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ons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中,重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学科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育创新;激励创新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发展的唯一路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化的必然选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
  如今的许多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口号是“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授课思路还是老一套“满堂灌,自导自演”。这与发挥学生潜力是事与愿违的。其实,他们身上的“淘”的缺点,正是我们所说的“潜力”。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同学,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火花的绽放。从此他们便成了老师固定枷锁中的“模型”。就是教师常说的“老实,听话”型学生。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切忌不要使学生成为“方格里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深度的语言,精心设计,合理引导,创新情境,激发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我们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决抛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激发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意识支配行动。不囿于教师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要使学生明确,并非只有发现人类未发现的新事物和新规律才叫创新,一个人只要通过独立思考而产生的思想、做法,虽然对他人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本人却是全新的,这就是创新。为此,需不断激励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兴趣是推动创造力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对自己的现实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进行创造提供能激起创新的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创造主动性,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当前的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分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搞“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问题的做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用来思考,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在面对问题或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四、正确评价学生,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同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保证教育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摘 要:精心设计导语,问题,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提高学习实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喜欢文言文并从中汲取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设计;兴趣;快乐  传统文言文教学总是课上花了不少时间讲解,课下花大量时间背诵,学生普遍存在厌倦情绪。我们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让学生享受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一、富有激情,精心设计,创设氛围  教材中的文言文每篇都
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书籍装帧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书籍装帧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一般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肩负着“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重任,因此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同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  关键词:体育教学;活动;效果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做出适时的调整、改革和发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水利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施工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水利工程施工受工程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影响,工程施工建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尤其是工程施工周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由于水利工程的特殊性,一般都要经历冬天施工,而水利工程冬天混凝土施工一直都是水利工程中的难题,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冬季施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 施工
贵刊分别于1997年第6期和第11期刊登了文[1]与文[2],读后受益匪浅.笔者对这类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发现通过构造均值不等式“a+6≥2√ah(其中a,b∈R+)”也能证
“企业一套表”是统计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是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提高基层各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及确保数据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东营区“企业
期刊
摘 要: 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健美操教学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教学效果,中职院校必须做出自我总结,明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改革完善健美操教学。本文分析了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中职院校健美操 开展现状 发展对策  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作为一项新任务,正在被积极探索,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要意识到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健全
摘 要:设置悬念是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技巧。巧妙设置一些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和精彩。当然,悬念的设置是要注意一定技巧的。否则,就会阻滞教学进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设置悬念这一话题,以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悬念  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不少教师认为,教学就是尽量将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
当前中国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方面有着很多问题,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能很好地对风险作出回应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避风险,很多企业往往没有完善的金
期刊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1]韦庄(约836—910)身逢晚唐乱世,怀济世之志而不遇于时,一生大半时光流离漂泛于江南各地,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已近六旬,终于再试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