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教育行业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我国教育界开始大力研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式策略,一方面是受现阶段我国国内教育形势转变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以往的语文学科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一定要学会革故鼎新,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和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最为重要的是要始终把握形势及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潮流,紧紧围绕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思想内涵,不断总结自身在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减少对学生的强制灌输,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创新,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一、 引言
要想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教师这一主体的转变。关于教师这一主体的转变主要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其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开放、自由,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然后要完成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要让学生从以往的学习被动者转变为现在的学习主动者。
二、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需要进行的转变
(一)更新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所有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让学生在学科测试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样的心态,主要是在教育竞争的强大压力之下形成的。一方面,这样的教育心态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充足的动力,让教师能够本着更加严谨细致的态度来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这种太过功利化的思想观点,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论教师采取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首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这一目的的驱动之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就会变得非常严肃古板,大多数时候还要依靠教师的强制力来推进课程教学进度。另外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和考量常常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有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语文教师自然会对这些学生倍加青睐。相反,有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长期呈现掉队状态,语文成绩也长期落后,针对这种学生,语文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形成偏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忽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帮助与扶持。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同,但是,他们身上一定具备独特的闪光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放大自己的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纠正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是在新时代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往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總是被当作学习的客体,一切学习行为都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并且受到教师的强制管束。在这样的高压式教学模式之下,虽然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压迫,能够在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然而这些学生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强制灌输,成绩很快就会下滑。笔者认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之所以低,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授课模式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尝试弱化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的权威性地位,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会由于个人语文成绩较差,或者是性格比较内向等原因,而较少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的时候,就一定要对这一群体的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如尝试将这一部分学生单独成组,每次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的时候,都亲自参与,和这些小组内部的成员共同进行讨论。此外,小组讨论环节结束以后,教师通常会设置班级展示的环节,也就是让同学们派出代表,在班级内部展示小组内的最终讨论结果。在这一个环节,往往是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长期占据主要地位,这样的现象是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因此教师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全班同学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那么就要把这种班级展示的机会,公平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手中。除此之外,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时时观察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尝试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学生加以纠正,以此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师所采取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决定着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行为能否长期持续,在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具备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说,语文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也要注重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让学生从信念上形成对语文学习的使命感,养成对语文学科的浓烈学习兴趣,这才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走得更远的良策。例如,各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班为单位,定期联合举办听写大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词汇储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另外,这种以班级为单位,联合竞争的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极少遇到的方法,每一个班级成员,都需要为自身的班级荣誉做出积极贡献。在这种集体意识的驱动之下,每个学生都会自发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此外,这样的竞争方式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获得感,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争活动,那么势必也能够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竞争活动。例如,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联合举办作文竞赛活动,首先经过每个学校内部的层层筛选,选出最终进入决赛的选手,然后由这些进入决赛的选手,通过层层竞争选拔,为自身所在的学校赢得荣誉。总之,我们开展各类语文竞争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活动当中获得更多的荣誉感以及完善自我,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培养更强的合作意识。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形成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正确积极的心理引导,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成绩与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相挂钩。这样一来,在这种坚定的内在信念驱动之下,学生就会有投入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能够在语文学科学习当中,保持更加持久的耐力和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注重中华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放大语文教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元素,通过知识传递的方法,来达成文化传承的歷史使命。此处我们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说明。涉及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势必会将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文言文字词积累、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式拆解等方面。然而如果仅仅将教学目的放在单一的知识技能方面,是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唐雎不辱使命》当中的主人公,还具备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勇敢坚贞的精神品质。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体现。所以说,教师在针对这篇文言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注重挖掘这背后的人物精神,因为这背后的人物精神也就是我们当今一直强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魅力所在,还可以采取课外延伸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我国作家当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民族精神的强调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因此,完成了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后,也可以联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上。比如《狗猫鼠》《祝福》《伤逝》《药》《头发的故事》等,这些文学作品,一个个或残酷或荒诞的故事,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具有一致性的。总的来讲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围绕着批判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状况这一核心思想,主要是对中华爱国意识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正面歌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以往那种总是将教学目光聚焦在某一篇阅读文本上的局限性思维。只要教师在教育工作当中能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阅读文本都是具备一定同质性的。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学会进行这种同质阅读文本的课外延伸教学。通过这种类似文本的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这些文本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明确这些文本想要强调的优秀民族精神。只有像这样,进行丰富的同类文本拓展教学,才能丰富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各类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当代众多语文教师纷纷展开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探究,比起各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任务,从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从学生的个人心理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语文学习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同政.聚焦课堂实效,关注核心素养——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打造优质课堂[J].才智,2019(18):202.
[2]张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85 87.
[3]李艺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97.
作者简介:
郭振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一、 引言
要想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完成的是教师这一主体的转变。关于教师这一主体的转变主要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其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开放、自由,不断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然后要完成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要让学生从以往的学习被动者转变为现在的学习主动者。
二、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需要进行的转变
(一)更新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理念
所有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让学生在学科测试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样的心态,主要是在教育竞争的强大压力之下形成的。一方面,这样的教育心态能够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充足的动力,让教师能够本着更加严谨细致的态度来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这种太过功利化的思想观点,也会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不论教师采取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首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这一目的的驱动之下,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就会变得非常严肃古板,大多数时候还要依靠教师的强制力来推进课程教学进度。另外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和考量常常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有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语文教师自然会对这些学生倍加青睐。相反,有的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长期呈现掉队状态,语文成绩也长期落后,针对这种学生,语文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形成偏见,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忽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帮助与扶持。而事实上,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同,但是,他们身上一定具备独特的闪光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放大自己的优点,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纠正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是在新时代落实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中之重。
(二)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往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總是被当作学习的客体,一切学习行为都需要服从教师的安排,并且受到教师的强制管束。在这样的高压式教学模式之下,虽然很多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压迫,能够在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然而这些学生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强制灌输,成绩很快就会下滑。笔者认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之所以低,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授课模式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尝试弱化自身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的权威性地位,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会由于个人语文成绩较差,或者是性格比较内向等原因,而较少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环节的时候,就一定要对这一群体的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如尝试将这一部分学生单独成组,每次在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的时候,都亲自参与,和这些小组内部的成员共同进行讨论。此外,小组讨论环节结束以后,教师通常会设置班级展示的环节,也就是让同学们派出代表,在班级内部展示小组内的最终讨论结果。在这一个环节,往往是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长期占据主要地位,这样的现象是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因此教师如果真的想要提高全班同学的语文综合学习水平,那么就要把这种班级展示的机会,公平分配到每一个学生手中。除此之外,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会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时时观察学生的不良习惯,并尝试选择合适的办法,帮助学生加以纠正,以此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度,确保教师所采取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决定着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行为能否长期持续,在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具备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所以说,语文教师在尝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也要注重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让学生从信念上形成对语文学习的使命感,养成对语文学科的浓烈学习兴趣,这才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走得更远的良策。例如,各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以班为单位,定期联合举办听写大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词汇储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另外,这种以班级为单位,联合竞争的方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极少遇到的方法,每一个班级成员,都需要为自身的班级荣誉做出积极贡献。在这种集体意识的驱动之下,每个学生都会自发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此外,这样的竞争方式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获得感,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竞争活动,那么势必也能够以学校为单位来开展竞争活动。例如,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联合举办作文竞赛活动,首先经过每个学校内部的层层筛选,选出最终进入决赛的选手,然后由这些进入决赛的选手,通过层层竞争选拔,为自身所在的学校赢得荣誉。总之,我们开展各类语文竞争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竞争活动当中获得更多的荣誉感以及完善自我,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培养更强的合作意识。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形成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正确积极的心理引导,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成绩与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相挂钩。这样一来,在这种坚定的内在信念驱动之下,学生就会有投入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能够在语文学科学习当中,保持更加持久的耐力和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注重中华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也要注重放大语文教学内容当中的文化元素,通过知识传递的方法,来达成文化传承的歷史使命。此处我们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说明。涉及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势必会将教学的工作重点放在文言文字词积累、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式拆解等方面。然而如果仅仅将教学目的放在单一的知识技能方面,是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的。《唐雎不辱使命》当中的主人公,还具备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勇敢坚贞的精神品质。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体现。所以说,教师在针对这篇文言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要注重挖掘这背后的人物精神,因为这背后的人物精神也就是我们当今一直强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元素。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魅力所在,还可以采取课外延伸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我国作家当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民族精神的强调往往是非常鲜明的。因此,完成了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之后,也可以联系到鲁迅先生的作品上。比如《狗猫鼠》《祝福》《伤逝》《药》《头发的故事》等,这些文学作品,一个个或残酷或荒诞的故事,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具有一致性的。总的来讲鲁迅先生的文章,始终围绕着批判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状况这一核心思想,主要是对中华爱国意识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正面歌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以往那种总是将教学目光聚焦在某一篇阅读文本上的局限性思维。只要教师在教育工作当中能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阅读文本都是具备一定同质性的。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学会进行这种同质阅读文本的课外延伸教学。通过这种类似文本的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这些文本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明确这些文本想要强调的优秀民族精神。只有像这样,进行丰富的同类文本拓展教学,才能丰富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各类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当代众多语文教师纷纷展开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探究,比起各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更为重要的是要抓住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任务,从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从学生的个人心理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语文学习内在驱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同政.聚焦课堂实效,关注核心素养——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打造优质课堂[J].才智,2019(18):202.
[2]张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85 87.
[3]李艺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97.
作者简介:
郭振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