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的情结艺术的张力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崇尚勇敢,勇士(或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作为描绘这个民族历史身影的俄罗斯画家、雕塑家们,亦是具有强烈勇士情结的卓越艺术家群体。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贝斯特洛夫就属于这个群体。他是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的通讯院士。其作品大多展现俄罗斯民族大气磅礴的历史轨迹及其勇猛精进的优秀传统。
  1996年,贝斯特洛夫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大型布面油画《搏斗》,令欧洲画坛为之一震。作品表现两位古罗马角斗士紧张肉搏的场面,其夸张的肢体语言和鲜艳的对比色彩极具视觉震撼力。特别是两勇士浑身有如丘陵起伏的坚实肌肉,充溢着雄浑的男人气魄,显示了俄罗斯民族的钢铁性格与永不言败的文化精神。作者巧妙的构图让勇士占据主要画面,人物和画面结构则疏密有问,给人一种人物相互动态下的均衡、协调之美。
  作者在人物造型的色彩勾画上,以强烈的红黄色为基调,色彩饱满,如火如血,动感和装饰感极强,有一种兴奋活跃而又清新灵动的生命气息。画面带有俄罗斯绘画固有的厚实、沉稳的气质和扎实的基本功底。画中细节的真实,生命力极度沸腾的感觉令人叹绝。动态较量的形体之力产生出热烈的戏剧性场面。造型张力的宏伟和人物搏斗的激烈,惟妙惟肖,惊心动魄。这是画家对民族精神和人类生命力的雄劲表达及阐释。
  贝斯特洛夫的艺术创作蕴含着俄罗斯民族的一种深刻自省与无比自信的民族意识。他的《搏斗》继承了俄罗斯绘画颂扬英雄人物大无畏的传统。其视觉冲击力强烈奔放,势不可挡。一般来说,搏斗的成败取决于内在精神和外部力量的合力;但两军相遇勇者胜,心中确有的必胜信念往往会起决定作用。《搏斗》将这种内在化的特征有力地外化出来。通过画面可以感到勇士的心脏在紧张跳动,如战神渴望取胜。
  顺便指出的是,古罗马武士精神,是俄罗斯艺术家的一个取材源泉。俄罗斯宗教灵魂就是捍卫第三罗马(俄罗斯东正教认为,罗马文明毁灭后,文明和宗教的中心转移到了君士坦丁堡;而在拜占庭文明衰落后,莫斯科则成了基督教世界唯一的中心,即第三罗马)精神。贝斯特洛夫在歌颂罗马勇士(或第三罗马勇士)时,强调勇士们或对天盟誓,泣血而战;或高歌猛进,宁死不降。可以赤膊,决不偷生;可以决斗,决不屈服;上帝时刻在勇士心中。所以,他笔下的勇士角力,是不可阻挡的激流,是天崩地裂的搏战,正如勇士与上帝所立的契约一样不可磨灭。画中把肉搏的壮美与上帝的神圣等量齐观,就更加强调了“搏斗”的崇高性和神圣感。
  不仅如此,画家意识到笔下的人物是庄严伟大的勇士形象,有着超越一般人的力量,具有顽强的意志,有着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竞争思想。勇士可以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却决不向对手屈服。他坚信自己的正义和必胜,在精神上已彻底压倒敌手。所以贝斯特洛夫画中的勇士是有着自己正义抱负和坚定意志的人,是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理想化的人。他们纯洁正直,刚毅坚强,勇于承担责任,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自己确定的神圣使命,尽到对祖国、对亲人的责任。其或以悲剧结束,但却会取得道义上的胜利,赢得人们的尊敬。
  其实,歌颂勇敢,赞美刚强,崇拜英雄,鼓励进取,中外一致,古今皆然。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籍《史记》里,司马迁即为以荆轲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勇士、壮士(或英雄)单独立传——《刺客列传》。这是一批不畏强暴、扶危拯弱、英武刚烈、奋勇进取的豪迈义士、“真的勇士”(鲁迅语)。司马迁用最火热的感情、激烈的文字叙述他们的英雄事迹;尤其是对肩负燕国复国重任的荆轲,用三千余字的篇幅(《刺客列传》凡五千余字,荆轲传便占去3/5)予以重点描写,以至今日,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的悲壮之音仍袅袅在耳,不绝如缕。
  汉代是距战国一秦朝最近的一个朝代。在现今保存下来的山东汉画像石(砖)的人物造型中,“荆轲刺秦王”是最常见的题材。仅李凇编选的《汉代人物雕刻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便载有此类画作达7幅之多。此外,“聂政刺韩王”、“专诸刺吴王僚”、“豫让杀身报知己”等《刺客列传》里的诸勇士题材,均在黄河流域的汉画像石(砖)上频频出现。这样一批肩负复兴大任而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勇士、壮士之所以受到汉代艺术家的顶礼膜拜,乃在于汉代士庶普遍尚武,普遍怀有浓烈的勇士情结。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古罗马及后来的俄罗斯的世俗心理颇为接近。
  处于强盛期的罗马奴隶主最为欣赏的“娱乐”方式是观看角斗戏。角斗戏的主角是丧失人身自由的角斗奴。他们被皮鞭和烙铁驱赶进角斗场,往往以一方的死亡来换取另一方的暂时存活。如此野蛮的、缺乏人性的“娱乐”自然会遭到奴隶们的激烈反抗。公元前73年爆发于意大利中心地带的斯巴达克起义便是这种反抗的典型表现。这次大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罗马奴隶主阶级以沉重打击。大起义的领袖、角斗士斯巴达克则因其敢于反抗强暴、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高贵品质,成为“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被誉为“大约两千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贝斯特洛夫笔下的《搏斗》,反映的正是古罗马角斗士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画面上的两人间的搏斗,应该视作处于压迫或强暴下的角斗奴对奴隶主阶级予以殊死反抗、不自由毋宁死的生动写照。这与中国汉画像石(砖)上的“荆轲刺秦王”一类勇士、义士的反强暴题材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诚恳、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而这种真挚就能使艺术家为他所要传达的感情找到清晰的表达。”《搏斗》意在表现勇士的坚忍不拔、力拔山兮的英雄气概与万难不屈、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以此求得共鸣,打动人的心灵。《搏斗》又是一首弘扬大地之子的战斗进行曲,讴歌光辉壮丽的俄罗斯大地及其历史的辉煌,激发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画中身材魁梧、勇敢坚毅的勇士不但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坚强基石,更是民族能够重现辉煌的依托。《搏斗》所阐释的主题无疑是宏大的,其描述手法则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精妙合一。
  我们回头再看中国汉画像石(砖)上的勇士画。除了“荆轲刺秦王”一类反强暴作品以外,还有不少崇尚拼搏、鼓励进取的题材,如大量的武士画、力士画。汉代是一个讲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处处充满“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后汉书·梁统列传》)的壮烈气氛。这是与当时面临北方匈奴边患的战略形势相一致的。彼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时期的大一统封建强盛大国之际,国家保持长久的和平安定局面(这是与处于黑暗的奴隶制时代的古罗马帝国迥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发达,艺术创作旺盛,故有包括汉帛画、汉画像石(砖)在内的大量艺术形式的喷涌而出。它们中的武士画、力士画,包括斗牛、斗虎画等,既是长久以来的勇士情结的自然反映,亦是汉代社会上下所充溢的自信力、自豪感与理想主义及历史责任心的艺术表现。
  艺术是社会现实的镜子,艺术家是铸造这种镜子责无旁贷的勇士。无论古今中外,每当国家、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都有艺术家出来用歌喉、琴键或画笔、刻刀来为之振臂高呼,共赴国难。譬如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叶,当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之时,徐悲鸿先生即以《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巨制以古喻今,激励国人继承传统,团结一致,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皆以古代勇士、壮士或义士入画,慷慨壮烈,义薄云天,显示出震撼人心的现实力量,令国人为之鼓舞。再如19世纪后期,反专制、争自由、求解放的呼声响彻俄罗斯大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工人运动如火如荼,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传播。俄罗斯巡回派画家瓦斯涅佐夫即以俄罗斯史诗中代表勇敢、机智和力量的“三勇士”为题,创作出《三勇士》,为革命推波助澜,受到民众普遍欢迎。苏联卫国战争之际,画家、雕塑家们也纷纷以反法西斯将士为题,推出一大批动人心弦的优秀作品。直至1967年,人们还未忘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岁月,在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城郊马耶夫高地建起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群。其中由武切季奇等创作的高达12米的巨型圆雕《宁死不屈》,就以一位赤裸上身、肌肉发达的传统勇士形象来表现苏联反法西斯战士的坚强意志与不屈精神。圆雕再现了苏联人民的光荣,也寄托着具有英勇传统的苏联人民不断前进的宏伟梦想。
  遗憾的是,1991年,具有74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强国苏联解体。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国家,便自然承担起这份光荣与梦想。1996年贝斯特洛夫的大型油画《搏斗》,当视为俄罗斯民族缅怀光荣、追求强国复兴梦想的艺术反映。应该说,《搏斗》激动人心的画面凸显的是勇敢者的赤子之心。它唱响的也是勇敢者那无比壮美的战歌。这种充溢着理想主义与战斗情怀的画面和战歌,还可以通过俄罗斯19世纪的伟大诗人普希金的诗得到诠释:“山冈上躺着一副沉重的铠甲/折断的长矛,护手和宝剑/锈蚀的头盔压着盾牌/还有扎进潮湿青苔的马刺/它们静静地躺着/一轮弯月,在上空闪烁着血红的光芒。”
其他文献
烟雨楼台 革命萌生 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 逢春蛰起 到处皆闻殷殷雷  嘉兴城南南湖中湖心岛上的烟雨楼正厅最为醒目的位置就悬挂着这副楹联。它是1963年12月,董必武同志应邀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南湖会址撰书的纪念之作。  今天我们和青少年读者一道认真阅读此联,重温革命史,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是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董必武同志是前清拔贡,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
期刊
“白门柳”一词,本指金陵白下门之柳,为秦淮名妓之代称。在文学艺术领域,前人写过一出《白门柳》戏曲,乃是搬演顾眉生的事迹;今人写过一部《白门柳》小说,则是讲述柳如是等的故事。柳、顾二人皆名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她俩及其姐妹们的名字连同其极富传奇性的人生故事,数百年来飘荡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上,替六朝古都染上了浓浓的粉色,也留下说不完道不尽的龙门阵。  出自当代广东作家刘斯奋之手的《白门柳》是长篇历史
期刊
因为编写《巴蜀竹枝琐议》,重读万清涪《南广竹枝》。词云:  歇鸡毛店胜粑毛,容得粑毛亦幸叨。  秋令一交更数转,愁闻雪虐更风号。  按,“粑毛”似应作“芭毛”,即芦花。读诗可知鸡毛店一切设备、居住者愁听打更的梆子声、吆喝声、雪风怒嚎声,其困苦无助之心情,可想而知。  由是联想到另外有关鸡毛店的诗以及两首关于教育子孙后代的诗作。  一、刘芳皋的《鸡毛店》  奇晋世兄曾以前清吾蜀芳皋(刘濖)、止唐(刘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的民族,历史积淀形成了我国历久弥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多彩多姿的,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积极优秀的成分——积极优秀的这部分传统文化犹如一坛醉人的醇酒。我之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坚,是由于它至今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其糟粕,还是其优秀部分,都在顽强地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渗透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剔除其糟粕,消除其负面,
期刊
易均室先生(1886—1969),名忠箓,字均室、灵均、箓伯、仙侣,号稆园、病因生、绾秋词人、沧浪散人等,斋号有静偶轩、十清宧、桕风草堂、沧浪一舸等,1952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系首批馆员之一。  易均室先生是一位学养十分全面的学者,无论是在传统的诗、词、曲、书画方面,还是专门的金石、篆刻、古文字、古籍版本、文物鉴藏等领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诣,是当时颇负声望的学问大家;相与交游者皆并世耆
期刊
2010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邓经武的新著《六百年迷雾何时清——“湖广填四川”揭秘》。该书把一个从民间至学界、从四川及至全国都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几乎是众口一词、早成定论的历史问题,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  该书最大的价值,首先在于立意高远地建构起巴蜀文化的自信心  该书针对“四川人都是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后代”的流行说法,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实事求是的剖析论述,认
期刊
当今世界由于生活的地区和民族属别不同,而存在着多种语言和文字。就使用人数较多而言,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以拉丁字母为代表的拼音文字;二类是以華字(建议将“汉”字改称“華”字。初起源于象形——各族所同;当今,華字已非汉族所专用而为国内各民族普遍使用,且“華字”更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较“汉字”意义更加周全)为代表的会意文字;三类是以日文为代表的混合文字。以使用人数众多及其发展前途来看,一、二两类均可成
期刊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爱国者们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将自己的同胞振奋起来、团聚起来,凝成一股合力,以拯救危难中的国家和民族。民族主义就是他们在这一时期找到的理想的精神纽带。孙中山在逐步建构起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也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意义。所以,他将民族主义置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的三民主义之首,以其为动员国人的战斗号角。
期刊
今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笔者重读《空石居诗存》中选辑的《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诗》,深有所感,遂作此文以供读者,特别是文史教师和文史研究者参考借鉴。  《空石居诗存》的作者向楚(1877—1961)字仙乔,一作仙樵,号觙公。空石居,其斋名也。先生的诗集由其高足、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故馆员黄稚荃女史辑解。黄稚荃女史于《空石居诗存》前言中介绍道:  当清季外侮日亟,先生与同邑好友杨庶堪同赴永宁中学教书,致力
期刊
边缘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种休闲状态。在传统文化中,休闲与“边缘”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试想那些饱读诗书的文士,一旦远离主流,身处边缘,不仅从外在具体的世俗事务中解脱出来,并且在内心和精神上也把自身从当时传统的(也是主流的)文化环境重负中解放出来,使心灵获得极大的自由,进而可以从容地关注、叩问、思考人生的最基本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看,这该碰撞出多么璀璨的生命火花,该绽放出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