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过5400米的海拔,-20℃的气温,强风,沙地,粮荒,消失的补给扎营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冲进藏北,去寻访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森里错。
考察者:
孔雀:大学时学的天体物理专业,爱好伪装成火星人骑车出游,曾经4次进藏,目标骑行世界,美其名曰“考察地球人的生存状况”。
丁丁:资深单车旅行探险爱好者。29岁,职业是软件工程师。热爱荒野,曾在西藏不重复骑行超过10000公里,用1个多月时间穿越羌塘无人区。
2009年10月20日,我和丁丁骑车到达了西藏阿里地区的仁多乡,这是进入森里错之前的最后一个乡。乡上还是找不到人知道森里错的存在。
“错”,就是藏语的“湖”。我们在村民面前摊出地图,和他们一起辨认出周围的大湖:仁青休布错、昂拉仁错、帕龙错、扎布耶茶卡。但是森里错,这个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可能是世界最高的大湖,他们摇摇头:从未听说过。
森里错是我们这趟行程的目的地。我们计划用6天时间穿越这片海拔5000米左右没有村庄的区域,去探访这个可能是世界最高的湖泊。在出发之前,丁丁和我都没有找到森里错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似乎从未有人想到来这里考察或者旅游。唯一的依据除了地图,就是一本《中国西藏旅游指南》中的这句话:“据中国科学家调查,西藏的森里错才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森里错位于自治区的仲巴县境内,海拔5386米,为外流淡水湖,注入雅鲁藏布江中。”
将我们吸引到这里的,正是它的不为人知。
百年前的足迹
在砂石路上我们的骑行速度只有每天60公里,从仁多乡出发,很快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个大湖:仁青休布错。深蓝色的湖面在强劲的西南风下白浪翻滚。深秋的湖水没有结冰,除了背阴岸边的一小块。湖后面是一系列6200米以上的雪山,如同伟大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书中描写的“无人区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冰川和湛蓝的湖泊”。闪闪发光的冰川在藏东南的雪山那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干旱的藏北地区,多日没有降雪之后,冰面才会变得如此光洁,炫目地反射着阳光。
1908年,也就是刚好100年前的初夏,斯文•赫定骑着马,带着牦牛辎重的考察队来到这个湖边,他将湖的名字记为“休沃错(Shovo-Tso)”。这已经是他第3次进入西藏。他此行从北面进入高原,完成了对冈底斯山脉大湖区的科学考察,试图继续前往日喀则受阻,于是另择一条路线从象泉河返回印度。他当时走的路线,就是我们现在右手边的这条小路。
但是我们应该沿着左边的公路前进,这是昨天向乡上干部询问的结果。这条路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我们要先沿着公路,到达离森里错最近的帕龙错。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青藏高原的湖泊占了全国湖泊的一半以上,而高原上大湖最密集的地区就是藏北,确切地说,是在所谓的阿里南线和北线,也就是219国道和301省道之间的这一大片区域。一系列接近东西方向的地质断层造成了昂拉仁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色林错等大湖,而在它们的南面,另一系列南北方向的断层造就了帕龙错、森里错、打加错等南北长条形的湖泊,虽然面积稍小,但是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藏在这里,一点也不出奇。
穿行于大湖之间
意料之外的是,到帕龙错100公里出头的路,我们走了3天。每天6~7级的西南风从早刮到晚,顶风骑车有时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推行。藏北秋冬的天气固执得惊人,整整一个月天天都是晴天,甚至风向也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偶尔在晚上风会歇一阵子。在路上我们远远地见到了另外几个大湖:昂拉仁错,湖心有一座庞大的山脉构成的岛;扎布耶茶卡,中国最大的锂矿储藏地(参见《新知客》2009年7期《电动车启动锂矿争夺战》);以及塔若错,它们都只是天际线处的一小片蓝色。在湖岸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圈一圈像梯田一样水平的线条,这是古代湖岸留下的阶地(见本期辞典)。在数万年前,青藏高原曾经有过一个湿润得多的年代,那时的湖泊水面比现在要高上百米,很可能这几个大湖在那时是连在一起的。
随着气候的干旱化,湖面也迅速缩小,淡水湖蒸发变成了咸水湖,而宽浅的扎布耶错在剧烈蒸发下,变成了盐浓度极大的盐湖扎布耶茶卡,从古代的大湖中分离出来。眼前的帕龙错则不属于这个大湖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湖面海拔已经高达5100米,属于另一个流域。为了到达湖边,我们半骑半推着车,翻过了5300米的让瓦拉山口。这里是短暂的夏季牧场,牧民们已经撤到海拔更低的冬季牧场,空旷平坦的地形让我们无处避风,只能找了一个羊圈扎营,但是没多大用处,丁丁那顶用了5年的帐篷,哗哗地响了整整一夜。夜晚,气温降到-20℃以下,不仅电子温度计的电池失效,自行车气压避震因低温漏气,水壶里的饮水也全都冻硬,只有枕在头下的水袋得以幸免。
在早上的狂风中艰难地收好帐篷,到了湖边才明白另一个困难等着我们:沙地。湖岸边全是沙,沙地上不仅无法骑行,连推车都费力。我们不幸遇到了湖的东北岸,常年的西南风将沙粒堆积在这里,因此藏北的大多数湖泊的东北岸都会有沙地。我们只有无奈地艰难推行。帕龙错很美,有时甚至让人产生幻觉,以为是在海南的热带沙滩上—炽烈的阳光,蓝得发黑的海水,一排排卷浪拍打着白色的沙滩—背后就是雪山,此时虽然是正午,气温却还不到-5℃,浪花打起的水沫迅速结成冰渣在岸边堆积起来,过河时沾在衣服上的水也迅速冻结。
在帕龙错岸边,我用望远镜遥望湖对岸赫定曾经走过的、海拔6000米以上的苏拉山口。百年前他所说的大路,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
海拔5406米
离开帕龙错,也就离开了公路—已经被结冰的河水破坏,半废弃的霍隆公路(霍尔巴-隆格尔)。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源头的北支前进,在半沙化的草地、在结冰的河面上、在乱石堆中推车前进已经有2天,每天只能走十来公里,森里错已经近在眼前了。
但是我们随时都在担心食物不够吃。行程已经比计划迟了2天。即使在牧民那里补充了干粮,食物还够省着吃3天。我们面前有两个希望:1.等待和另一个同伴杜一汇合,他要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森里错,也许会带有多余的食物。在仁多乡,我们和杜一手机短信里商定在森里错边会合。但是那里不可能有手机信号,如何联系?我们都带了GPS定位仪,于是商定了一个经纬度,地图上有一个叫错索马戈的村子,先到的人在那里等待,或者留下痕迹告诉对方自己曾经来过。2.从河里钓鱼。河里冰下的鱼大得惊人,都是一尺多长的高原裸鲤,但是我们没有带任何渔具。再等等吧。如果真的闹粮荒了,还可以用缝衣针弯鱼钩。
但是我们的希望破灭了。湖边的会合点是只有一片稀疏草皮的荒原,地图上标示的村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车辙表明有人来过这里。牧民至少在1个月之前就离开了,只留下了膝盖高度的羊圈,根本无法避风扎营。
不过我们终于见到了森里错。GPS测得湖面海拔为5406米,比青藏线上的唐古拉山口还要高。这是一个长条形的湖泊,湖边是被冲刷圆滑的小石子,湖水呈清澈的蓝绿色,很深,我喝了一口湖水,的确是淡水。在藏北,这样的外流淡水湖非常少见。
在湖边看不到像别的湖那样的古湖岸阶地,说明湖水保持这个高度已经很长时间,甚至可能在上涨。我猜测着森里错形成的原因,除了因为地质上的断陷构造形成了一个盆地,还有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盆地里的河水外流。在进入森里错的小河两岸有大片的火山岩。夏天时湖水溢出流入这条小河,最后流入雅鲁藏布江,而现在冬季的溢出口是干涸的。
逃出森里错
当晚,我们在海拔5500米的一条小河谷中找到了避风的扎营处,把剩下的香肠都煮来吃掉。钻进帐篷里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终于可以躲避高原的寒风。这里离村子还有40公里,就算这段路再难走,就算我们在3天之内没法推车出去,也可以把自行车扔下徒步走出去。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在难得的无风之夜睡去了。
早上,翻过了海拔5745米的扎弄拉山口,我们终于看见了通往山系外面的宽大河谷。很难描写遇到大路和顺风时的激动心情。我们又用了2天时间才到达吉玛乡,已经只剩一天的食物了。杜一正在那里等我们。他在4天前试图进入森里错,但因为没有带帐篷,在强烈顶风下不得不返回,在乡上等我们已经快失去耐心,今天我们如果再不出来,他就要去报警搜寻了。
不论如何,“世界最高”的森里错是去过了。正如丁丁所说:此行注定不会为人轻易模仿和复制,有能力的不甘心模仿,没能力的没信心复制。路线上湖泊众多,不是道路混乱难以识别,就是毫无道路随意乱走,于是他将这次旅程命名为“错乱之旅”。
考察者:
孔雀:大学时学的天体物理专业,爱好伪装成火星人骑车出游,曾经4次进藏,目标骑行世界,美其名曰“考察地球人的生存状况”。
丁丁:资深单车旅行探险爱好者。29岁,职业是软件工程师。热爱荒野,曾在西藏不重复骑行超过10000公里,用1个多月时间穿越羌塘无人区。
2009年10月20日,我和丁丁骑车到达了西藏阿里地区的仁多乡,这是进入森里错之前的最后一个乡。乡上还是找不到人知道森里错的存在。
“错”,就是藏语的“湖”。我们在村民面前摊出地图,和他们一起辨认出周围的大湖:仁青休布错、昂拉仁错、帕龙错、扎布耶茶卡。但是森里错,这个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可能是世界最高的大湖,他们摇摇头:从未听说过。
森里错是我们这趟行程的目的地。我们计划用6天时间穿越这片海拔5000米左右没有村庄的区域,去探访这个可能是世界最高的湖泊。在出发之前,丁丁和我都没有找到森里错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似乎从未有人想到来这里考察或者旅游。唯一的依据除了地图,就是一本《中国西藏旅游指南》中的这句话:“据中国科学家调查,西藏的森里错才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森里错位于自治区的仲巴县境内,海拔5386米,为外流淡水湖,注入雅鲁藏布江中。”
将我们吸引到这里的,正是它的不为人知。
百年前的足迹
在砂石路上我们的骑行速度只有每天60公里,从仁多乡出发,很快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个大湖:仁青休布错。深蓝色的湖面在强劲的西南风下白浪翻滚。深秋的湖水没有结冰,除了背阴岸边的一小块。湖后面是一系列6200米以上的雪山,如同伟大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书中描写的“无人区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冰川和湛蓝的湖泊”。闪闪发光的冰川在藏东南的雪山那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干旱的藏北地区,多日没有降雪之后,冰面才会变得如此光洁,炫目地反射着阳光。
1908年,也就是刚好100年前的初夏,斯文•赫定骑着马,带着牦牛辎重的考察队来到这个湖边,他将湖的名字记为“休沃错(Shovo-Tso)”。这已经是他第3次进入西藏。他此行从北面进入高原,完成了对冈底斯山脉大湖区的科学考察,试图继续前往日喀则受阻,于是另择一条路线从象泉河返回印度。他当时走的路线,就是我们现在右手边的这条小路。
但是我们应该沿着左边的公路前进,这是昨天向乡上干部询问的结果。这条路在任何地图上都找不到。我们要先沿着公路,到达离森里错最近的帕龙错。
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青藏高原的湖泊占了全国湖泊的一半以上,而高原上大湖最密集的地区就是藏北,确切地说,是在所谓的阿里南线和北线,也就是219国道和301省道之间的这一大片区域。一系列接近东西方向的地质断层造成了昂拉仁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色林错等大湖,而在它们的南面,另一系列南北方向的断层造就了帕龙错、森里错、打加错等南北长条形的湖泊,虽然面积稍小,但是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藏在这里,一点也不出奇。
穿行于大湖之间
意料之外的是,到帕龙错100公里出头的路,我们走了3天。每天6~7级的西南风从早刮到晚,顶风骑车有时根本就不可能,只能推行。藏北秋冬的天气固执得惊人,整整一个月天天都是晴天,甚至风向也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偶尔在晚上风会歇一阵子。在路上我们远远地见到了另外几个大湖:昂拉仁错,湖心有一座庞大的山脉构成的岛;扎布耶茶卡,中国最大的锂矿储藏地(参见《新知客》2009年7期《电动车启动锂矿争夺战》);以及塔若错,它们都只是天际线处的一小片蓝色。在湖岸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圈一圈像梯田一样水平的线条,这是古代湖岸留下的阶地(见本期辞典)。在数万年前,青藏高原曾经有过一个湿润得多的年代,那时的湖泊水面比现在要高上百米,很可能这几个大湖在那时是连在一起的。
随着气候的干旱化,湖面也迅速缩小,淡水湖蒸发变成了咸水湖,而宽浅的扎布耶错在剧烈蒸发下,变成了盐浓度极大的盐湖扎布耶茶卡,从古代的大湖中分离出来。眼前的帕龙错则不属于这个大湖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湖面海拔已经高达5100米,属于另一个流域。为了到达湖边,我们半骑半推着车,翻过了5300米的让瓦拉山口。这里是短暂的夏季牧场,牧民们已经撤到海拔更低的冬季牧场,空旷平坦的地形让我们无处避风,只能找了一个羊圈扎营,但是没多大用处,丁丁那顶用了5年的帐篷,哗哗地响了整整一夜。夜晚,气温降到-20℃以下,不仅电子温度计的电池失效,自行车气压避震因低温漏气,水壶里的饮水也全都冻硬,只有枕在头下的水袋得以幸免。
在早上的狂风中艰难地收好帐篷,到了湖边才明白另一个困难等着我们:沙地。湖岸边全是沙,沙地上不仅无法骑行,连推车都费力。我们不幸遇到了湖的东北岸,常年的西南风将沙粒堆积在这里,因此藏北的大多数湖泊的东北岸都会有沙地。我们只有无奈地艰难推行。帕龙错很美,有时甚至让人产生幻觉,以为是在海南的热带沙滩上—炽烈的阳光,蓝得发黑的海水,一排排卷浪拍打着白色的沙滩—背后就是雪山,此时虽然是正午,气温却还不到-5℃,浪花打起的水沫迅速结成冰渣在岸边堆积起来,过河时沾在衣服上的水也迅速冻结。
在帕龙错岸边,我用望远镜遥望湖对岸赫定曾经走过的、海拔6000米以上的苏拉山口。百年前他所说的大路,已经完全没有了痕迹。
海拔5406米
离开帕龙错,也就离开了公路—已经被结冰的河水破坏,半废弃的霍隆公路(霍尔巴-隆格尔)。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源头的北支前进,在半沙化的草地、在结冰的河面上、在乱石堆中推车前进已经有2天,每天只能走十来公里,森里错已经近在眼前了。
但是我们随时都在担心食物不够吃。行程已经比计划迟了2天。即使在牧民那里补充了干粮,食物还够省着吃3天。我们面前有两个希望:1.等待和另一个同伴杜一汇合,他要从另一个方向进入森里错,也许会带有多余的食物。在仁多乡,我们和杜一手机短信里商定在森里错边会合。但是那里不可能有手机信号,如何联系?我们都带了GPS定位仪,于是商定了一个经纬度,地图上有一个叫错索马戈的村子,先到的人在那里等待,或者留下痕迹告诉对方自己曾经来过。2.从河里钓鱼。河里冰下的鱼大得惊人,都是一尺多长的高原裸鲤,但是我们没有带任何渔具。再等等吧。如果真的闹粮荒了,还可以用缝衣针弯鱼钩。
但是我们的希望破灭了。湖边的会合点是只有一片稀疏草皮的荒原,地图上标示的村落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车辙表明有人来过这里。牧民至少在1个月之前就离开了,只留下了膝盖高度的羊圈,根本无法避风扎营。
不过我们终于见到了森里错。GPS测得湖面海拔为5406米,比青藏线上的唐古拉山口还要高。这是一个长条形的湖泊,湖边是被冲刷圆滑的小石子,湖水呈清澈的蓝绿色,很深,我喝了一口湖水,的确是淡水。在藏北,这样的外流淡水湖非常少见。
在湖边看不到像别的湖那样的古湖岸阶地,说明湖水保持这个高度已经很长时间,甚至可能在上涨。我猜测着森里错形成的原因,除了因为地质上的断陷构造形成了一个盆地,还有火山喷发的岩浆阻塞了盆地里的河水外流。在进入森里错的小河两岸有大片的火山岩。夏天时湖水溢出流入这条小河,最后流入雅鲁藏布江,而现在冬季的溢出口是干涸的。
逃出森里错
当晚,我们在海拔5500米的一条小河谷中找到了避风的扎营处,把剩下的香肠都煮来吃掉。钻进帐篷里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终于可以躲避高原的寒风。这里离村子还有40公里,就算这段路再难走,就算我们在3天之内没法推车出去,也可以把自行车扔下徒步走出去。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在难得的无风之夜睡去了。
早上,翻过了海拔5745米的扎弄拉山口,我们终于看见了通往山系外面的宽大河谷。很难描写遇到大路和顺风时的激动心情。我们又用了2天时间才到达吉玛乡,已经只剩一天的食物了。杜一正在那里等我们。他在4天前试图进入森里错,但因为没有带帐篷,在强烈顶风下不得不返回,在乡上等我们已经快失去耐心,今天我们如果再不出来,他就要去报警搜寻了。
不论如何,“世界最高”的森里错是去过了。正如丁丁所说:此行注定不会为人轻易模仿和复制,有能力的不甘心模仿,没能力的没信心复制。路线上湖泊众多,不是道路混乱难以识别,就是毫无道路随意乱走,于是他将这次旅程命名为“错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