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住矛盾,引导探究,达成核心目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_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如何用好《灰椋鸟》这个例子为“阅读”和“表达”服务,从而达成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并期待方家指正。
  【片段一】
  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灰掠鸟的外形?
  生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生2: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这两句话有意思,一句话带“?”,一句话带“!”,你能将这两句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并说说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读)灰椋鸟尖尖的嘴,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小鸭,作者并不喜欢它。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生:没什么好看的,这是一个反问句,虽然用了问号,但表示肯定的意思。我来示范一下。(生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将这句话读一读。
  生:第二处外形描写是一个感叹句,又是一个比喻句,表现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叹。我来给大家示范读一下。(生读)
  师:太美了。大家学着他的语气齐读一遍。将这两句话一起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生1:(快速站起来)自相矛盾!
  生2:我同意。一会儿说它丑,一会儿又说它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前后矛盾。
  师:到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各组讨论一下。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它们的羽毛全都变成金红色,的了,这是作者亲眼所见。
  生2:作者原来不喜欢灰椋鸟,现在改变了看法,喜欢灰椋鸟了,所以说“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生3:作者这样写,前后对比,让我们更觉得灰椋鸟可爱了。
  师:你们真了不起,很快就发现这种写法的好处了。这种“欲扬先抑”的作文方法在你们读过的文章中见过吗?
  生:上次×××写《我的爸爸》,先写爸爸“冷漠”,“我”学自行车跌倒了,爸爸也不来扶,“我”有些恨他;后来再写“我”生病了,爸爸怎样关心,“我”一下子理解爸爸了,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的作文就是这种写法。
  师:哦,是吗?看来你已经很熟悉这种方法了。
  《灰椋鸟》的作者是一位爱鸟如痴的东北姑娘,为救鸟命丧江苏黄海滩涂。教学这篇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爱鸟的表达思维、表达技巧和表达智慧,从而形成表达能力,是教学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学中,“找-读-比-辩-悟-思-引”的方法,将阅读理解、表达训练融为一体,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探究水到渠成地发现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方法,学生还能联系自己的作文实践和课外阅读,理解作者的表达智慧。
  【片段二】
  师:课文的标题是《灰椋鸟》,可是只有这两处具体写了灰椋鸟的外形,其他部分写了什么呢?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1:课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的情况。第3自然段最后“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小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生2:我有补充,主要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课文最后一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师:你真善于读课文!能从课文的结尾找到答案。许多课文常在结尾处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今后在阅读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精读4、5两节,说说你的收获。
  生1:第4节灰椋鸟归林,作者的观察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老远一到头顶一最后飞入树林”。
  生2:第5节写林中喧闹热烈的场面,作者先写环境。交代时间(夕阳渐渐西沉)、地点(刺槐林和竹林);再写鸟儿不愿过早安眠,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那几只又扑棱棱飞起;接着重点写鸟的叫声;最后写了作者的猜测和感受。
  师: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太壮观了,仔细品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将这壮观的场面写出来的?
  生:作者观察细致,善于用词。“排空而至”“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写出了鸟儿多;“数百米长的长队”“椭圆形”很形象,我仿佛看到鸟儿在头顶上排成了一个巨大的数字“10”。
  师:你太有想象力了。长队像个“1”,椭圆形像个“0”,合起来就是无数个鸟儿排成的巨大的数字“10”。
  生:灰椋鸟铺天盖地而来,密密麻麻,许多人都无从下手,可作者很善于分类。第4节作者将鸟儿分成“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第5节作者将鸟儿分成“天上的鸟”和“林中的鸟”,这样一来,就容易下笔写了。
  师:太好了,你将数学上的“分类整理”迁移到语文学习中,老师向你致敬!
  生1:作者善于把灰椋鸟当成人来写,场面写得很生动。“先回来的乌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好像……;后到的鸟儿……”,这一句话中用了“倾诉”“呼唤”“应和”等词语,感觉作者好像懂鸟语。
  生2:作者还善于打比方,将场面写得生动形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俱乐部。”这句话中将群鸟鸣叫比成“飞瀑落入深涧”和“惊涛拍打岸滩”。又将“刺槐林和竹林”比成“天然俱乐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3:作者写场面时善于想象。“这上万只鸟儿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灰椋鸟》这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爱鸟主题、植树造林的意义以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并不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在面对像群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时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表达才是教学目标的核心所在。教学中,教者的3个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和“作者是怎样将壮观场面写出来的”,环环紧扣,始终指向“观察”与“表达”引导学生从篇章理解到句段欣赏再到表达方式的品悟,浑然一体,学生的探究与发现,显得轻松惬意。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从“学会”变成“会学”,这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更是融入社会的自立之本。我积极探索,通过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引领初一学生走上语文自主学习之路,品味语文之甘醴。初一是学生养成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引领得当,事半功倍!  一、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初中第一堂语文课至关重要。我精心设计了开学第一课,通过展示斑斓多姿的语文风采,让学生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似乎是“语文”最为通行和标准化的解释。将“语”解释为口头的语言或言语,这在理解上似无争议;但何谓“文”,则争议颇多,“文字”说、“文学”说、“文章”说、“文化”说,不一而足。“文学”边界的划定,实际是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话语在起主导作用。  在古典文论的语境中,“文”“文学”“文章”的含义并无清晰的界限。清桐城派文人认为“六经”为圣人之“文”,也是后
期刊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一般从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无论哪一层次,都要做到这“三要素”,即顺序、具体、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经常开展复述作品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
期刊
当前阅读课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困惑,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阅读课上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首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合,而适合的教学内容更应该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接下来我就以自己执教的《变色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为例,谈一谈阅读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期刊
第一板块: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板书)  生:(齐读)窗前的气球。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吧?窗前的气球主要写谁?他怎么了?最后怎么样了?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式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科利亚得了__,同学们不能__,用__问候他。)  第二板块:互助合作,品悟“高兴”  师:是呀,就是因为有了同学这种特殊的问候,科利亚最后高兴地笑了。
期刊
语文教学有两个观点是不可缺失的:一是课程目标的表述和达成要有整体性;二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教师课程意识的薄弱,课程整合能力的低下已成为课程改革前进途中的瓶颈。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其区别于教学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程意识更加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意识关注的
期刊
五年级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经典之作《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与魏星都曾执教过这篇课文。对描写“祖父的园子”的段落,薛法根老师是这么教的。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
期刊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鹬蚌形象的语言,走进鹬蚌内心世界,领悟寓意,初步培养学生寓言文体感悟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对象:六(下)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苏教版12册教材,编者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寓言故事教学。它短小精悍,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些常态的寓言教学,教师往往只抓住寓意来教学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 课前预习需自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
期刊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修改,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笔者在听课中有几点随想。  一、 及时更正,规范语言表达  【案例再现】《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  师:学完第一节课,你知道珍珠鸟是什么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