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执行行为和方式。过去对课程的理解仅仅偏重知识方面。现在必须从片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观。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这一课程性质更加明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 新课程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湖南师大版的《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情感为突破点,讲究育情策略,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摒弃了以往只对学生进行“圣贤教育”,而不是注重“公民教育”。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思想品德课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概念的诠释,政治观点的说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鲜活的事例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一个最新研究再一次证实,情商高的孩子学习更有优势。主要具有以下能力:感知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平衡情绪,管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确实,人的高贵就在于有思想有理性。这些都证明了卡耐基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因此,学校除了负责有教人传承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的责任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对自己思想和心理的自我控制,善于调节自己,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成为思想政治课的终级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德育课。从课程性质看,它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不难看出,思想品德课考虑的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灵魂。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把新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定位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然而,思想品德课的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的学科价值并没有在现实中得以确认。在现实的教学中,在中考、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尤其是中考取消社会思想政治课的分数制后,“社会政治课无用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种思想严重冲击了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不用教学生都会”的观念在一些学校领导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致使思想政治学科被忽视,教学被弱化,教师被冷落,遭遇学生冷待。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增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人生规划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与人为善的个性心理,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社会性偏差。所以,在这种错误思潮影响下,造成学生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的。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课堂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生认识中存在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例如,在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一课中,为引导学生在新时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正确认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师:我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志,报国为任。他们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五六十年前的那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把他的儿子送上抗美援朝战场,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贵,勇气可嘉。那么,同学们,假如你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们愿意像志愿军战士那样捍卫领土,保家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吗?
生:(齐答)不,我不愿意白白牺牲。
生:(个答)我没那么勇敢。
生:(个答)我不会那么傻……
2.在学生认识中存在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例如在《校正生活的航标》这一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变化,面对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价值冲突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一课对学生很有现实性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金钱?是不是钱越多就是越好,最好?
是不是会赚钱的人就是很成功的人?谁的财富越多谁就是成功者?
生:(点头)是的,是的。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没有。
师: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越好越强。健康、感情和幸福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反问)老师,可是如果只给你一角钱,拥有一角钱,你是很健康的人,你就能过得很好吗?
师:……
我被学生问住了,这也是我预案中所没有料及的,这是学生中,也是现实社会中典型的“拜金主义”思想,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这显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很可能陷入道德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某些高官的贪污腐败,为金钱美色所利诱,最终沦为“阶下之囚”,也正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导致道德的沉沦。所以,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抓住思想政治课的本质——道德教育,升华德育目标,提升道德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应该是思想政治课的追求,也可以说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一切都要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做起。如果离开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关注,离开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离开了学生心灵的自我对话,那么“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形同虚设,德育就是一纸空话,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改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我后来在对这一课例的教学反思中领悟到了:必须对学生切实加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让生知荣辱,真感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信仰的高度审视生命,超越自我,实现知行统一。
3.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取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的就是失之偏颇。在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课中,教材中有这么一段情景材料:我们家开饭店,一年收入有几十万,衣食不愁,但我妈无所事事,常夜赌不归,有时一赌就输几万。我觉得有钱并不代表小康。我引导学生讨论对“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解。一位学生对文中的观点持反对态度。问题交流与探讨如下:
师:全面的小康社会倡导的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自觉抵制赌博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你是怎么看待妈妈的这种业余生活呢?
生:(反驳)老师,我认为赌博打麻将不是坏事,它能给我们家庭增加收入。我妈妈就经常打麻将,她也常常把打麻将赢过来的钱分给我用,妈妈又不会对我的学习管得太严,所以赌博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自由,我常常和妈妈一起来分享赌博的快乐……
我惊异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然,这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认识性的偏差。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如果这种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将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所以,“教学生一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更加凸显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效。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思想政治课就一定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着爱心与真情。学生知识的增长不能以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不能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苍白,主体行为方式失范,不能使学生知行不一地畸形发展。
二、从社会现实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大学生马加爵杀人的案件令人心痛的感觉还未消去时,近来报纸媒体又传来一位高中女教师与两位男学生乱伦的案件。此外,暴力、凶杀、自杀、吸毒、抢劫等社会不和谐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不得不令我反思: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有没有彰显德育的功能?他们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以什么尺度来衡量道德教育的成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以什么途径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到底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有没有竭力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实施?教师有没有以人文的情怀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思想战线绝不能搞精神污染。
我真心希望: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能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等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通过明理、导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我想教育是千教万教地教人,应该让教育流淌一种思想: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促成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性的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缺乏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枯燥无用的,注入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必须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让思想品德课的增强实效性,真正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湖南师大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吕佳.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旧课标的比对与应对,2007,6.
[3]于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新视.凸显人文关怀,构建生命课堂,2007,7.
[4]吕旭青.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新视.内隐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新”视点,2007,7.
关键词: 新课程的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湖南师大版的《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情感为突破点,讲究育情策略,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摒弃了以往只对学生进行“圣贤教育”,而不是注重“公民教育”。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思想品德课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概念的诠释,政治观点的说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鲜活的事例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一个最新研究再一次证实,情商高的孩子学习更有优势。主要具有以下能力:感知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用理智平衡情绪,管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确实,人的高贵就在于有思想有理性。这些都证明了卡耐基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靠专业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靠人际关系。因此,学校除了负责有教人传承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的责任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对自己思想和心理的自我控制,善于调节自己,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成为思想政治课的终级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德育课。从课程性质看,它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所以,思想品德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不难看出,思想品德课考虑的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关注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灵魂。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把新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定位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然而,思想品德课的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的学科价值并没有在现实中得以确认。在现实的教学中,在中考、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尤其是中考取消社会思想政治课的分数制后,“社会政治课无用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种思想严重冲击了社会思想政治课教学,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对学生进行说教、灌输,不用教学生都会”的观念在一些学校领导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致使思想政治学科被忽视,教学被弱化,教师被冷落,遭遇学生冷待。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增长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人生规划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与人为善的个性心理,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甚至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社会性偏差。所以,在这种错误思潮影响下,造成学生知识的增长以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的。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课堂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生认识中存在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例如,在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一课中,为引导学生在新时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正确认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师:我国历代的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志,报国为任。他们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五六十年前的那场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把他的儿子送上抗美援朝战场,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贵,勇气可嘉。那么,同学们,假如你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们愿意像志愿军战士那样捍卫领土,保家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吗?
生:(齐答)不,我不愿意白白牺牲。
生:(个答)我没那么勇敢。
生:(个答)我不会那么傻……
2.在学生认识中存在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例如在《校正生活的航标》这一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变化,面对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价值冲突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一课对学生很有现实性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金钱?是不是钱越多就是越好,最好?
是不是会赚钱的人就是很成功的人?谁的财富越多谁就是成功者?
生:(点头)是的,是的。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生:没有。
师:金钱不是万能的,并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越好越强。健康、感情和幸福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反问)老师,可是如果只给你一角钱,拥有一角钱,你是很健康的人,你就能过得很好吗?
师:……
我被学生问住了,这也是我预案中所没有料及的,这是学生中,也是现实社会中典型的“拜金主义”思想,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这显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如果教师没有加以及时、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很可能陷入道德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现实生活中,某些高官的贪污腐败,为金钱美色所利诱,最终沦为“阶下之囚”,也正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导致道德的沉沦。所以,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抓住思想政治课的本质——道德教育,升华德育目标,提升道德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应该是思想政治课的追求,也可以说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而这一切都要从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做起。如果离开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关注,离开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自我觉悟,离开了学生心灵的自我对话,那么“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形同虚设,德育就是一纸空话,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改将失去应有的意义。我后来在对这一课例的教学反思中领悟到了:必须对学生切实加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让生知荣辱,真感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信仰的高度审视生命,超越自我,实现知行统一。
3.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取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的就是失之偏颇。在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课中,教材中有这么一段情景材料:我们家开饭店,一年收入有几十万,衣食不愁,但我妈无所事事,常夜赌不归,有时一赌就输几万。我觉得有钱并不代表小康。我引导学生讨论对“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理解。一位学生对文中的观点持反对态度。问题交流与探讨如下:
师:全面的小康社会倡导的是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我们要自觉抵制赌博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你是怎么看待妈妈的这种业余生活呢?
生:(反驳)老师,我认为赌博打麻将不是坏事,它能给我们家庭增加收入。我妈妈就经常打麻将,她也常常把打麻将赢过来的钱分给我用,妈妈又不会对我的学习管得太严,所以赌博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自由,我常常和妈妈一起来分享赌博的快乐……
我惊异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显然,这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带来的认识性的偏差。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如果这种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将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所以,“教学生一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更加凸显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效。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思想政治课就一定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着爱心与真情。学生知识的增长不能以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空虚为代价,不能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苍白,主体行为方式失范,不能使学生知行不一地畸形发展。
二、从社会现实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当大学生马加爵杀人的案件令人心痛的感觉还未消去时,近来报纸媒体又传来一位高中女教师与两位男学生乱伦的案件。此外,暴力、凶杀、自杀、吸毒、抢劫等社会不和谐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不得不令我反思: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有没有彰显德育的功能?他们形成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追求?以什么尺度来衡量道德教育的成败?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以什么途径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新课程到底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有没有竭力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标实施?教师有没有以人文的情怀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思想战线绝不能搞精神污染。
我真心希望: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能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等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通过明理、导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我想教育是千教万教地教人,应该让教育流淌一种思想: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促成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性的思想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缺乏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枯燥无用的,注入情感的道德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情感人,以情促人,必须关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运用情感教学方法,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元素,抓住情感的缰绳,让学生真情流露,让课堂真情涌动,让思想品德课的增强实效性,真正彰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湖南师大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吕佳.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旧课标的比对与应对,2007,6.
[3]于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新视.凸显人文关怀,构建生命课堂,2007,7.
[4]吕旭青.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新视.内隐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新”视点,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