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 《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到:
一、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选择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1)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2)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3)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人生的境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学習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谐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之;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认知建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谐调,通过形成集体对于知识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谐调。
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建构”式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必须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与促进作用。
教师还可通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化加工。
四、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尽管新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学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但学习者仍无法解决问题,对新的学习内容不能产生迁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认识到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 《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到:
一、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选择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1)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不仅教师能理解,学生也要能理解,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标产生不同的理解。
(2)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 “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3)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人生的境界,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学習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谐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之;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认知建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谐调,通过形成集体对于知识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谐调。
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是“接受——建构”式的,它是一个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必须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干预度”,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与促进作用。
教师还可通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化加工。
四、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
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五、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尽管新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学生已有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但学习者仍无法解决问题,对新的学习内容不能产生迁移,究其原因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即合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
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认识到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