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xue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美国20世纪以来主要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力图阐明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来自于市场经济自身所蕴含的一种矛盾,即由需求推动的市场内在扩张力与抑制这种扩张力的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美国的经济发展史说明,市场自身的调节力量不仅无助于化解这种矛盾,反而可能使之加剧。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强大也是最成熟的市场化国家,也仍然没有能力去避免危机的发生,这足以说明这种矛盾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和内在的,只要一个国家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其经济发展,那么他就始终不能摆脱这种矛盾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经济;大萧条;次贷危机;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1-0116-04
  
  一、1929年大萧条的原因及大萧条后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是20世纪尤其是大萧条以来世界上最发达、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1929年的大萧条发端于金融风暴和股市暴跌,但和分析许多经济危机一样,我们不能将危机的原因简单地归因于金融领域。因为大萧条的产生是多个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经济扩张与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矛盾的作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但这种发展也孕育着更大的变革,即这种繁荣和发展使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也就是说,其经济总量的扩张推动经济结构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一更高层次的主要特征:一是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具体来讲就是增强社会保障力度以及减少失业人口;二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崛起,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家庭,对以公路和桥梁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的需求急剧增加。
  不能说市场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全没有满足推动经济结构实现相应升级的能力。比如,当需求急剧增加时,即在罗斯福新政之前的兴旺时期(1920~1929年),美国城乡公路的总里程从36.9万英里猛增到了66.2万英里。但市场自身虽然也具有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转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来自市场的自发推动力往往力量惊人,但却是缺乏远见的。消费需求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是与之相应的或者说直接对应于消费的投资需求的迅速扩张,投资需求的扩张又导致信贷市场的活跃,从而导致货币市场泡沫的剧增。最终,金融泡沫的破灭又反作用于它的推动力,于是信贷市场骤然凝固,投资需求急剧萎缩。这样,消费需求的力量不但没有达到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目的,反而使自身受到严重的挫伤。大萧条的发生便印证了这一点。
  罗斯福新政是相应于大萧条产生的,同时它也是对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思想最早的实践。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刺激市场中的有效需求,即扩大内需,而大萧条后的“新政”则意味着市场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结构调整。这就是说,“新政”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间解决着市场本身没有处理好的需求扩张与经济结构转变之间的矛盾。  有人认为“新政”是没有意义的,认为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经过一段时间经济也会自行复苏,失业率会自动下降。无须与这种观点进行争论。因为无论怎样争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便市场经济能自行复苏,但大萧条的事实已经说明,单靠需求的力量无法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升级。而“新政”对经济的调整,正是从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手的。“新政”通过以《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苏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立法,对美国经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重组。其结果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它所应达到的合理目标,即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公共和基础设施水平大规模提高。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使美国确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险计划和失业补助计划,这一计划从1942年开始执行,至今仍在实施。而政府主导的公共工程计划,则在1936~1943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65万英里公路(这相当于大萧条前美国全部公路总长)、12.4万座桥梁、12.5万栋公共建筑物、8000多个公园以及850多个机场的建设。
  罗斯福之后,“新政”继续主导了从杜鲁门到约翰逊各届总统任内的经济政策。“新政”的作用在于借助外力,即借助政府的参与,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新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结构为需求的扩张构筑了足够的空间,这也为美国带来了二战之后从1946~1970年25年的经济繁荣(当然这种繁荣与二战本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25年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当前价格计算)从2085亿美元上升为9771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3.5%。
  “新政”实施不久恰好赶上了二战,而二战是美国完全确立其超级大国地位的转折点。二战给美国带来的经济上的优势,放大了战后“新政”实施的效果。然而,这却似乎使美国忽略了大萧条产生的深层原因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真正意义。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在于需求的扩张与经济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政府参与的目的在于理顺二者的关系,解决矛盾。如果政府过多地干预,则可能造成新的矛盾。应该说,在萧条后,美国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  发生在1970年代的滞胀就说明,美国政府在对经济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战后的美国对经济结构所做的重要举措都是旨在扩大内需的。比如19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国防高速公路法”,将巨额资金投向全国范围的现代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理由虽然是一旦与苏联爆发战争,可以从高速公路撤离城市,但实际却达到了刺激汽车消费的目的。另外,“新政”推行的保险计划所带动的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医疗保险的人口比例为30%,而到1970年则超过了85%,与今天的水平是一样的),也可以促进居民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支出。
  但是实际上,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外需的力量。一方面,美国是惟一没有受到战争伤害的主要工业国,世界各国要复苏经济对美国工业品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垄断了世界大多数黄金储备,这使国际贸易对美元产生强烈的依赖,而国际贸易量的不断扩大又不断提升着对美元的需求量。来自这两方面的强烈需求使美国政府得以不断地扩张财政支出,从而实现以福利水平提升为标志的经济结构的升级,但这种升级实际上超出了美国经济自身的扩张能力,即内需的扩张能力。
  由于美国政府用透支美元的能力来满足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这使得美国内需的扩张不能跟上经济结构升级的速度。其直接的后果是,结构升级要靠增加美元从而增加财政支出来实现。而美元的过分增加却使它越来越难以维系与黄金之间的挂钩关系,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一方面,美元开始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政府一
其他文献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析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经加入或正在加入国际合作机制,并且制定了国内或地区范围内的制度治理框架。其不同特点在于:发达国家注重公司治理或市场机制治理,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注重政府治理。一个好的制度治理体系是国家、产业与企业之间互动与合作,改变生产与消费形式,提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城市在工业化或城市化进程中占GDP贡献与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新兴
期刊
摘要: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长期内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不明显,短期内有助推作用。本文基于中金所推出的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没有较大影响,但增大了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不能证明股灾时期股指期货对现货产生瀑布效应。  关键词:股指期货;波动性;TARCH模型;G
期刊
摘要: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
期刊
摘要:本文以辽宁14个城市271家本土零售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运用基于PLS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区域零售竞争程度、区域外资零售发达程度、企业规模、企业学习能力、企业渠道关系对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区域经济水平、区域科技水平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对零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零售企业
期刊
摘要: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离职率及工作绩效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组织支持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某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任教师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了教师组织支持、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关系绩效,但对任务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工作满意度对组织支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论对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噪声交易理论对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的个人信贷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如果消费者效用函数是常相对风险厌恶函数,并且消费者的破产价值为正值,那么当房地产价格受到噪声扰动时,居民按揭贷款金额与房地产的价格泡沫成正相关,与房地产价格风险负相关,并且受居民主观风险偏好的影响。  关键词:噪声交易;个人信贷;按揭贷款;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能够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要素在区域层次上的聚集和整合,区域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惟一的沿海区域和开发开放条件最好的地区,其整体开发战略自2005年启动以来,进展顺利,成效初显,成为引领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借助相关指标从多方面对辽宁的
期刊
摘要:长期记忆性的存在不仅是对市场有效性的违背,为投资利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对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冲击。本文对中国内地A股和香港H股两个分割市场分别建立能够反映其收益率波动的分形单整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FIGARCH (1,d,1)模型,利用Teyssiere、Brunetti and Gilbert所倡导的双变量FIGARCH(1,d,1)模型框架,检验内地A股与香港H股市场的分
期刊
摘 要:质量调整是价格指数构建中最重要的实践问题之一,它是决定价格指数精确性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目前价格指数编制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质量调整方法,其中,Hedonic质量调整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统计机构在编制价格指数时开始使用Hedonic质量调整方法。本文对Hedonic质量调整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Hedonic方法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步骤,介绍了H
期刊
六省十村农民工调查项目由徐勇教授策划、邓大才教授主持,项目组最终成果为政府咨询报告《农民工:返乡、留乡及去向》。本文原为咨询报告的一部分,后在其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订而成。在文章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邓大才教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在此致以谢意。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农民工流动出现异动状况,返乡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全国六省十村的数据为基础,详细评估了当前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