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写借条》教学设计及反思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神秘地拿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同学们,老师的袋子里装着许多同学们喜欢的东西,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吗?大家猜一猜,好吗?
  生:我猜一定是故事书。
  生:我想,会不会是玩具呢?
  师:好,同学们猜了那么多东西,到底猜对了没有,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将袋子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有掌上游戏机、毛绒玩具、图书、还有一部老师新买的手机……)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
  生:当然喜欢。(此时学生异常地兴奋)
  师:如果喜欢,老师可以借给你们。
  生:真的吗?
  师: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借走之前必须写张借条。
  【评析】创设情境,让学生猜测。通过猜测,学生感到自由和欢乐,情绪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二、 写法指导,自由练写
  师: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学写借条。如果谁写得又快又正确,我就把东西借给谁。仔细听老师讲,借条应该这样写:(1) 借条两个大字,写在纸条上方居中。(2) 正文写上向谁借了一样什么东西、准备什么时候还。(3) 落款:在纸条的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姓名、姓名的下方写上借东西的日期。(学生练习写借条)
  师:写好了吗?映示学生写好的借条,大家评论。写得正确的同学,可以将自己想借的东西拿走;写错的同学,在说出自己写的借条错在哪里之后,再将借条重写一遍。
  【评析】为了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写得也很专心,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掌握了借条的写法。
  三、 交流体会,把感受写进文章里
  师:同学们,刚刚写借条,有的同学借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的同学,因为一点失误,而没能如愿。此时此刻,你们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呢?老师想采访大家,先请这位借到东西的男同学来谈谈。
  生:我借到的是游戏机,我的心里可高兴了。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有多高兴?能说具体些吗?
  生:我一直都想有一台这样的游戏机,可爸妈就是不给我买,说会耽误我的学习。今天,我写对了借条,赢得了玩游戏机的机会,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比大热天吃冰西瓜还要爽。
  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比喻句说出了自己高兴的心情。老师再采访一位同学。(他没有借到东西)
  生:我有点懊恼,又有点后悔,因为自己粗心,忘记在借条的最后写自己的姓名和日期了。
  师: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我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谁让自己粗心呢!我以后一定要与粗心说再见。
  师:接下来,我们就把这节课借东西的过程写下来,好吗?
  【评析】“感受”,是在观察或者回忆之后产生的“灵感”。它一头连接着以前观察到的事物,一头连接着观察所引起的想法。因此,这“感受”在你的心里往往是一篇“题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感受”时,若不及时地把它捕捉,它就稍纵即逝,连点滴踪影都不见。如果及时地抓起笔来,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市马府街小学)
其他文献
目前,不少报纸开辟了类似新闻集锦的栏目,摘转新华社和各家报刊的好新闻,提高报纸的信息量,拓宽读者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摘转的新闻没有忠于原稿,有的甚至歪曲了原稿。
苏教版六上第6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从文章类别来看,都是写人的课文。第18课虽然是表现巴金先生思想品格的,实际
在全世界对于能源需求越来越紧张,国内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紧迫的今天,企业能源管理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有效的能源管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能源,符合国内外当前节能减排的目
一、 这三大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  2. 学生交流:先说说勾画的句子,再说出关键的词语,最后结合资料来说明自己眼中的“奇”。  (1) 地理位置奇特。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上,长得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奇!  (2) 存活时间长。生长的地方下无寸土,扎根在山岩裂缝中,尺把高的松树都要长几十年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将新的发明或成果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具备可利用性,然后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领域,从来转化为生产力来创造社会价值、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李志石,这位曾当过四年“大兵”的普通战士业余报道员,而今成了如东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南通市记者协会副主席。在前不久的一天,我们慕名访问了他。“我从事新闻工作,虽然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心沉下来,去看看谈迁是如何从头撰写这部史书的?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心去体会谈迁重写《国榷》一书的艰辛,按要求完成作业:  1. 照样子,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写写你的感受,体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重写《国榷》的艰辛。  例:从“四处寻访”,我读出了谈迁不怕辛劳,想让新写的《国榷》更加完备。从“亲自考察”,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从“ ”,我读出了 。  2.
这是新华日报两位记者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感情真挚,见解正确,值得一读。在我们的记者工作中,经常有人将初步了解的情况向编辑部汇报。研究确定了很理想的报道线索和题目。
【案例1】走进青海高原  1. 播放青海高原的视频。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苍茫、广阔无垠、寸草不生、凄凉……)  2. 正因为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才会使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指导朗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简洁而开阔/悲壮和苍凉/高寒和缺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3. 难怪那些边塞诗词读起来也是如此苍凉、悲壮。(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