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共产党员的操守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ing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党守秘密
  
  1943年6月,山东省境内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日伪军加紧“扫荡”,汉奸、特务大肆搜捕我地下党员,大批中共党员被杀害,党组织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此时,无棣县的地下党组织也同样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致使全县的抗日斗争形势更加艰难。冀鲁边三地委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撤销无棣县委,并对各区隶属关系再次进行调整,命令二区区委书记刘振东及其妻子李树珍(共产党员)迅速秘密撤离无棣县。
  刘振东和李树珍接到撤离命令后心里很不平静,因为他们毕竟是从这里开始为党为群众工作的,而且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那么多年。然而,作为党员,就应做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于是,他们一方面积极做好善后工作,组织安排好党员及党的地下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将文件和党费重新整理了一遍。刘振东决定,将不便携带的重要文件和原二三区党员一年的党费共512枚铜元交给时年30岁的刘邢王村地下党员李淑贞保管。
  那天傍晚,天气十分炎热。刘振东和李树珍小心翼翼地揣着文件和一个旧得有些发白的蓝粗布口袋(内装512枚铜元),步行几十里路,以走亲戚为名来到李淑贞家。见面后,李淑贞很是激动;接着,刘振东将李淑贞叫到跟前说:“淑贞同志,我们来得这么急是有一件重要事情托付你。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要我和爱人马上撤离无棣。经组织决定,将部分重要文件和党费交由你保管。”说完,刘振东拿来放在炕上的蓝粗布口袋,再三叮嘱李淑贞:“这是原二三区全体党员一年来的党费,共512枚铜元。你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将它们保管好。”
  512枚铜元,在那个年代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李淑贞听了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她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然而此刻,她更加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和重要,她虽眉头微微一皱,但口气坚定地说:“请组织上放心,我一定保护好文件和党费,绝不让文件和党费受到半点损失,更不会让它落到敌人手里。”最后,刘振东又向李淑贞讲述了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现在党内出了叛徒,敌人变本加厉非常猖狂,你不但要保存好文件和党费,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关于文件和党费,待形势好转后,我们再与你联系来取。”
  就这样,李淑贞把党组织转来的文件和党费收了下来,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将党组织的文件和党费与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她手捧着文件和党费,对自己说:“李淑贞,你一定要记住,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要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好这些‘命根子’。因为,它比你的生命还重要!”当晚,她找来一块干净的红布,小心翼翼地把文件和装有铜元的袋子放在红布上,包好后放在了自己的衣箱底部。当她感觉到形势严峻时,又马上将红布包转移到炕洞或柴垛里,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精心保管着文件和党费。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拿出文件看看受潮了没有,铜元怎样了。她一边不停地转换着隐藏地点,一边绞尽脑汁地想着更为安全的存放方式和地点。最后她在自己住房的墙壁上挖了一个洞,将文件和铜元包好放到里面,再用土坯将墙按原样封闭好,做到万无一失。
  
  咬牙度难关
  
  李淑贞时常想起自己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革命到底……”正是由于对党的忠诚,使得她由一名农家妇女成长为党的一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经常受党组织委派,装扮成“走亲戚”的农妇,深入到日伪军据点和驻地搜集情报。虽然她那缠过的双脚走起路来十分不便,但无论阴雨天道路泥泞,还是寒冬季节大雪纷飞,她从没间断过做党的地下工作,一次又一次地为党的革命胜利赢得了战机。
  生活是残酷的,岁月是艰难的。1940年,李淑贞的丈夫因病去世,一个没有了男人的家庭,就像塌了天一样困难重重。她上有公婆,下有两岁的儿子,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她没有退缩。从此,她披星戴月耕种土地、担水拾柴,操持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她用自己那脆弱的身躯为家庭顶起了一个天。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李淑贞的独生儿子骨瘦如柴,弱不禁风。1945年的一天,7岁的儿子突然高烧不退,她没有钱给孩子治病,只能用些土方法给孩子降温。饥饿的孩子用小手抓着李淑贞的衣襟哭闹着说:“娘,我想吃窝窝头。”孩子一声声的呼唤让她撕心裂肺。李淑贞眼看着生病的儿子有气无力地哭着、闹着、喊着,却拿不出一点好吃的给孩子。最后她急了,推开孩子,一巴掌扇了过去,孩子不哭了,只是一声声地在抽泣。巴掌打在孩子的脸上,疼在李淑贞的心上,她心酸地落下了眼泪,又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心想,平时孩子跟着自己吃糠咽菜,现在病了想吃口窝窝头,自己却想不出一点法子满足他,反而还打他。她一边自责,一边对孩子说:“好孩子,娘给你蒸枣糠饼子吃,听话。”她把仅有的一点烂枣放在炕头上烘干,然后放在石磨上磨成面,拌上糠,蒸了一锅枣糠饼子。儿子吃着枣糠饼子高兴地拍着小手说:“娘,饼子好吃好吃!咱家过年了!”
  逢年过节,富人家都吃白面饺子,李淑贞家里却吃不起,有的只是地瓜面与少量玉米面和在一起包的干菜团子。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里,李淑贞既当爹又当娘,母子俩相依为命。那一袋子铜元就在身边,伸手可取,而她却没有动过一下;在孩子生重病时也没有起过这个念头。她想,如果从那袋子里拿出一个铜元给儿子买点东西吃,即便是以后条件好了再补上,也是对共产党不忠,是在犯罪,更是对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的亵渎。
  
  青丝变白发
  
  1945年5月,无棣县解放了。被解放了的人民群众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此刻李淑贞的党员身份得以公开,并被调到区和县里做妇运工作。她深入农村积极宣传党的革命政策,全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斗地主、分田地的工作中去,带领妇女群众支援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
  1952年冬,李淑贞打听到刘振东又回到县里工作,当李淑贞抱着文件和党费去交还时,得知刘振东夫妇又被组织派到上海工作。
  1958年,由于李淑贞多年积劳成疾,病魔缠身,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工作岗位,她申请退职并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无棣县刘邢王村。在以后的生活中,她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尽管自己生活上一直十分拮据,但她从未向党和政府伸过手。她所保存的文件由于时间长久,虽然一部分已受潮蚀毁,但那512枚铜元却完整无损地珍藏着,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
  1983年秋,李淑贞得知刘振东夫妇准备回家探亲,高兴得夜不能寐,她从墙壁内取出文件和铜元,用毛巾擦拭着一块块铜元上的污垢,最后将512枚铜元和文件裹到红布包内,又小心翼翼地转放到衣箱里,她时刻盼望着自己的老上级刘振东夫妇的归来。
  12月16日,退休后的刘振东夫妇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归心似箭,终于踏上了返乡的列车。在他们探亲的计划里就有李淑贞的名字。12月22日,刘振东夫妇专程来到偏僻的刘邢王村,看望阔别了几十年的老战友李淑贞。
  到了古稀之年的李淑贞,头上的青丝已变成白发,当她见到自己日思夜想的老上级刘振东夫妇时,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她想,自己终于能将珍藏了40年的文件和512枚铜元交给党费的原保管者刘振东夫妇了。当李淑贞用颤抖的双手把惟一保存下来的一张朱德总司令签署的文件和512枚铜元拿到刘振东夫妇面前时,刘振东夫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李淑贞终于完成了党组织交给她的这项光荣任务。刘振东夫妇对李淑贞这位曾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历尽千辛万苦收藏好党的文件和党费的革命精神敬佩不已。刘振东激动地握着这位当年英姿勃发的女交通员、而今已苍颜白发的老战友的手说:“你对党忠诚,为党工作默默无闻,是一名好党员,是我党的好战士!我们会将这些文件和党费交给组织部门。是党让我们走到一起,拥有这难忘的经历!”说到这里,三位老人激动地抱在一起。此时此刻,他们之间的那种幸福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和形容的。
  今年已66岁的李淑贞的儿子刘连德说:“这件事已过去很多年了,但每当想起母亲都令我感慨万千。这文件和党费虽已成为历史,在当今不算啥,但母亲却告诉我们后人,只要你一个心眼儿地有追求,有信念,有信心,就能做好一切。这也是俺娘多年来总对我说的。俺娘因身体不好,1996年去世了,活了86岁。”
  
  责 编 兴 柱
其他文献
在党和国家酝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及改革开放起步之初,山西是全国最早推行包产到户的省份,也是在全国较早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份。考察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历程    山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期刊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5次常会作出决议,规定以每年的“八一”——南昌暴动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并于当年“八一”举行授旗授奖庆典。从此,“八一”成了人民军队的建军节日。这一年的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工人师)在赤色首都瑞金正式成立,为红军主力增添了有生力量,向第一次纪念建军献上了一份厚礼。      一      中央警卫师在组建阶段叫做工人师。顾
期刊
看病看来的求爱信      1939年12月,延安的冬天分外寒冷。这天,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苏菲患了感冒病,浑身发烧。同窑洞的战友们劝她赶紧去找马博士。   她们说的马博士就是马海德。这个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医学高材生,在来中国之前就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33年,他不远万里来到上海从事医疗工作,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来到延安。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性格开朗,说话非常幽默,毛主席和老百姓都喜
期刊
当今做什么工作最容易呢?你看,当臭工人肯定不容易吧?连小孩子都知道。有时家长训孩子时就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工人去!就像拿妖魔鬼怪吓唬不停哭闹的婴孩一样。真当个一般的正常意义上的工人那还算是好的,要是当了黑砖窑的工人,那可就惨了!当农民肯定不容易吧?不用想也知道。那应该是比工人还差的了,要不为什么那么多农民非要进城挂个“工”字呢?农民要想吃上饭,先要揣摩别人的口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成为别人饭
期刊
有一种记忆总是让人刻骨铭心  有一种感激总是令人动情不已  虽然逝者如水已过去三十年时光  但是每一次凝望着鲜红的党旗  我们这一代人——1977年恢复高考  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总是激荡起幸福的记忆  总是涌动着由衷的感激    从1977到2007  三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  回想那宛如昨天的历历往事  焉能不顿生“弹指一挥间”的感喟  正是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  历史的风云际会  使我们有幸成
期刊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11岁时他回到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就学,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外交作为终身职业。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又自费到了中国并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美国国务院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任文化官员。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
期刊
我对薄一波同志仰慕已久,与许多同志一样习惯地尊称他为薄老。我第一次见到薄老是在1992年,那时中央刚刚决定把我从煤炭部调往山西工作。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我有幸多次见到薄老,亲耳聆听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亲身感受他对山西及我本人的热情关怀。薄老那深邃的思想观点、不懈的人生追求、科学的工作方法、深厚的家乡情怀、可亲可敬的长者风范,经常闪现在我的脑海。时值薄老百年诞辰之际,特撰此文,以兹怀念。    耳提面
期刊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    抗战时期是一段歌声嘹亮的时期,一曲《延安颂》曾抒发着人们心中抗日救亡的战斗豪情。可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延安颂》的曲作家郑
期刊
一    关于毛泽东于1966年8月至11月间八次检阅红卫兵的人数,现有的许多著作中有不同的说法。徐友渔所著《直面历史》中说:“毛泽东从1966年8月18日到11月26日,共八次检阅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多万红卫兵。”金春明编著的《“文化大革命”史稿》中的表述为:“到11月下旬为止,毛泽东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革命师生,总计达1100万人次之多。”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下
期刊
廖井丹同志于2006年11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3岁。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与他相交几十年的往事历历浮现在脑际。  我和井丹同志初识于太原。那是1937年初我到太原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受训的时候,他已先在这个连队任生活委员会委员长(相当于学生会主席)。他性格开朗,常对大家热情关照,我们都把他当老大哥看待。稍后又一起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总队(后称第四总队),他任第一大队政治主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