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流变

来源 :时代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着别人的衣裳生,换上自家的衣裳死,说起来是件尴尬之极的事。
  
  汉族,人口排名世界第一,却独独没有自己的服饰。每逢大典,我国56个民族中的55个皆盛装出场,惟独汉族不伦不类。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的票面上,汉族人穿了套中山装;第四套人民币的10元券和1角券上面,汉族人和满族人穿了同样的服装;而2004年的56个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55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时至今日, 许多汉族人,
  也许毕生都不知道自己也有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汉人衣冠三千年
  
  这个被称为华夏民族的古老民族,名字中的“华”字便是来自于它的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而“汉服”一词则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 曹植就在诗中写道:“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可见,汉族不仅有自己的服饰,而且还很华美。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所以我国例来就有“衣冠上国”之称。可见,“衣冠”早已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就称作“衣冠南渡”。而如今,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的民族服饰亦是经汉服流变而成。
  
  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1644年甲申之难间,三千年的时间,始终长裙摇曳、宽袖纷飞,“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即便是男子,写字前也一定先轻挽罗袖,款款题之,伴之佳人,红袖添香。
  那么,汉族那华美的服饰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汉服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而大多数的汉族人,也是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走的。只不过,它换了个名字,叫做“殓衣”。也就是说,汉服,在长达近四百年的时间里,是在棺材里辗转流变的。直至今日也还是能看到那些零星散落在小胡同里的订做“殓衣”的小铺子。
  穿着别人的衣裳生,换上自家的衣裳死。为什么?
  
  血泊之中衣冠改
  
  满清入关后,于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历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
  将延续了三千年的华美汉服送进了坟墓。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满洲统治者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后来又迫于汉族的极力抵制,清政府又提出了所谓的“十从十不从”。汉人从这“十不从”中的“生从死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中保留了一点自己的根脉,即“殓衣”和“戏装”。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满服的长袍、马褂、瓜皮帽就这么在血泊中套在了汉族人身上。
  37年间全国因服饰和发式而被杀的汉人无数。据张善余主编的《中国人口地理》记载:37年的野蛮屠杀,使全国总人口估计减少了近一半。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和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衣冠成了汉人心头的一点痛,不能不想,因为每天都要穿,又避免提及,尴尬两难。当他们看到昔日的东邻,旧日的东夷,竟然还可以穿着旧时衣冠堂皇过市的时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怜,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常常记载说,“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有一个姓李的朝鲜使者还说,“每与渠辈(指清国人)语,问其衣服之制,则汉人辄赧然有惭色”。因为朝鲜衣服倒真的是“中华之制”,而中华穿的倒已经是“蛮夷”服饰了。所以,汉人只好勉为其难地自圆其说,满清衣冠也有很多好处嘛,“头发尽剃,无梳栉之劳,上下均服,无名分之别,制度简易,执事服役无所相碍”,更有人拿了历史来说事儿,冠冕堂皇地解释,“一代有一代之衣冠”。
  
  万国衣冠身上穿
  
  时间总是会冲淡很多东西,汉人的汉服情结亦是如此。到雍正、乾隆年间,已经没有几个人提穿衣服的事儿了。毕竟这世间大多是普通人,吃得饱穿得暖还革什么命,有什么故国黍离之思。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一个叫姜铣的朝鲜使者写了两首诗,先是说“使者遥寻秦地界,夷人惊怪汉衣冠”,接着说“楚士几轻秦吏卒,蛮儿浑怪汉衣冠”。这很有趣,在汉人眼中本是东夷的朝鲜人到了中国,却奇怪这里找不到真正的中华,本来是中华的汉人,却在朝鲜人的眼中成了“夷人”、“蛮儿”,他们对原本祖先穿过的大明衣冠感到陌生和诧异。难怪乾隆年间的洪大荣要嘲笑说:“中国衣冠之变,已百余年矣。今天下唯吾东方略存旧制,而其入中国也,无识之辈莫不笑之。呜呼,其忘本也。见帽带则谓之类场戏,见头发则谓之类妇人,见大袖衣则谓之类和尚。”
  
  
  即使后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帝,中国人恢复了留发穿衣的自由,恢复汉服这一念想也还是被高高搁置。所以,头发虽然留起来了,衣服的样式也换来换去,这“大明衣冠”却始终都是那很远很远时候的故事。不但不恢复,一任它做了裹尸布到今天。若是那些为争穿衣留发之权利而死的同志们听了,不知道会做什么感想。
  所有的枷锁都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
其他文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火药诞生在中国,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而后,火药就走向娱乐,成了烟花。  据说烟花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说:“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就是说用火烧竹子,发出爆裂的响声,达到驱鬼避邪的目的,这就是“爆竹”的由来。那时驱除的鬼邪相传叫“山魈”,是深山里一种凶恶的独角鬼
期刊
徐渭死时睡在稻草上,盖着破棉絮。曾自修年谱,取名《畸谱》。    公元1566 年,45 岁的徐渭疯了, 他写就《自为墓志铭》,然后抄起一颗钉子,捅进了自己的耳朵,血流如注。    癫狂师爷    徐渭原本在胡宗宪的总督府当幕僚。幕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师爷。徐渭是浙江绍兴人,绍兴出师爷,徐渭就是众多绍兴师爷的前辈。徐渭在胡宗宪的手下干得顺风顺水,做为师爷,他给东家代写过《进白鹿表》,博得龙颜大悦,胡
期刊
邻家院子里萧咽的笛声、昏暗的烛光、火红的炭火、浓浓的醉意,把李清照带到了30 年前的新婚之夜和那个上元节的汴京街头……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传说,赵明诚21 岁那年,父亲开始给他物色妻室。一日,赵明诚午睡,梦中一直吟诵一首诗,醒来后却只记得其中的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
期刊
姜尚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姜尚无人不知,卢泰愚总统来临淄祭祖,自称是姜氏的后裔。姜尚曾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中山先生因之题有“天下为公”之匾。太公当年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率师灭商,一派仙风道骨,《诗经》中的《大明》篇描摹牧野决战中的姜子牙: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唯师尚父,时维鹰扬。  商朝以生意起家,最终却灭于生意人之手。太公先世本为贵族,舜时为官
期刊
花姑娘    日本兵真的如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四处找花姑娘。村里的所有年轻妇女全都用锅底灰擦得满脸都是,怎么难看就怎么打扮。通常,日本兵不敢单独进村子里找事,但也有例外。一个日本兵跑进了村子, 钻进了我姥姥家,我姥爷在山里,家里只有我姥姥和我妈。倒霉的是那天还有一个亲戚在屋里,这个亲戚论辈分我应该叫表姨。她正年轻,虽然抹一脸灰,但依然可以看出是个年轻人。日本兵扑上去,将她压倒在炕上,然后就一手脱了自己
期刊
宋江不过花了10两银子和饯行的一顿饭钱,就成了武松心中的大哥。    历史上的宋江应该是一个杀人如麻、刚强无比的大丈夫。《宋史 侯蒙传》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36 人的流寇,竟能威胁到京城汴梁,可见其能量。  梁山众好汉被他收得服服帖帖,李逵被他毒死前,还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这个又黑又矮的胖子是如何修炼的?  
期刊
苏涣科举做官改变了西蜀人学而不仕的风气,从那以后,眉山地区出了一千多个学者。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宋仁宗在主持完嘉祐五年的制科考试后,回到后宫,兴致勃勃地对曹皇后说道。皇帝口中的这两位未来宰相,一个叫苏轼,另一个叫苏辙,来自四川眉州的兄弟两个。三年前,在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试中,苏氏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他们的父亲——苏洵,这时已名震京师,老苏的文章正被士子们争相传诵。现在,大苏、小苏
期刊
到底是义做了利的“嫁衣裳”?还是利做了义的垫脚石?损伤了谁的利?    富翁落水,爬在溪涧的石头上,高喊救命。小伙子奋不顾身荡舟营救。富翁高喊:“你救了我,我给你1000块!”小伙子没放在心上,继续奋力前行。但因是逆流而上,水流又越来越急,舟行缓慢。富翁心急之下不停加码:“快啊!我给你2000块。”……“5000块。”筹码加到5000块,小伙子不由心中一动。这时,富翁却已将筹码加至10000块。功
期刊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潜伏在心底,如毒蛇潜伏在穴中。”    钓过螃蟹的人都知道,如果在篓子里放一群螃蟹,不用盖盖子,螃蟹绝对不会爬出去。因为只要有一只想爬出去,其它的就会攀附在它身上,把它拉下来,结果是一只也爬不出去。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记载,刘伯玉的妻子段氏特别好嫉妒。一天,刘伯玉在妻子面前吟诵《洛神赋》,吟罢,还陶醉在洛神的美貌中,不禁感叹“如果能娶到洛神这样的妻子,今生无憾啊!”段
期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红的椽子、望板,朱红的柱子、门窗,鲜红的梁枋、栏杆……绚烂而又华丽的色彩,给千年楼阁镀上了“现代”的味道。漫步回廊,放眼望去,西山苍苍,章水泱泱,风吐云飞,高楼林立,大桥如虹,车水马龙……  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一声“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临别赠言”,竟成了滕王阁千年命运的箴言。    载歌载舞    贞观十三年,李元婴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