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泥炭藓,气候助推器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98655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近两年来证据的不断积累,怀疑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骗局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人现在关心的是,“变暖的速度有多快?变化会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目前的气候变化有没有接近转折点。因为一过了转折点,就走向一条不可逆转的道路,到时候再去阻止,就事倍功半。而要搞清楚这一点,则需要科学家充分估计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因素。这样,一种我们过去很少注意的生态系统——泥炭藓湿地,就进入了科学家的视野。
  顾名思义,这种湿地上长着一种叫“泥炭藓”的植物。这种植物几乎遍布北半球的所有沼泽和湿地。泥炭藓是一种苔藓类植物,叶子细小,永远长不高,总是紧贴着地面生长,像绿毯一样覆盖在沼泽和湿地上。
  这些湿地形成于1.2万年前的最后一个冰期。几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湿地里积聚了大量的生物质碳。要是没有这些湿地,它们就会跑到大气中去。
  吸聚碳的巨大“海绵”
  这些生物质碳是怎么积聚起来的呢?
  我们知道,对于一般的植物,死后暴露在空气中,不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就会滋生繁殖起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烂了”或“霉了”。这些微生物以分解死去的植物为食,分解产物一般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而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温室气体,甲烷甚至还是一种比二氧化碳还厉害20多倍的温室气体。
  但是在泥炭藓湿地上,活着的泥炭藓会不停向它们所生长的环境释放酸性物质,使得环境的PH值保持在3.5左右,——这个酸性够用来腌制蔬菜了。再加上湿地的气温常年在4℃左右,酸性和寒冷的双重作用,让大多数微生物难以立足。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就缺失了“分解者”这一环节。于是,死去的泥炭藓不断积累,使得湿地成了吸聚碳的巨大“海绵”。
  泥炭藓这一物种可能比地球上任何植物都储存了更多的生物质碳。尽管泥炭藓湿地只占陆地面积的3%,但它积聚的碳占整个陆地碳总量(包括所有被森林、草原、湿地以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所固定的碳)的1/3。同样一块面积,泥炭藓湿地所固定的碳是热带雨林的5倍。1公顷泥炭藓湿地所储存的碳,相当于325辆宝马车一年的碳排放。所以,泥炭藓湿地是我们对抗全球气候变暖的秘密同盟军,而别忘了,经营和维持这类特殊生态系统的是泥炭藓。
  但是随着气温升高,泥炭藓湿地可能会“变节”成我们的敌人,固定在这里的碳可能会被释放出来,从而加快气温升高的步伐。这正是我们目前所担忧、并希望搞清楚的:它们会“变节”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如何阻止它们“变节”?
  “固碳”和“排碳”作用
  让我们先来看看,泥炭藓湿地为何可能“变节”成我们的敌人。
  泥炭藓是一类非常原始的植物,生命力非常脆弱。在它们的身体里,没有一般植物用来运输水和养分的脉管;因而它们的根不能从泥地中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只能起到固定作用,说句不好听的话,所起的作用跟塑料绳子差不多;水和养分全靠叶片从雨水或潮湿的空气中直接吸收,所以,这种植物总是非常矮小。当气温上升时,这就成了它们的致命弱点。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湿地里其他植物,像莎草之类,将生长得更加茂盛,势必将挡住它们的阳光,切断它们的能量来源,使得它们很容易死亡。
  事情似乎还不止于此。泥炭藓所营造的这个生态系统可延伸至地下几米深处。在湿地地底下,平均来说,每1平方米所含的植物的根,总长可达30千米,——当然,这些根像你的肠子一样,是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的。而当气温升高时,在湿地上,植物的根所扮演的角色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众所周知,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树木会利用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长势会更好。但科学家还发现,几乎所有多余的碳,不是被植物用于制造更多的叶子,而是长出更多的根。这些细根密密麻麻,绝大多数不超过头发丝的粗细,在土中扎得很深,从而加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若单考虑这一点,听起来似乎还是个好消息。
  但在湿地,事情变得有点复杂。一方面,当气温升高之后,湿地里除泥炭藓以外的植物,固然会长出更多的根,增强了湿地的固碳能力;但另一方面呢,这些细根会分泌一些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糖分,从而养活更多的微生物。而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泥炭藓湿地上滋生更多的微生物绝不是一件好事。这些微生物将分解湿地上死了数千年没有烂掉的泥炭藓,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给全球气候变暖再添一把火。
  “朋友”还是“变节者”?
  目前,科学家急于想知道,在气温升高之后,泥炭藓湿地在“固碳”和“排碳”两方面,哪个更占优势,以及优势有多大。
  2013年,美国在其位于明尼苏达州北部的密西西比河湾附近,划出一块泥炭藓湿地,用于科学研究。工人们在湿地上搭建了密封的玻璃棚。2014年春,科学家把玻璃棚内泥炭藓湿地的气温升至9℃,——这一气温正是科学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在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条件下,这里可能会达到的。他们将在这块密封的地皮上,研究空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以及调查湿地上微生物和植物细根生长的情况。
  现在,细致的实验和研究还正在进行。在对抗全球气候变暖的战争中,泥炭藓湿地究竟依然是我们的同盟军还是会变节成为我们的敌人,要等到这一研究的结果出来之后才能知道。
  【超级链接】 让根长得更旺
  2007年,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农业专家在德里参加了一个有关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萌生了一个念头,即希望培育出一种能把根扎得更深的小麦,此后两国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期4年的合作。
  合作中他们发现,即使在西非最干旱地带,只要那里小麦的根能在含水层多往下扎1厘米,每公顷就能增产半吨。
  如今,世界各国的农业专家正在积极寻找拥有更发达根系的“超级”小麦。他们的目标是,找出能帮助植物长出发达根系的基因,以便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里,无论青蛙的体型是大还是小,大多数都始终处于弱者的地位,那么,它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原来,青蛙生存的法宝就是对自身的伪装。最常见的伪装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护色——让自己外表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相仿而不易被发现。例如,在水草丛中生活的青蛙基本上就是绿色的,而在无绿草的水沟里的青蛙则多是灰棕色的。  其次是警戒色,正好与保护色的隐蔽性相反,旨在表现突出、警示的作用。譬如,许多箭毒蛙的外表颜色鲜亮
期刊
每年,生物学家几乎都会发现新的物种。他们除了要对这些动植物仔细鉴别,进行分类之外,他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新物种命名,就像刚刚诞生的人类宝宝需要家长要为他们取名一样,新物种也需要自己的名字。而生物学家有时竟然用很多现代名人的名字为它们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几种和名人同名的有趣生物吧。  能让毛毛虫跳死亡之舞的黄蜂  2014年巴西世界杯闭幕曲的演唱者、哥伦比亚女歌手夏奇拉
期刊
珍珠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装饰品之一,不可抵挡的魅力使得珍珠采集业蓬勃发展,这项产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珍珠是怎么形成的呢?当外界的物质——沙粒或寄生虫进入牡蛎等贝类柔软的躯体,它们便分泌碳酸钙与珍珠母将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包裹起来,这种包裹不是一次完成的,贝类每天分泌约3-4次,每次覆盖涂满的厚度仅0.5微米,就这样日复一日层层包裹,至少两年以后才会最后形成各种颜色的珍珠。这其实是贝类对入侵者的一种
期刊
暗物质据称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84%以上,但我们迄今对它了解得非常有限,比如不知道它在太阳系中的分布等等。暗物质可能环绕地球的首个证据来自对太空飞行器的观察。过去几年,有几个飞行器在飞越地球时,出人意料地改变了速度。2009年,一位科学家提出,如果假设地球周围分布有一些暗物质,就能够解释这些异常。最近,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又怀疑暗物质是否也影响到了人造卫星(比如GPS卫星)的运动。他利用三组GPS卫星9
期刊
从2015年起,我国将斥资1.7万亿元治理包括雾霾在内的空气污染。据称,将更多地采用人工降雨的办法来消除雾霾。  我们对人工降雨已非常熟悉。这项技术的原理是:用炮弹或导弹把碘化银粉末撒播到云中,碘化银粉末为云中的水汽或小冰晶提供一个个凝结核,水汽或小冰晶围绕凝结核凝聚,形成较大的水滴或冰晶,然后以雨雪的形式降到地面。不过,实施人工降雨有个条件:大气中水汽的湿度足够高,而又缺少必要的凝结核。  但是
期刊
我刊2011年05期曾介绍过《令人惊惧的步行鱼》,一条鱼(步行鲶)大摇大摆地走,简直能把人吓晕。然而大多数人有所不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热带海域,尤其在印尼附近海域,海底步行的鱼竟然很普遍!如果潜水去观察一下,人会觉得那儿的鱼都成精了。  这些鱼多数会模仿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和外表,与环境融合在一起,有时像海底的石头,有时像珊瑚礁,有时像一堆海绵……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出来,海底的其他动物更难
期刊
这些由炙热恒星创造出来的“云朵”,它们可不只是一团模糊的气体云,而是有特别形状的。  1758年,一位法国天文爱好者发现金牛座的恒星之间,有一个云雾状斑块,形状很像彗星,但是它的位置似乎不会变化,这说明它不是彗星,那么它是什么呢?天文学家经过仔细辨认之后,将这个云雾状天体命名为星云。这是人们第一次正式发现星云。  星云其实是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分子云。它们跟地球天空上的云朵一样,经常会呈现各种各样的
期刊
我认为世界是虚幻的,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来证明:众所周知,人的思想会由于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我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注意:是理想实验):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从一出生(当然不是同一个时间)就放进完全相同环境中,控制每日的固定外来干扰也相同。(现在换成实际的实验:把两个除人之外其他合法的克隆的生物放入近乎完全相同的环境中,同样控制固定外来干扰相同)如果他们的生命轨迹完全或很相近,那么就表明了如果组成人(
期刊
假设不久的将来,科学家用先进的望远镜发现了地球最近的邻居——4.3光年之外的半人马座α星附近有另一个地球,暂且被人类命名为地球2,甚至还发现了地球2上还有生命的迹象!这一发现令人类激动万分,马上就想去探测地球2上究竟都有些什么。但是想是很容易的,做是很难的,虽然地球2是我们的近邻,但那也是光需要4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的地方。怎么办?  这不像太阳系内的行星,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去探测,探测的结果也
期刊
在我国北方,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土地沙漠化。由于过度放牧,地表脆弱的植被被破坏之后,导致固沙能力下降。  在抗沙漠化的斗争中,我国科学家最近找到一位新的盟友——细菌。如果在沙漠边缘的半干旱地表,撒上一种叫“藻青菌”的光合作用细菌,它们就能起到固沙的作用。  科学家从附近的池塘中用卡车运来富含藻青菌的淤泥,喷洒到长有稀疏植被的沙地上。藻青菌形成的粘性丝状物把沙粒“网”在一个地方,不让大风吹走。它们自身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