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文化圈 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亿万中原儿女看到了振兴家园的希望,沉沦近千年的中原热土如何建设和发展成为一道摆在人们面前的新命题。而中原崛起不仅是GDP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包括着“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形象”的再造。历史经验也表明:文化圈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原在宋代以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华夏文化的中心。东部沿海地区的实践和探索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经济区、文化圈互补互利,共享共荣。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挖掘和整合区域内一切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战略定位,构建以郑汴洛为中心、延及周边的大中原文化圈,从而实现中原的崛起与腾飞。
  中原文化圈的圈层体系
  中原文化圈是历史的概念。在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以其特异光彩向四周辐射。汉唐时期,中原文化仍带着鲜明的本土文化中心地区的色彩,东与齐鲁文化、南与荆楚文化、北与燕赵文化、西北与三晋文化相映成辉。南宋之后,由于战乱频仍,文化南移,中原文化才日趋萧条、冷落,甚至衍化为一种带有边缘意味的文化形态。中原文化原来所具有的先锋文化特征,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中原文化圈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地域概念。“中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域概念,自古有之。昔禹分九州,“荆河惟豫州”,豫州因处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地多平旷,故又称“中原”,可见“中原”二字最初指称的具体范围是古黄河与今汉水西岸的荆山(湖北省南漳县)之间。《吕氏春秋》则进一步明确为:“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将豫州与外围诸侯所处八州相区分:河济淮汉流域的众多屏卫周室的姬姓及非姬姓封国(包括郑、宋、陈、蔡、申、吕等)即所谓“中华”“中国”,以别于居处西戎的秦国,居处北狄的燕国,居处东夷的齐国和居处南蛮的楚国。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中原的概念已基本上固定下来。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全部,陕西关中平原,晋南汾沁流域、冀南、鲁西南及皖北淮河流域,湖北北部,狭义上则仍指今河南省。因此,狭义言之,中原文化主要指河南地区的文化。而中原文化圈则更趋向于指代河南省区域内的文化圈层。
  局限于河南省区域的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层面比较完整,文化关系相对复杂,但纹理脉络仍比较清晰可辨:第一个层面是郑州核心文化层,又称“郑州中心文化”。它是近代中原地区文化最为集中、最为综合、实力最强、吸引辐射功能最显著的文化集散中心。第二个层面是由郑州周边的历史古都洛阳、开封、安阳等组成的次文化圈层。第三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地市级文化中心。在河南省内除核心文化中心郑州、次文化中心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外,各地级城市及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县级城市,均包括在这一层次内。有的城市表现出比较典型的“次区域文化”特征,如南阳文化、商丘文化、许昌文化、焦作文化、信阳文化等皆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质。第四个层面为中原地区的基础文化,主要是县级城镇文化和乡村文化。可见,中原文化圈具有清晰的层级性,不同的层级不仅具有中原文化圈的核心共同特征,也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质。
  这种层级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构成了中原文化的圈层体系,铸就了中原文化圈以四大古都和14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和支点的有机整体,形成了一个内部特征与共性凸显、各有层级定位的文化系统。
  其一,核心层。包括郑汴洛许平漯六座城市,占中原城市群的三分之二强,为历史上河洛文化的发源地,而河洛文化正是中原文化的核心。秦汉以来的三川(河南)郡、颍川郡、荥阳郡和陈留郡曾长期为天下人口、经济和文化中心,名门望族、清流谋士星聚云集,曹孟德也不禁赞叹道:“汝颍固多奇士”。未来要进一步大力推进郑汴洛一体化及许平漯一体化,形成以郑汴洛三市为主导的河洛嵩邙文化区及以许平漯为主导的伏牛山东麓汝颍文化区。打造河洛文化、炎黄文化、汝颍文化、汴梁文化、夏商文化、功夫文化、花卉文化、中药文化、钧汝文化、郑韩文化、隋唐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独特文化品牌。
  其二,外围衔接层。第一,在豫北形成的以安阳、邯郸为中心覆盖12地市的区域文化板块,促进安邯、焦晋、濮菏同城,打造豫北文化中心,建设太行—王屋及古黄河文化区,形成帝丘文化、邢卫文化、邯郸文化、邺文化、大名文化、河内文化、上党文化、水泊运河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向南联结郑汴洛,向北沟通燕齐文化圈,成为两个文化圈的节点。第二,在豫西以三门峡、运城为中心形成黄河金三角文化区,打造虞虢文化、弘农河东文化、关公文化、尧舜文化、小浪底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向东联结洛阳,向西及北沟通秦晋文化圈。第三,在豫西南推进南襄同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每隔一二百公里就有一座经济重镇,而郑州至武汉七百多公里之间却没有一座重镇,宛——邓——襄足以担此重任)共同打造宛文化、襄阳文化、三国文化、楚文化、玉雕文化、恐龙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并可向西辐射陕南商洛、鄂西北十堰,向东辐射随州,成为北联许平漯,南通江汉文化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第四,在豫东黄淮地区,推进徐州、宿州、淮北一体化,形成以大徐州和蚌埠为中心的黄淮文化区,北起芒砀,南至大别,背靠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亳州、阜阳、淮南等人口密集区、农业发达区,向东连通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向南通过淮河—京杭大运河贯通长江大动脉,共同打造东夷文化、白酒文化、茶文化、楚汉文化、医药文化等文化品牌。
  总之,中原文化圈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时空概念。从时间意义层面言之,中原文化圈的内涵不断展衍。从空间地域层面言之,中原文化圈的地域结构呈典型的放射状和阶梯状,各层次既有中原文化的普遍特征,又有相对独立的特质,结构层次非常鲜明,形成相对连续的序列。
  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
  如上所述,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使中原文化圈具有以下特质。   其一,主导性。从历史层面而言,随着中原概念的形成以及中原经济的隆兴,中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导,这种局面持续以迄于北宋末期。北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的地位渐趋下滑,但是,其影响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其作用、意义以及地位仍不可小觑,从某种层面上讲,它仍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因此,可以这样说,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主导性。
  其二,兼容性。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统治阶级争夺的中心,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丝绸之路也不断传来中亚、南亚的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更加丰富多彩。故此,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兼容性。
  其三,辐射性。长期以来,由于中原地区比较发达,中原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历史上中原与周边地域人口的大迁移,大交融,中原文化不断向周边及域外辐射。因此,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具有辐射性特征。
  其四,空间广布性。空间广布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文化均衡覆盖到域内的人群。中原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的核心地位,文化在全域的辐射能力十分强劲,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几乎没有游离于整体文化进程之外的异端。从上古以来形成的政治文明进程看,全国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分别是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分布基本上辐射了整个河南的重要城市。同时,四大古都的递嬗浓缩了上古、中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变迁的轨迹。四大古都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网络,由这个网络辐射出了各类文化要素,使得中原地区空间上基本没有死角。
  其五,创新性与保守性。中原文化历久弥新,中原历史文化能延绵数千年,在于它在自我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地创新发展,这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但是,无可否认,中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土著性与保守性,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尤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今天,我们要善于扬弃和改造。中原文化是创新与保守共行、开放与封闭兼具的文化形态,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总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根深叶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与创新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原文化圈的文化属性,使中原文化凸显圈层特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当下中原文化圈的地位和作用
  尽管已时过境迁,在经济文化人口诸方面,中原再不能同中华、中国画上等号,但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国的中心,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的中原文化圈仍然举足轻重,既承东启西,又连南贯北。
  向北和东北:燕齐文化圈——环渤海经济区,其中又包括以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为依托的齐鲁文化亚圈与以辽南、京津冀为依托的燕赵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和沈阳。这一地区与中原水陆联系便捷,向东北又可沟通东北平原文化圈(以哈——长、绥——牡和长吉图经济带为依托,向北联结俄罗斯远东地区,向东濒日本海幅射东北亚三国)。秦晋文化圈——黄土高原经济区,其中又包括以天水——关中经济带为依托的秦文化亚圈与以太原城市群为依托的晋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西安、太原,自秦汉、隋唐时期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而它的北面与西北面则连通蒙古高原文化圈(以呼包鄂经济带为依托向北沟通外蒙)、陇宁文化圈(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与兰州——西宁经济区为依托)和地处大西北的西域文化圈(以天山北坡经济区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经济带为依托向西幅射中亚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
  向南和东南:吴闽文化圈——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其中又包括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为依托的吴徽文化亚圈与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依托的瓯闽文化亚圈,这一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并与台湾、琉球隔东海相望。中心城市包括合肥、南京、上海、杭州与福州,历史上就长期为中原文化南渐的重镇,在它的南缘又联结着岭南文化圈——珠三角、北部湾、琼海经济区,这里既毗邻港澳,又眺望南洋,是中国沟通亚非欧与大洋洲的桥头堡。楚文化圈——长江中游经济区,其中又包括以武汉都市圈为依托的江汉文化亚圈、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的湘文化亚圈和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的赣文化亚圈,中心城市为武汉、长沙、南昌。向西南沿长江又可沟通以成渝经济区为依托的巴蜀文化圈(中心城市为成都、重庆),以滇中、黔中经济区为依托的滇黔文化圈(中心城市为昆明、贵阳,可辐射中南半岛)以及地处西陲的青藏文化圈(以藏中南经济区为依托,中心城市为拉萨,可辐射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诸邦)。
  由此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圈是中国12大经济文化圈彼此沟通联结的桥梁。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交融地,它就像强有力的磁场和轴心将中华文明的各个板块紧紧地凝聚为一个整体,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并将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有鉴于此,建设中原文化圈的战略构想,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中原文化圈的建构策略与路径选择》阶段成果,项目编号B488)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介绍了过零时间法的原理及在重离子核反应中的应用,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对过零时间法进行了模拟检验,并用Laplace变换方法对过零时间法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和分析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身边的化学物质》专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考点众多,通过对宜宾近几年中考试题在涉及《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板块的分析,几乎每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试题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考题
常有人问通讯和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同一篇作品,有的收入“通讯集”,有时又收编进“报告文学集”.对此,本文对通讯和报告文学之间的区别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二者的含义,
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是鉴赏与评价.所谓鉴赏评价的目的是得到审美的感受,从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艺术素养的不同使作
本刊讯为交流我省价格管理工作情况,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工作,8月16日,省物价局价格处在韩城市召开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座谈会。 Our newsletter to exchange price man
5.5大亚湾核电站初因事件分析柯国土,李小华目前世界上评价核电站安全性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依据设计基准事故的确定论评价法(DBA);另一种是概率论评价法(PSA)。实践经验证明,用概率论加确定论
税务会计是介于税收学和会计学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地位。随着我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理念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异常活化是多种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EGFR已成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但靶向EGFR的药物也会作用到正常细胞的EGFR,限制了此类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Johns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