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语文的“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似乎是“语文”最为通行和标准化的解释。将“语”解释为口头的语言或言语,这在理解上似无争议;但何谓“文”,则争议颇多,“文字”说、“文学”说、“文章”说、“文化”说,不一而足。“文学”边界的划定,实际是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话语在起主导作用。
  在古典文论的语境中,“文”“文学”“文章”的含义并无清晰的界限。清桐城派文人认为“六经”为圣人之“文”,也是后世一切“文”的典范和楷模;又认为唐宋之“古文”为文之正宗,即为“文统”。方宗城在《(古文简要)序》中说:“文之事本一,而其用三:曰晰理,曰纪事,曰抒情。”这里“文”“文章”是指称文字文本。“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文章者,礼乐之殊称矣。”(章太炎《文学总略》)这里的“文章”显然指称文化、学术、礼乐、制度等。
  近代朴学家,大多以考据为“文”,以学术为“文”,力主保持“文”“文章”的广义内容。陈澧说:“夫人必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书之于纸上,则为文。”(《复黄芑香书》)陈澧的论述与叶圣陶对语文的定义非常接近。20世纪初,梁启超、金松岑等人倡导以小说启迪民智,改良风气。金松岑的《文学观》,开篇即说“吾读祖国五千年文学史”,所指便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泛指一切文字文本。“爰举其说,盖有六焉,作者之林,视此可矣。一曰传注,经说是也。……一曰典志,掌故是也。……一曰学说,诸事是也。……一曰文艺,辞章是也。……一曰博辩,论断是也。”实际囊括了五千年来的各类文本。
  “文”的作用是什么?“文以载道为主,敷政次之,纪事者又次之,其余浮辞闲文,无关事理,徒借文人赏玩者为下。”(方玉润《星烈日记杂要》)“文也者,本乎道,蕴乎德,法乎古,根乎经义,周乎史事,明乎掌故,体乎人情物理,积之有年,出之有章,行之有气,按之有物,如是庶几可以言文矣乎。”(张维屏《(松心文钞)自序》)对“文”的理解和应用中,政教功利主义色彩最为鲜明。
  “夫事无大小,苟能明其始卒,究其义类,皆足以成至文,固不必悉本忠孝,攸关家国。”清包世臣的论述显然主张解除政教功利的束缚。他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文”的本质,“文”非专指现代的所谓“文学”,而是广义的文章。
  在经学话语的传统中,“六经”是最高典范,那些追求文辞之妙、性情摇荡之作并无令人尊崇的地位,香草美人均被比兴为忠君爱国,“美术之无独立之地位”。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政治教化、人文精神等,说法虽有差异,但都带有传统的政教功利主义的色彩。文章解析必有主题思想的揭示,人物形象必有精神境界的归纳,文章写作必有审题立意的确认,虽名曰人文精神或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然其实质还是工具性的语文。
  语文说到底是语言的应用,“文”是“语”的应用,而不是并列对峙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以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清楚,是“文”的要旨,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每种谩言文字都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都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词汇和句式的丰富性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丰富性,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汉语是富有高度乐感和诗意的语言,汉语的乐感通过文学作品充分体现出来。语文教育自然意味着培养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它还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语文之“文”正是以规范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呈现丰富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社会规则与主流价值,语文教育之“文”旨在使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培育和提高。
其他文献
课堂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生命激扬的地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进退;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生机;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活力。小学语文名师善于精心创设互动场,一虚一实、一入一出、一开一阖、一快一慢,达到空灵的境界,一痕山影淡若无,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品位随之提升。  一、一虚一实——互动场的精髓  虚实相生,非虚则无以成实,非实则无以
期刊
几十年的阅读教学我践行着少提问、精提问、巧提问,问在恰当处、问在关键处,以问促听,促说,促读,促思,促学生发展,粗语感提高的道路。  回顾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觉得阅读课堂教学的提问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提问的角度、程度、价值、技巧等都有研究的意义。从实践的结果看,有些做法对帮助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十分有效。  一、由浅入深提问。顺应学生认知规律  阅读者阅读初始通常习惯于感知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味。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藏在意象中的佳妙之处,这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出来的。朱光潜解释说,所谓趣味,是指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这个解释既指出了趣味存在于对象之中,又指出了趣味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佳妙”一词也揭示了艺术趣味在于引人入胜之处。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言的典范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
期刊
课改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一个个课改实验校、示范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实验教师和改革领导者,他们如弄潮儿般引领着课改前进的方向。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的全体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也不甘落后,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课改之路。当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时,机缘巧合,结识了李希贵老师新学校研究行动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
期刊
近年来,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每一轮的改革,老师们都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教材也在变化,但细细研究一下,教材的变化好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正因为如此,好多有识之士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如好多课文没有标注作者,被指为诚信缺失;更有部分课文用“谎言”来教育孩子要“诚实”;即使有些课文标注了作者
期刊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助词和叹词的教学很少有人涉及,它们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茫茫的汉字国度,助词与叹词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或附着于词组之中,或独立于句子之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它们大部分没有实意,但是句子中一旦有了它们,不仅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强了感情色彩。它们是语言中的漫画,简单、形象、夸张、微妙,甚至只可以心领神会。  一、读好句中结构助
期刊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是一首灵动本真的小诗,刘昕校长用她激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打开了一颗颗童心。孩子们在品悟文字的同时感受到时光的流淌、生命的律动,甚至听到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诸多思考和启迪。  一、读对书,写好字,习惯培养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
期刊
2009年,乘着“语文主题学习”的改革之风,吉林省抚松县仙人桥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做了大胆尝试,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终于明白了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能吸引学生,什么样的阅读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让学生自由呼吸  第一次拿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时候,仙人桥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既兴奋又不知所措。兴奋的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课外书籍太珍贵了,有些家庭根本没有余钱为孩子买课外书,甚至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根本
期刊
【案例】苏教版一(下)《识字3》教学片段  教者出示儿歌: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要问我们画什么?画我祖国好河山。  在教学生字以后,教者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真彩”油画棒,找出“绿”“蓝”“青”“黑”四种颜色。谁知油画棒中没有青色的,短暂调整后教者演示色彩众多的课件,然后进入说话练习。  青蜡笔,画____。____蜡笔,画____。  生1:青蜡笔,画
期刊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从“学会”变成“会学”,这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更是融入社会的自立之本。我积极探索,通过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引领初一学生走上语文自主学习之路,品味语文之甘醴。初一是学生养成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黄金阶段,引领得当,事半功倍!  一、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初中第一堂语文课至关重要。我精心设计了开学第一课,通过展示斑斓多姿的语文风采,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