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外公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庆的童年岁月我完全生活在母系氏族里。爷爷奶奶在南京,爸爸在西安电视台工作,我和外公、外婆、妈妈一起生活。外公不常看到,他早先在西南局(中共中央西南局)的一个高干招待所工作,后来到一所离家很远的外国语学校工作了,一周回家一次。外婆在重庆日报社上班。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从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调到西安电视台和爸爸团聚去了,我就被彻底丢给了外公外婆。
  1.好强漂亮的外婆
  外婆是苦出身的家庭妇女,只有初小文化。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搞妇女解放运动,街道的妇女主任说妇女现在都要工作,不能当家庭妇女,于是外婆就响应号召去工作了。当时的新华日报社就在外婆住的那条街上,于是外婆就去了当时的新华日报社。后来新华日报社迁到南京,重庆原来的报社成了重庆日报社,外婆就在那里,一直干到了退休,现在是重庆日报社还健在的员工中资历最老的。
  外婆和外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忠厚老实、勤勤恳恳地生活了一辈子,左邻右舍的关系都特别好,重庆日报社的老员工都知道他们。直到前些年,重庆日报社分福利房都还有我外婆的指标。早先根据工龄,外婆买了报社的一套二手福利房,我回重庆时看过,有一百零几平方米。外婆让我猜猜这套房子要多少钱,我说:“哎哟,您工龄那么长,估计十万八万吧?”外婆无比骄傲地告诉我:“一万!”
  我得说重庆日报社是个独树一帜神奇的单位,福利和人际关系温暖得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还能存在的事情。比如“顶职”,爸爸退休了,儿子进报社,有的儿子、儿媳都进去了,一家人好几口子都在报社工作的比比皆是。我有很多小学同学,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重庆日报社的。用我妈的话说,重庆日报社有点儿氏族公社的意思。
  早些年国企都是这样,这种社会主义的温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也还算正常。上次回重庆见到那些从小一起玩儿的小伙伴,他们现在都已是中年,很多已经是报社的中层领导干部了。其中有一个姓白的哥们儿,现在是报社车队的副队长,他在酒桌上喝得有点儿高了,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没得啥子说的,下回儿你再回来,我派凯斯鲍尔去接你!”我震惊了:“我回来就一个人,用不着大客车吧?”他又喝下一杯之后拍着我的肩膀说:“哎呀,车子大点儿,里头空气好点儿嘛!”瞧瞧,什么是感情!
  重庆日报社的福利特别好,什么东西都发,包括房子。报社有点儿钱就盖房子,福利房制度延续了很多年。分福利房是要论资排辈的,外婆的工龄比总编的都长很多,虽然没有行政职务、没有党龄,但工龄的硬杠杠比人长出一大截,没几个领导能比。外婆在前两年才彻底来南京定居,之前是断断续续地来,因为她离不开重庆日报社那个温暖的环境。在报社所有人都认识她,因为曾经在幼儿园工作的缘故,都八十多岁的人了,整个报社的人还是都叫她“姚阿姨”。
  外婆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跟小时候看的《大众电影》封面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明星差不多。外婆生我妈的时候只有十六岁,所以外婆带我的时候也很年轻,才四十多岁,看上去就跟我妈似的,学校里的很多老师都不相信那是我外婆。外婆管我很严,我妈都没怎么打过我,尽是我外婆打了——老人特别看重学习成绩,经常为我没有考第一名或者没有考满分把我打得鬼哭狼嚎。那时家里的任何重大决定都是外婆说了算,外公从不发言,工资是一分钱不剩全给我外婆。外婆特别擅长操持家务,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打理。
  重庆女人很少有不会做菜的,就是在特别会做菜的重庆女人中,外婆的手艺都是远近闻名的。现在外婆都快九十岁了,我妈烧菜的时候外婆还会在边上看着,用重庆话拉长了声调指挥:“先弄那个,然后放这个……”
  外婆不仅菜做得好,我和我哥的衣服也都是她买布回来,自己裁、自己做的,连当时刚刚出现的夹克都是自己做,做出来的跟商店里卖的一模一样。那个年代,老人特别怕孩子穿得不好出去被人看不起,在外公外婆的意识里穷人家的尊严感特别强,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外婆必定会让我们哥儿俩穿上新衣服出门。
  那时候买布是要布票的,为了我和我哥过年的两套新衣服,外婆每年都从八九月份就开始攒布票,不够的话就想其他办法。外婆家很多邻居是光棍,用不着布票,外婆就用家里的烟票、酒票跟他们换布票。就这样一直攒到年底,外婆买来布料,在昏暗的灯下拿划粉画线裁料,然后上缝纫机缝,赶在年三十晚上一定把衣服做好。大年初一我们哥儿俩出门,一定是从上到下一身新,每年的新衣服邻居们都夸好看。
  外婆有着劳动人民传统的热情好客。我妈的很多同学都在重庆,当初他们大学刚毕业,很多人还没结婚,一帮同学一到星期天就上我外婆家蹭饭。到现在,我妈那些都七十多岁了的同学看见我还跟我说:“孟非啊,你外婆做的菜太好吃了。”我妈的这些同学周末来外婆家蹭饭,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他们陆续结婚。
  外婆家平常就她和外公两个人,非常省吃俭用。外公在高干招待所上班,经常不在家住,所以他的粮票、油票、副食票就都省下来了,这样每次我妈的同学们来,才有一大桌好吃好喝的。
  2.老实巴交的外公
  我外公是一个善良且寡言少语的人,我现在都记不清他曾经跟我说过的话。可这么善良老实的一个人却偏偏长了特别凶的一张脸,还有一副大嗓门儿。因为文化程度低,表达有障碍,容易着急,一张嘴就是一嗓子,很吓人,院子里的小孩儿大多都怕他。
  外公是常州武进人,本来是做金银首饰的工匠,抗战爆发后,老百姓往内地撤,在逃难的路上外公认识了外婆,然后就结伴儿逃难到了重庆。当年漂亮的外婆之所以嫁给外公,也是因为穷,当年我外婆姐妹两个,妹妹被抱到了别人家养。
  一个外地人来到重庆,那时候也没地方让外公继续靠做首饰的手艺谋生了,老实巴交的外公就在一个饭店当服务员,后来西南局进驻重庆办公,外公又在西南局的高干招待所当服务员。其实当时外公有个远房亲戚混得不错,开了个比较大的饭馆,就在解放碑,但是外公没有去投奔他,而是靠自己赚钱养家糊口。经常听外婆回忆说,外公在西南局的招待所经常可以见到贺龙、陈毅、邓小平这些大人物,据说,外公还和周恩来的一个侄子有些交往,但当时并不知道他和周恩来的关系。
  外婆跟我说,那个年代,想在重庆出人头地、过得比别人好,只有两条路:要么跟政府的人混,要么跟袍哥混。袍哥是重庆特有的江湖文化。当时重庆盛行一种民间帮会组织,叫袍哥会,里头的成员被称作袍哥。当时的重庆人甭管是干什么的,即便是擦皮鞋、饭店跑堂的,只要跟袍哥沾上边儿,就能混出头来。但是外婆总是跟我说:“你外公,又不跟政府搞在一起,袍哥也不沾,就是老老实实地一个人拼搏。”
  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认为,儿时生活在“母系氏族”里的孩子,性格中很可能会出现诸如胆小、软弱等缺陷,但是我自认为好像没有。也有很多人认为,父母离异的孩子的性格会有缺陷。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吧,父母离婚了。其实我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父母冷战的气氛中度过的——他们从我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冷战,到我高中毕业才离婚——这么多年的家庭矛盾,确实给我带来了痛苦和阴影,但我自己觉得我的性格似乎也没什么障碍,人格似乎也挺健全的。所以我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一听有些人动辄说不找单亲家庭的,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会怎么样怎么样,我就觉得这种想法很多时候都是人云亦云的想当然的结果。
  (摘自《随遇而安》,浙江文艺出版社)
  月月鸟 河北省赵县谢庄乡董庄村 史志鹏 收 邮编:051530
其他文献
我依旧相信努力的价值,奋斗的意义,依旧相信天助自助者,依旧相信坚持即便给不了结果,也一定会有精彩的过程。所以,真想跟朋友们说,收起抱怨,把时间腾出来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做真正会改变自身的事情,做那些让别人真心佩服你的事情。只要努力了,你会发现其实自己远比想象中了不起!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但未来的命运可以选择!  (一)  这些天妈妈在我这里玩,偶然间说起来我家这些年的变化,妈妈说起曾经一起招工进工厂
期刊
无法说出一大片薰衣草到底有多美,那深深的紫色在暖暖夏风里摇曳,如梦似幻。一直觉得,紫色是浪漫的代名词,就如同玫瑰之于爱情。  甚至,在书店里随手翻开一本书,那书的扉页便是淡紫色的,那颜色特别细腻、优美动人,细看,竟是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席慕蓉专攻油画,曾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看到书上说插图都是席慕蓉自己画的,我心想,那么这扉页的淡紫色一定也是席慕蓉挑选的吧,就像她的诗,含蓄
期刊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段选择的过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配偶、选择未来等等。大到人生规划,小到一件细小的事情,人都面临各种选择!  人生既然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那么就不能跟风,跟风只会让自己的迷失方向。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说:“大多数人在生活的跑道上都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觉得,要紧的是先停下来,退到跑道边,先反省自己,弄清楚‘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怎么去做?’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跑
期刊
博贝坐在后院的雪地里,感到身上越来越冷。他已经坐了一个小时了,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该给妈妈送什么礼物。自从五年前爸爸去世以后,一家五口只能勉强度日。虽然家境贫寒,但这并不能削弱一家人彼此相爱。博贝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她们手巧,都已经给妈妈制作了漂亮的礼物。不知怎么的,博贝感到很委屈。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夕了,他还两手空空呢。  博贝拭去了脸上的一滴眼泪,开始向着两边布满了大小商店的街上走去。天色就要
期刊
雨早已停了,风还在刮着。  岸上的人越聚越多,骑车的和步行的都停下来,抻长了脖子朝湖面上张望。  那个挤在人群中的孩子,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鹿,突然,他跑出人群,一边跑一边哭喊“妈妈,妈妈——”  我也想妈妈了,虽然才离开她两个小时,却像分别了一个世纪。  回到家,推开院门,我看见屋子里围了一群人,有亲戚、邻居和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他们把母亲围在中间,每个人的嘴唇都在蠕动,反复说着一些意思相同的话。母
期刊
他的演技和人品都备受世人亲睐和推崇。成名数十年,他塑造了无数的经典角色,却从不为名利牵绊;他才华横溢,学博艺精,却从不招摇卖弄;他风度翩翩,儒雅超群,却从未闹出任何绯闻,一心呵护着温暖的小家……  当圈内其他艺人都热衷于名利追逐,奔波于交际应酬,他却谢绝各种媒体,独自安静地坐在书房里看书、练字、弹钢琴,扎实地修炼内功;他是整个演艺圈子里读书最多,文化修养极高的一位;他不仅是整个圈子里公认的实力派高
期刊
那年大年三十傍晚,母亲揭开热腾腾的一锅馒头,诱人的香气忽地扑进鼻孔,我和小弟立刻欢呼起来,一家人准备吃年夜饭。突然,院子的篱笆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有人站在门口喊叫着什么。  父亲和母亲面面相觑,我们乡下的风俗,大年三十晚上,一般不会有人串门,除非是要账的。嘘!父母示意我和小弟别说话,我们就大气也不敢出。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见来人既不进来,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喊叫声在风雪中忽高忽低。父亲紧张地说:“莫
期刊
一、  一次出门旅行,在酒店的大堂,看到这样一幕:大堂经理交待前台工作人员事情,经理反复地说了几次,我们这些旅客都听明白了,可前台人员却一直没有听明白。我站在旁边,心想:“经理该生气了吧!”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我想像的发展。只见,经理更加走近一步,柔和地唤了一声工作人员的名字,说道:“可能是我没有说清楚,我再给你讲一遍,你再用心地听,好吗?”这时,前台人员马上明白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经理那柔
期刊
下午放学回家,大虎无精打采的样子。二妞早回来了,正趴在桌上做家庭作业,问:“哥,你怎么啦?”  大虎叹了口气,说:“听说杨老师的父母在催他调回城里好结婚,以后又没有老师教我们英语了。”  二妞一愣,停住笔头,睁大眼睛说:“今天上午,我们班的菊花、翠花几个到李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无意中听说李老师也准备调回城里呢!”  大虎撇撇嘴:“反正我们学校留不住城里来的老师,要怪就怪我们这里是穷山沟,没办法。” 
期刊
1977年,侯宝林先生重返舞台,此时他的老搭档郭全宝卧病在床,人们都纳闷:谁来为侯先生捧哏呢?掌声中侯宝林登场,身旁站一憨厚中年人,台风稳重不愠不火,将侯先生的幽默衬托得恰到好处。观众哗然:“这捧哏的可真不错!”中年人便是李国盛,从此开始了近30年充当“绿叶”的捧哏生涯。  人生并不总是大风大浪,也有涓涓流水,一路辛苦奔腾汇成湖水,夕阳下闪着平静幸福的波光。相声演员李国盛的人生便如此,年轻时为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