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20年后再论中国人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一部《丑陋的中国人》风行天下。柏杨横批中国人的劣根性,震动海内外。
  20年后,柏杨已是病榻老人,而人们已在关注他的文化遗产该如何保留和继承的问题。
  20年间,社会发生了巨变,国民性格也在改变,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又暴露出新的时代病症。
  20年后的今天,再看中国人。肯定有改观。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柏杨如此认为。
  
  中国人还丑陋吗?
  
  20年前,一部《丑陋的中国人》风行天下,在这一“国民性批判”提出来的2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起飞、生活改善、文明与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进取方向更为明确。
  中国人是不是还丑陋,这样的问题问到柏杨,他也无法一下子回答。
  肯定有改观,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柏杨认为。
  记者:20年过去了,中国人还丑陋吗?
  柏杨:无法一下子回答。老毛病在改观,新问题在涌现。要进步很难,这是文化导致的。倡导诚实文化,以诚实做基础,提倡尊严、尊重、包容、理性,远离传统的“谎言文化”,就是进步的开始。
  
  祖国大陆很有希望
  
  柏杨1988年回祖国大陆时,第一站选择了上海。柏杨此后每5年回一次大陆,第二次回大陆是1993年,第三次是1998年。
  记者:目前您和祖国大陆有哪些交流?对大陆的文化经济发展有何了解?
  柏杨:这些年,我看到祖国大陆不同的方面,经济的蓬勃、信息的传递和消费文化的爆发,当然,也看到新、旧时代不同的弊端,我们一面惊喜,也一面忧心。
  记者:您感受到的社会进步有哪些?
  柏杨: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一次回祖国大陆是1998年,发现整个不一样了。人有希望,每个人都很有干劲。
  记者:您对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如何评价?
  柏杨:大陆很有希望。我写过一篇谈邓小平的文章,邓小平的经济开放了不起,他有国家领导人的气魄。
  记者:您怎么看待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
  柏杨:要争气啊。借这个机会改善国家物质建设现况、提升精神文明素养,2008年的奥运会是一个激励自己的机会。中国人很聪明,千万不要三分钟热度,一旦目的达成了,事过境迁,只把它当一张包装纸,用完就扔掉。
  
  超女不是个好方式
  
  记者:您对祖国大陆年轻人有什么寄语?
  柏杨:诚实地学习“尊重”和“包容”精神。我虽然老了,也希望参加你们学习的行列。
  记者:您认为人的哪些品行是高贵的?
  柏杨:诚实,宽阔,爱知。不欺人不自欺,对人宽厚。人如果不爱知,只爱钱爱面子太可悲。否则人越活越老,越老越呆。
  记者:祖国大陆現在有个隐忧,就是过劳。在台湾您是否关注过这一社会现象?
  柏杨:台湾也有,现在提倡OFF学。中国人穷苦,忧患意识很重,有机会就拼命挣钱。这里有我们的社会背景,但要有所节制,身体不是能无限挥霍的。要工作也要有休息、有娱乐,有空闲才有想象力。有些事情是要慢慢累积的,不能一下子爆发。超女就不是个好方式。消费文化加上信息太多,人就不知道层次,没有分寸。
  
  台湾一团乱象吃老本
  
  台湾不仅在文化机构上一团乱象,政治、治安、经济、传媒、娱乐界也充斥着混乱。对此,柏杨深表忧虑。
  记者:台湾社会治安如何?
  柏杨:治安败坏。还有非法执枪的现象严重。
  记者:台湾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柏杨:没有公道和公平,是台湾最大的问题。台湾现在在吃老本。
  
  该懂得尊严了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问世20年后,出版了《我们要活得有尊严》。这本书的问世,与两岸20年来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改造国民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贫穷与富庶时期,国民性都在经受着考验。
  记者:您是何时想到“尊严”问题的?
  柏杨:21世纪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丑陋的中国人》提出了中国人的问题,20年后给出了答案,就是: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据《成都日报》07.9.19
  
  柏杨:我自认我的文笔刻而不薄
  
  著名作家柏杨近日宣布封笔后,引起很大震动。柏杨至今共出版过近4000万字的作品。记者近日联系上柏杨作品内地出版总策划朱洪海先生,获得柏杨与朱洪海的对话内容,柏杨认为自己的文笔刻而不薄。
  朱洪海:继鲁迅的“染缸文化”之后,您提出了“酱缸文化”,甚至把书名叫作《丑陋的中国人》。作为不同时代的人,为什么思考的会是同一个问题?
  柏杨:其实,很多作家都有很浓烈的忧国忧民心思,而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文风不一样,际遇也不同。三年前,内地一个舞台剧团来台湾表演老舍的名作“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这并不是伤逝,也不是怀旧,而是作品与表演的成功,唤回我们沉痛的历史记忆。
  朱洪海: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以史为鉴,您的著作都是倡导“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但时下很多对历史的态度所缺少的正是一种反省的精神。既然历史证明做不到“以史为鉴”,那“以史为鉴”的意义何在?
  杨柏:你的问题很有质疑精神。人,其实是不会接受历史教训的。因为经验无法传承,事非经过不知难,这真是一句颠扑不破的老话,历史的警惕功能,不是那么直接彰显的。历史是被人从天际偷盗下凡的那把火。它可以照亮你的前路,也可能使你从中吸收不少权谋与策略,自以为聪明过人,却不过自误误人。
  朱洪海:您曾经深刻而沉痛地描写人性的堕落,但也使您的文章更显刻薄,其实,这些“骂文”无非是想呼唤什么,您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柏杨:我自认我的文笔刻而不薄。到现在,我们常听人说:“不干这一杯酒,就是不给面子”,可见“情面”这么重要。这种充满“给面子”的话,我在杂文中都谈论过多少回,现在还常常听到人说:“没事儿,没事儿”,“行,行”,这种模糊焦点态度的养成,是面对真相的敷衍,我们只需要情面上的安抚,而不习惯接受事实的叙述、分析和程序的了解,更遑论面对自己的缺陷?我们太注重达到目的,不要了解程序。这使我又想起“五四”时期胡适写过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
其他文献
乞丐算得上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职业”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环球时报》驻外记者做了个社会调查,发现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
期刊
龙思海从不按常理出牌,包括接受采访。  第一次通话,她丢给记者3个问题:“你会唱《辣妹子》吗,你能三个月不说话吗,你会蹲着身子观察世界吗?”  说完,她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第二次通话,她告诉记者这3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辣妹子》是我女儿囡囡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第二个问题。一个13岁的女孩到城里打工不久,被雇主强奸了,在其后的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询问,一次又
期刊
入秋后,天气渐凉,正是冬瓜生长的旺季,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季节,冬瓜亦称东瓜、白瓜、枕瓜。  冬瓜个体硕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淡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冬瓜肉内含蛋白质0.4克,钙19毫克,磷12毫克,铁0.3毫克,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百克含16毫克,为西红柿的1.2倍。说它能减肥,主要是含有丙醇二酸,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增进体形健美具有重要意义。《食疗本草》中说:“欲得体瘦轻健者,
期刊
视车如命的司机忍痛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卡车,五十岁的男人丢掉了一辈子坚守的事业,难道他的晚年就在这种无所寄托的生活中度过吗?  一大早,冯姚急急忙忙搭上从临潼开往西安的班车,一出站,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自己曾经在广播中听到的那个地方,他抱着一丝希望,一个可以让他重新握上驾驶盘的希望。  在车上,冯姚想起了自己这几十年的辛酸历程,想起了卖车的无奈选择。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来的人,冯姚不但勤奋,而且很
期刊
郑全铎,陕西澄城人,著名军旅画家,1954年生。1972年入伍,现文职军人。长期的军旅生涯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探索,从而形成了“自然、浑厚、恣意、张扬”的独特风格。2003年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出版个人画集《绘报》,几年来,有多篇文章和绘画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引起艺术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价其画:“有别样激情,大气张扬,绝不平庸”。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邢庆仁先生称其画:“
期刊
90%时间先想失败    李嘉诚在1950年开始创业,57年来,他从未遇过一年亏损;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文化大革命、亚洲金融风暴,他的企业却能横跨55个国家,走向日不落。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诚走向“地产大王”李嘉诚,未来更可能变成“石油巨擎”李嘉诚,每跨入新产业,他虽不一定是产业的先行者,却总能先驰得点。  12月,台湾《商业周刊》邀请李嘉诚担任客座总编辑,谈成功四讲。  谈风险,他花了90%的时间
期刊
1949年10月,中共在大陆建政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再也没有见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而是以“特殊方式”进行“对话”——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曾秘密接触。美国中情局(CIA)不久前的解密文件也证实了这段史实。    新加坡记者担任国共“密使”    毛泽东与蒋介石虽然“隔海相望”,但两人都不希望出现“
期刊
中国的“嫦娥”不想与谁竞赛,她只想实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奔月梦,她是提升全球华人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催化剂,是中华民族智力与实力的展现。  探访月球,已然成为当下人类最大的“时尚”:日本的“月亮女神”已经上路。印度人准备“靠近”月球,美国计划重塑“阿波罗”的辉煌,俄罗斯、欧盟也在行动……在“探月热”全球涌动之时,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就要出发了!中华文明中的“嫦娥奔月”传说,就要变为现实。13亿中
期刊
生我者,我生者,为了生存和繁衍,同类同种的一个临时聚合体,或可称之为家。在人,有固定居所,家之成员间有伦理和道德上的约束。旧时又有家法,对上必须养老送终,对下必须哺育和教养。劳动有分工,饮食有先后。又有亲情做粘合剂,团聚则欢乐,裂解则痛苦。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里温馨又安全,家庭成员间倘能和睦相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所谓家和万事兴嘛!家是一个完整的结核体,所以被称为人类社会的细胞。  而
期刊
说起状元,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八府巡按”、礼部尚书、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出京二天子”……其实,这不过是戏曲演义、民间传说的“假语村言”而已。就以清朝为例,中状元后所授的官职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比“芝麻官”略高一点。中了状元也不一定就能招驸马。状元也不一定就是“天下第一”有学问的人。因为古代(特别是明、清)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内容主要出自《四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