爹、老潘、哈佬、塌鼻子、卫星佬、老地主、有根、贺麻子等或单纯或精明或狡黠的乡野人物,就不是鲁迅所言的“中国的脊梁”?!
  穿行于屈原的汩罗和苏东坡的海南,与其说韩少功是在体味诗性的生活、思索生命的意义,不如说韩少功是在进行一次社会学、人类学的“三农”问题的形象化访谈。居于八溪峒的韩少功独善其身,复敬业乐群。此举绝非仅仅是传统士子“性耽山水”“情系田园”的心态显现,它更是现代知识分子体认生活的独特路径。韩少功既未将乡村苦难化妖魔化,亦未将乡村诗性化神圣化。书中偶有悲风回响,终究格调乐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对生活的痛感,韩少功的文字从来都是远离韶乐悠扬麒麟献舞的。“好与坏都不要叫出声来。”“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来表现的。”(沈从文语)《山南水北》彰显哀而不伤的含蓄,谑而不虐的超然。读《山南水北》,我们除了想到韩少功的前辈乡贤、“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沈从文,还会想到“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苏东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韩少功身上体现出的此种济世情怀,日月可鉴。
  《山南水北》堪比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但毕竟有别于沈从文纯然感性的乡野牧歌,更有别于刘亮程、苇岸的乡村乌托邦。要说“乡村哲学家”,韩少功算是最为地道的。邮票般大小的八溪峒,蕴蓄着怎样的深沉、博大、悲悯和爱意,那是韩少功灵魂的领地,是乡土中国的缩微版图。底层与民间自来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沃土和精神摇篮,从中可以获取清醒的文化认知。在一个斯文湮塞人心蛊坏的时代,多少知识者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着底层和民间,韩少功则由书斋欣欣然走向民间,融入底层,直面并不沉默的聪慧民众。这样难得的文章下乡活动,对于重振汉语的精炼、优雅和丰盈怎不大有裨益?
  韩少功不是专工雅颂文章和庙堂文字的古代士大夫,他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富于民主意识的草根代言人。他试图以学者的理性,作家的情怀和史家的胸襟,以自身绝高的才力,将湮没的民间历史化作鲜活的影像,让强大的心灵光芒穿越时代,与天地精神独相往来。为文有大才,为人有大德。作为韩少功的田野笔记和田野调查的《山南水北》,流溢出一种以和为贵的境界,一种上善若水的情怀,一种不流于说教和口号的真正致力于和谐社会建构的深情呼唤。——读《山南水北》,我总有这样的错觉:韩少功不是文人,而是一位悬壶济世的杏林妙手。
其他文献
我曾经以为,表达欲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像那些拥有话语权的人,有的是讲话的平台和机会,早已讲够了、讲腻了,哪里还有什么“表达欲”?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妈才有强烈的表达欲,所谓“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一句话、一件事,总是翻来覆去,唠唠叨叨个不停;还有那些忍气吞声的下人、投诉无门的庶人,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心里有满腹的冤屈和苦闷,总想找个地方诉说。  俄国有一位大文学家写过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个生
期刊
电影《梅兰芳》的上演,在全国掀起一阵梅兰芳热。梅逝世已近半个世纪,知名度仍然很高,说起梅兰芳无人不知。看过他在舞台上演出的人不多了,对他的艺术、人品、事迹了解的人就更少。今天的观众只能走进电影院,从银幕上欣赏和了解这位一代伶王、京剧艺术大师。  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梅兰芳。电影《梅兰芳》是一部传记片还是艺术片,内容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要专家们进行研究、探讨和考证。对影片的优点缺点、得失成败
期刊
一,《范进中举》。写于一九五四年,其时作者三十四岁,发表于一九五五年。此戏可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八个字概括。  “入乎其中”者,该戏写了众秀才、胡屠户、张静斋这些人以及范进本人,即代表着科举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方面的人物,是他们在生活中上演了“范进中举”,吴敬梓老先生将他们写进了《儒林外史》,汪曾祺又取来写成此戏。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汪曾祺尊重原著,基本没有添加什么。  “出乎其外”者,该戏写
期刊
菊花    鞭炮声中,身着红褂、红裤、红鞋的菊花双脚踩着大糕,轻轻地走向前来迎亲的手扶拖拉机。那迎亲的手扶拖拉机被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人们四下张望。  菊花每向前迈一步,母亲的哭声就要向上扬一截。围观的大姨、大婶、大嫂们好言相劝,没法止住。倒把自己的眼泪也劝了下来。看她那哭相大家的心里都有数,菊花母亲不是舍不得女儿,而是满肚的苦水无处倾泻。  还不到十九岁的菊花已经出落成天仙般的大姑娘了。大队成立
期刊
紫琅银杏     南通紫琅山,山上山下,楼阁峥嵘,草木葱茏。山间古树名木很多,自然不乏苍苍银杏树。我平生见过许多银杏树,只有紫琅山下的一棵给我印象最深。它生长的地方不一般,它的品格似乎也不一般。  这棵银杏树长在紫琅山之阴,观音岩之下。  进入紫琅山的北麓謇园,径直向里去,便见观音岩。观音岩陡峭壁立,美如国画枯柴皴,危如巨石欲下坠。观音岩下有观音禅院,禅院依岩壁而立。在禅院主楼与石壁之间,有一道窄
期刊
七    时近深秋,树落叶,草枯黄,风寒水清。汤仁和在皖南山间一户民居中暂住,常在房内修研武学,练气养性,静等开春亮相江湖,再战武林,一举拿下“盟主”之位,风风光光地返回庐山,在“仙人洞”中指点南天,评说东土,扬眉吐气地过上三年。  不曾料想,尚未等到武林重开擂台的讯息。一群衙门捕快却先找上门来。 那日下午,汤仁和出了民舍,徜徉山道,欣赏野景。走了一程,便在道边一卖茶草亭内坐下,向卖茶老叟要了一
期刊
南郊之游    镇江的南郊擅林泉之美,亦多古迹。但地处郊外。名声又为金、焦、北固三山所掩,所以去游玩的人并不很多。这一年的春天,由镇江的几位文人发起。组织了一次祓禊雅集。郭礼微是工商界人士,但他是秀才出身,又曾任报馆主笔,对地方上的文化事业也很关心、支持,所以特被邀请参加。  那日,他们一行十余人相约出发,出了南门,立即显出与城内大不一样。眼前是无边的新绿,空气也非常清新。因为是丘陵地带,围绕着农
期刊
我十二岁那年常常听同村的毛哥哥、二楞子津津乐道他们进城拾大麦的趣事,也就产生了跟毛哥哥他们一起进城去拾一次大麦的念头。可要想拾成大麦还得先凑足渡河钱。我们村虽然离县城不到十里路,可进城必须渡过那条射阳河。射阳河很宽,那时河上没有一座桥,过河的唯一通道就是县城脚下的那个阜南渡口。当时渡河钱是二分,这一去一回就是四分。那时四分钱可以买两根油炸鬼。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我便从十二岁过生日的那一天起便立
期刊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春华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特别是2002年区划调整后,六合区人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市人防办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十二字方针。按照“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要求,以“准军事化”建设为抓手,加强目标管理,人防工作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探索防空防灾一体化新路。面对新的
期刊
如今,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硝烟弥漫,但是防空洞的存在依然告示着战争也许在明天,或是后天就会爆发。战争是世界发展的天敌,战争是毁灭的钟声,是万劫不复的地狱。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人防的确切含义是模糊的。其实,人防是人民防空的简称。人民防空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因此而麻痹。他们深知城市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