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如何看待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9971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非典爆发,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松花江河水污染事件,到2006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仿佛都象征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既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样也向各大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那么,媒体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众对媒体过去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有何评价和看法呢?带着以上的问题,笔者近来对1281名广州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代表了不同领域的广州市民意见。调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了解广州市民对媒体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作用评价,一方面为媒体和政府的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另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受众的产品诉求方向,为增进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
  
  一、公众对突发公共新闻有巨大需求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上百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500亿元左右,占我国GDP的6%①。此外,世界各地也频频遭受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例如美国9·11事件和俄罗斯别斯兰人质被劫持事件等,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关系到每个普通市民的健康和生活,甚至已经影响到了21世纪的世界安全和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市民社会的逐步成型以及市民阶层公共意识的提高,广大受众通过媒体获取社会信息的形式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演变为主动的介入,显示出公共力量正试图谋求掌握主流舆论的话语权,从而起到监督公共权力捍卫市民阶层利益的目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普遍关心正好反映出我国市民阶层对公共领域资讯和话语权的诉求。
  因此,市民普遍关心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结果表明受众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如果媒体能抓住机会,尽量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渴求,就很可能把这种外在的危机转化为媒体内部的转机。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电视媒体,跟它在突发公共事件(例如9·11事件)报道中的出色表现是分不开的。
  
  二、媒体的报道是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途径
  
  表1:广州市民对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主要作用的评价
  


  调查发现,认为媒体的报道对他们了解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很大,是主要途径”的市民占了受访市民的57.4%,认为“没有作用”的市民只占了0.8%。
  虽然媒体依然承担着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责,然而,广大受众的需要则越来越多地在媒体的报道中得以体现。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其复杂、多变、非常态、不可预测的因素多,公众要想及时地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进展情况,依靠媒体的力量自然会成为不二之选。
  表1向我们展示了广州市民对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作用的看法。受访市民普遍认为“帮助群众了解事态”最能体现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选择此项的市民占了79.8%,其次,认为能起到“监督部门的工作”作用的市民占51.9%,“提供抒发民意的平台”也有接近一半的市民选择。
  媒体是社会分工的特殊产业,媒体产品同样要受到市场规律的影响,因此,能否为公众提供广阔的信息交互平台是媒体确立自身影响力的关键。新华网广州2005年8月8日发布了关于8月7日下午1时30分广东省兴宁大兴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02名(后证实为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的报道,其间记者采访、写稿、赶回广州发稿仅用了12个小时。随后,记者追踪报道,直到8月29日全部救援工作结束,23天时间采发了27篇消息、调查和分析报道,让所有关心、关注这起特大矿难的读者、遇难矿工的亲人及时准确地了解了事件的经过②。媒体就是通过无数次地对这类事件进行客观、准确、及时的报道才得以在受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
  
  三、电视是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首要媒体
  
  表2:广州市民对不同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和被使用情况的评价
  


  从表2可见:
  (1)分别有68.2%和55.8%的受访市民认为“电视台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以及是“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情况的主要媒体”,显示出电视业是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的行业赢家。
  (2)报纸在这两项调查结果中的位置均仅次于电视台,显示出传统报纸媒体在公众心目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市民对报纸作用评价的偏低结果难免让人想起传统媒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在这两项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媒体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地缩小。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目前报纸的渗透范围正在下降,由1996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39%,而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功能则日益显著③。
  (4)受访市民中认为电台作用最大或者选择电台作为主要手段的市民均只占受访者的3.9%。目前,综合电台由于在竞争中不敌其余三大媒体,纷纷转型为专业电台,从而造成了在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电台的报道能力消退,受众的关注力也随之减弱。
  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媒体已经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到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态,并且,不同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或此消彼长或相互促进,但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处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受众就能成为永远的赢家。
  
  四、公众总体肯定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
  
  表3:广州市民对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信任度与满意度
  


  从表3可以看到:
  广州市民对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表示“信任”和“满意”的均占受访者的一半以上,分别是83.5%和52.7%,显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受到大部分市民的肯定。
  在受访者中暂时没有人表示不信任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但不满意的市民则占了3.9%。而从调查结果总体上看,市民对有关报道的满意度与信任度相比,市民的满意度略显偏低。
  受访市民对媒体有关报道的满意度都相对集中在“较信任/较满意”或“半信半疑/一般”的程度,尤其是满意度在这两项中的分布显得比较均匀,可见受访市民对媒体的有关工作满意程度依然有所保留。
  一方面,广州市民在总体上肯定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基础上,对媒体的工作满意度留有了一定的余地,既说明随着媒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传播政策的调整,媒体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而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其中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另一方面随着受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再只是满足于了解事件的经过,对媒体的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五、公众最关注媒体关于事件起因、经过和影响的报道
  
  有人说,一场非典给媒体上了一堂很好的课,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恐慌止于公开”。当新闻媒体没有大规模介入非典事件时,社会上谣言满天飞,百姓很恐慌,而当新闻媒体全方位介入,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立体报道事件经过、介绍相关防治知识、分析相关背景时,许多谣言都不攻自破。而真实地报道事件的五大要素既是公众对媒体建立起信任感的前提,也是媒体日后进行连续报道的基础。正如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普利策所说:“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弄清楚之前,绝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直至问题真正被弄清。”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就显得异常重要,成为78.3%受访市民评价媒体工作的标准。
  其次,“能否深入地调查、揭露事件的深层次问题”也有77.5%的市民选择。这是受众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的表现,在有限的接受时间里,受众逐渐趋向于挖掘性报道,原因是这种能揭露深层次问题的报道使受众有一种参与其中的感觉。
  另外,媒体“能否反映群众的声音,协助群众处理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和“能否及时地报道事件的发展情况、公布相关政策”也分别有65.9%和60%的市民表示会作为自己评价媒体作用的标准。
  
  六、公众对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期待
  
  表4:广州市民关于媒体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最迫切需要改善方面的评价
  


  由表4可以看到:
  (1)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方面是“增加透明度”,然而巧合的是,表示相信媒体报道的市民也占了八成以上。
  (2)52.7%的受访市民表示媒体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增强报道深度”,其次才是“提高报道速度”,表明目前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是传播速度的竞争。
  (3)选择“增强国际合作”的市民也占了11.6%,虽然比例不大,却能从侧面反映出全球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并且必将使传媒产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的十余年中,中国传媒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媒体的角色从单纯的“宣传工具”到中介,从仅仅是“喉舌”到自觉地充当协调者、调停人的转变,然而,关于新闻报道的禁区和保护主义的雷区问题依然在社会中受到广泛的讨论。尤其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后果消极”,或者有些实际工作部门的官员为了逃避监督,往往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或有意阻止记者进行调查采访,震惊全国的广西南丹矿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一切改革都是需要时间来进行过渡的,只要媒体在报道中做到“大框框守住,小框框放开”,媒体报道的透明度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的。
  
  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近年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频频发生,似乎已被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有人甚至认为突发性传染病的爆发是促成“第二次卫生革命”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直接原因④。然而,在这些事件突发性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必然性的因素,社会发展中的非理性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媒体作为国家舰船的瞭望者,告知公众权威性的资讯,是道义和责任所规定的。而受众自我参与和评判意思的凸显,象征着传媒买方市场在我国正逐渐形成,并使“优胜劣汰”的理论在传播领域也能普遍适用。这种来自媒体自身和受众参与过程中形成的合力,将对建立一个更加完善和理性的传媒生态系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一个完善的舆论系统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注释:
  ①常红:第一解读:公共突发事件我们如何应对
  http://gov.people.com.cn/GB/46737/3895401.html
  ②唐泽仓: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的责任
  http://www.xinwenren.com/Article Show2.asp?ArticleID=5480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媒体使用状况
  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82332400.html
  ④唐伟:当前我国疾病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05年,24(10):73.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钢城公路通八方,千家万户奔小康百业兴旺人欢笑,大把钞票兜里装”这是舞钢市实现“村村通”后,在群众中传诵的顺口溜这里边包含有对舞钢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局局长梁佑臣的感激之情  近几年,舞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路建设,特别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从而促进了全市公路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英明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梁佑臣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协作
期刊
什么是话语权    生活在开放时代的人们看到这个问题也许会感到奇怪,难道有谁把我们的嘴封起来不让我们说话吗?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此,关键是你可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如何去说话,还有你说的话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很多方面,不同的人说的话可以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和人之间在生理“音量”方面,虽有差异,但毕竟不大;但是人们在社会话语的表达“音量”方面,却往往有天壤之别。有的人,一句话便可地动山
期刊
舞钢市商务局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中,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3年的任务,受到了国家商务部的表彰知情人都知道,在这荣誉的背后,局长郭德泉为了“工程”的实施,为了千家万户的实惠,倾注了多少心血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是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举措,和农村“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活动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富民惠农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
期刊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刊“理论版”終于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去年年末编辑部酝酿改版的一个结果,是几年来,针对读者的需求、变化,不断摸索、调整办刊思路的一个结果。  《新闻爱好者》虽然是一份专业性很强、读者面较窄的小刊物,但创刊二十多年来却始终有一批忠实的读者阅读它、关心它、推广它。这使我非常感动,我经常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怎样使花钱订阅本刊的朋友们更多地从这里得到些什么。  虽然同是“新闻爱好者”
期刊
河南武陟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黄河边上,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的规模宏大的嘉应观。康熙年间和雍正初年这一带曾数次决口,以后塞决筑堤取得成效,遂建立庙宇,雍正皇帝曾在这里祭祀黄河河神,并在嘉应观东院设置河道衙署,是当时清廷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在西院设置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笔者在嘉应观中参观,特别惊奇和感动的不是那酷似皇冠的御碑亭,也不是红墙碧瓦仿故宫太和殿样式的建筑物及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的形势可以说是百业兴隆,国泰民安。  走上记者岗位之后,为了开阔视野,体验各地风情,我曾到三晋大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采访,与当地的护林人、伐木工人、牧民促膝攀谈。那些日子里的采访见闻,就仿佛一幅幅风格迥异的风景画,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1963年秋季的一天,我与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莎荫一道,从太原出发,来到辽阔富饶的晋南平原。在闻喜县东镇公社,采
期刊
吴晓霞,武警河南总队政治部新闻工作站副站长、人民武警报特约记者,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武警部队和河南省大型摄影艺术展。1994年,其作品《小花》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二等奖;1998年,作品《兵贵神速》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2004年,作品《裁判》参加纪念建国55周年全军摄影艺术展;2005年,作品《对弈》荣获全军摄影艺术展二等奖,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她不仅是2006年河南省十大女杰之
期刊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此次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对9·11事件的报道也立刻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时代周刊》(《TIME》)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即9月14日,出版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特刊,全面地再现了灾难现场在之后的几乎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9·11事件的
期刊
一、选材标准:从“唯政治性”向“多元化”的转变    受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局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封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对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即政治标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强烈的时代特征,二是鲜明的党性原则,三是坚定的人民性原则。“预定”报道的人物身上是否具有这三个特点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报道对象的关键。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渐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事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有人大胆预言:传统媒介——报纸将被取代甚至消亡。如今,更多的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如博客、手机、MSN、QQ,可报纸却依然很精彩。  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内容为王。但从传播手段、传播效果来说,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新技术变革到来之时,借鉴、嫁接新媒介,则会如虎添翼。    报网互动,成就最美女记者    2006年7月10日下午,13岁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