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生的“使用者”,每个人都有自行定义的权力。岁月无声转换,李晨逐渐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他说:“其实生活到最后,是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情,过的得好、过的得坏,然后开心与不开心,其实更多时候是自我的一种状态。”
摄影:翟绍杰 造型:吴家诚 妆发:宋星宝 采访:Cathy 撰文:黄也 服装助理:王逸敏 艺人统筹:晓雪、辛本 特别出镜:张志明
高光处与阴影面
李晨以前演过不少那种拿着望远镜,背靠一台越野车在山顶看日落的“成功”剪影;但实际上他是会背着行囊独自攀登的人,他会不动声色地将流逝的时光收藏到自己记忆的匣子里,珍爱着。
1997年校园青春剧《十七岁不哭》让19岁的李晨走进大众的视线,这是他最初始的样子——明朗沉稳的少年简宁。此后李晨便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当主演,演了近23年的戏。他的职业履历很长,角色和演员两位一体、一明一暗、互相成影,越是一个个看清他所饰演的角色,对他的了解也会越多一点。
李晨说,他演戏的时候会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游走,剧本阶段和表演阶段虽然有一种大状态,但不会陷在一个氛围中。这么多年演下来他觉得那是一个活的东西,只要找到准确的感受,在某一刻,他认为人物就会很精准的被呈现。如同作画一般,有人从局部开始先描眼、有人从整体入手先起形,形韵和神韵都在落笔中不断铺陈。李晨也在用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等镁光灯落下地那一刻,人物出现了。
从体验、感受再去体现,演员的感知力会成为角色的高光点。“你要体验,不管是沙漠也好,还是极寒天气,还是做一场战争戏,先要体验这些、感受这些,然后你再去体现”。在《七日生》这部惊险刺激的“求生剧”中,李晨经受着冷热的极端刺激,为了贴合角色还狂降体脂。“经受磨砺”不只是角色的需求更是演员成就这份职业的支柱,李晨始终保持着一份专业精神。对于演戏中的困难李晨没有觉得难以克服,而是在交谈之中露出一种满足感。他说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做演员这件事情是幸运并且幸福的,可以穿越古今、经历生死、“无所不能”。感受一些只有冒险家才能体验的事情,以自己的感受体悟角色的一切,所以为此经受磨练,他觉得挺好。
“俄罗斯方块、呼啦圈、然后小时候北京的一些地道的那种黄面的,大家都在回忆”,在杨亚洲导演的《幸福里的春天》剧组,为了让当时的北京得到好的呈现,李晨和整个剧组都陷入了“当年”,看影像资料、图书图册、交流记忆······体会那个时代的人世浮沉。“不曾经历”不会成为演戏的壁垒,不断考究和追寻是李晨入手角色的方式,找故事、情境重现、置景道具以及导演的影像风格对他来说都是塑造人物的基色。
如果说演戏让李晨的“别样人生”与观众产生了对话,那么参加综艺节目则让他得到了另外一种与观众交流的全新体验。无论是《奔跑吧兄弟》中的大黑牛,还是《超级企鹅联盟》中那个热爱篮球的运动爱好者,又或《漫游记》中带着轮椅漫游克罗地亚的欢乐青年,李晨将自己的欢脱和实诚毫不遮掩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不再是那个少年简宁,只是他自己,一个开朗认真的北京男人。
人生的“三一律”
人生的“三一律”:主题是不停行驶,时间是此时此刻,地点是咫尺之间,情节是去向远方。
城市和人的状态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打小就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相处的李晨,深切感受到了城市文化存在的包容性,也积淀了骨子里谦和友好的气质。他是生长在北京城的孩子,北京成了他人生底色中的一抹重彩;不止见证着他演绎过的角色,也承载着他人生中最久远的记忆,有咫尺之间离他最近的港湾。对于不同时代的北京,他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艰难或简单都会归于自己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在平衡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上,李晨有着很自如的态度,他说“生活跟工作已经被巧妙和无缝的连接在一起的”。他现在的人生处于一个很合适的状态,是以一种平稳的速度行驶在路上。他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他是那种随遇而安的人,在旅行中也不会做太多规划。规划似乎是一种限制,对于一个喜欢摄影的人来说,不刻意构图,聚焦每时每刻的闪光点成了李晨的一种本能。
以生日这种“焦点时刻”来说,李晨更多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但生活需要这种形式之外的形式存在。他本能地去除了生日的仪式感。认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设定一个额外的特别的日子,去和朋友相聚、去庆祝某个事情。因为演员的职业属性,只要忙起来就像转起来的陀螺一样,一刻不停。所以有时候因为节目或者活动能和老友相聚,对他来说是一件收获满满的事情。
对于一个能量感十足的人來说,一切与速度相关的事情都会牵动李晨的步伐,是除了演戏之外他最爱的事情。赛车、篮球、滑雪等运动都会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处于不惑之年的李晨,一直健身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时间是无法倒追的,但试图留住是李晨一直在做的事情。
岁月无声转换,李晨越来越接纳生活给予他的东西,他觉得那样会更快乐一些。他选择了拥抱自己、拥抱生活,他像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有着一直在路上的闲适状态。他说,“其实生活到最后,是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情,过得好、过得坏,然后开心与不开心,其实更多时候是自我的一种状态”。他逐渐屏蔽了外界的杂音,选择倾听自己,学会了拥抱,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
摄影:翟绍杰 造型:吴家诚 妆发:宋星宝 采访:Cathy 撰文:黄也 服装助理:王逸敏 艺人统筹:晓雪、辛本 特别出镜:张志明
高光处与阴影面
李晨以前演过不少那种拿着望远镜,背靠一台越野车在山顶看日落的“成功”剪影;但实际上他是会背着行囊独自攀登的人,他会不动声色地将流逝的时光收藏到自己记忆的匣子里,珍爱着。
1997年校园青春剧《十七岁不哭》让19岁的李晨走进大众的视线,这是他最初始的样子——明朗沉稳的少年简宁。此后李晨便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当主演,演了近23年的戏。他的职业履历很长,角色和演员两位一体、一明一暗、互相成影,越是一个个看清他所饰演的角色,对他的了解也会越多一点。
李晨说,他演戏的时候会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游走,剧本阶段和表演阶段虽然有一种大状态,但不会陷在一个氛围中。这么多年演下来他觉得那是一个活的东西,只要找到准确的感受,在某一刻,他认为人物就会很精准的被呈现。如同作画一般,有人从局部开始先描眼、有人从整体入手先起形,形韵和神韵都在落笔中不断铺陈。李晨也在用自己的“笔触”细细描绘,等镁光灯落下地那一刻,人物出现了。
从体验、感受再去体现,演员的感知力会成为角色的高光点。“你要体验,不管是沙漠也好,还是极寒天气,还是做一场战争戏,先要体验这些、感受这些,然后你再去体现”。在《七日生》这部惊险刺激的“求生剧”中,李晨经受着冷热的极端刺激,为了贴合角色还狂降体脂。“经受磨砺”不只是角色的需求更是演员成就这份职业的支柱,李晨始终保持着一份专业精神。对于演戏中的困难李晨没有觉得难以克服,而是在交谈之中露出一种满足感。他说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做演员这件事情是幸运并且幸福的,可以穿越古今、经历生死、“无所不能”。感受一些只有冒险家才能体验的事情,以自己的感受体悟角色的一切,所以为此经受磨练,他觉得挺好。
“俄罗斯方块、呼啦圈、然后小时候北京的一些地道的那种黄面的,大家都在回忆”,在杨亚洲导演的《幸福里的春天》剧组,为了让当时的北京得到好的呈现,李晨和整个剧组都陷入了“当年”,看影像资料、图书图册、交流记忆······体会那个时代的人世浮沉。“不曾经历”不会成为演戏的壁垒,不断考究和追寻是李晨入手角色的方式,找故事、情境重现、置景道具以及导演的影像风格对他来说都是塑造人物的基色。
如果说演戏让李晨的“别样人生”与观众产生了对话,那么参加综艺节目则让他得到了另外一种与观众交流的全新体验。无论是《奔跑吧兄弟》中的大黑牛,还是《超级企鹅联盟》中那个热爱篮球的运动爱好者,又或《漫游记》中带着轮椅漫游克罗地亚的欢乐青年,李晨将自己的欢脱和实诚毫不遮掩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他不再是那个少年简宁,只是他自己,一个开朗认真的北京男人。
人生的“三一律”
人生的“三一律”:主题是不停行驶,时间是此时此刻,地点是咫尺之间,情节是去向远方。
城市和人的状态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打小就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相处的李晨,深切感受到了城市文化存在的包容性,也积淀了骨子里谦和友好的气质。他是生长在北京城的孩子,北京成了他人生底色中的一抹重彩;不止见证着他演绎过的角色,也承载着他人生中最久远的记忆,有咫尺之间离他最近的港湾。对于不同时代的北京,他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艰难或简单都会归于自己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
在平衡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上,李晨有着很自如的态度,他说“生活跟工作已经被巧妙和无缝的连接在一起的”。他现在的人生处于一个很合适的状态,是以一种平稳的速度行驶在路上。他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他是那种随遇而安的人,在旅行中也不会做太多规划。规划似乎是一种限制,对于一个喜欢摄影的人来说,不刻意构图,聚焦每时每刻的闪光点成了李晨的一种本能。
以生日这种“焦点时刻”来说,李晨更多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但生活需要这种形式之外的形式存在。他本能地去除了生日的仪式感。认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设定一个额外的特别的日子,去和朋友相聚、去庆祝某个事情。因为演员的职业属性,只要忙起来就像转起来的陀螺一样,一刻不停。所以有时候因为节目或者活动能和老友相聚,对他来说是一件收获满满的事情。
对于一个能量感十足的人來说,一切与速度相关的事情都会牵动李晨的步伐,是除了演戏之外他最爱的事情。赛车、篮球、滑雪等运动都会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处于不惑之年的李晨,一直健身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时间是无法倒追的,但试图留住是李晨一直在做的事情。
岁月无声转换,李晨越来越接纳生活给予他的东西,他觉得那样会更快乐一些。他选择了拥抱自己、拥抱生活,他像一个“生活在别处”的人,有着一直在路上的闲适状态。他说,“其实生活到最后,是属于自己的一件事情,过得好、过得坏,然后开心与不开心,其实更多时候是自我的一种状态”。他逐渐屏蔽了外界的杂音,选择倾听自己,学会了拥抱,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