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大学文化的建设,实质为大学文化的影响和教育,需以建设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大学制度文化为保障、大学环境文化为引导,从而达到最大的文化影响效果。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一种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活动方式,不仅指文学、艺术、音乐等,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信仰、观念和语言,是人类在社會生活中所习得的和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学文化含有文化概念应有的内涵,但它又是大学这种特殊组织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大学自己的意志、传统和个性的文化结构。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
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和物质环境等。它们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构成,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1]
二、大学文化的建设
粗略地研究大学文化,也许会使我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教育者的任务不仅要思考大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建设大学文化并使之发挥应有或更大的作用。正如文化的定义难以把握,为此有必要从其外延即文化的要素去理解文化一样, 大学文化的建设则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着手,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
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性的概念,在涉及文化的具体作用时,它和制度是不能割裂的,大学文化尤是。大学文化可以归纳为大学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这样两种类型的文化,由此决定了大学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由于人们只有在所处的文化中习得文化,人们的信仰也是一自己所处的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个体的包括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完全能自然实现的。因此,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著名学府,自1860年以来,其七任校长就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牛静、剑桥大学亦然,他们就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成功运作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制度文化虽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
(三)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理环境文化的复合。“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作为育人的环境去设想、去管理,而不是仅仅作为培训的场所”。[2]需要指出的是注重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不等于大兴土木、圈地造楼。大学归根结底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再豪华宏大的新校园环境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三、结语
通过大学文化的参与和作用,改善教育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绩效,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能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文化建设更多是大学自身的事情,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其一,由于大学时历史积淀的产物,没有历史底蕴的大学很难说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历史文物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是最富有教育力量和影响的环境文化。大学必须重视对大学文化建筑的保护。其二,必须注意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嫩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其三,必须注意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及大学环境文化三者有机结合,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转变,是文化影响的效果达至最大。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C].巴黎:巴黎会议文件,1998
作者简介:涂雪仁,江西南昌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课题“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一种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活动方式,不仅指文学、艺术、音乐等,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价值、信仰、观念和语言,是人类在社會生活中所习得的和所获得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学文化含有文化概念应有的内涵,但它又是大学这种特殊组织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加以吸收,并融入大学自己的意志、传统和个性的文化结构。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
大学文化对学校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的所有文化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和物质环境等。它们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环境文化构成,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1]
二、大学文化的建设
粗略地研究大学文化,也许会使我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教育者的任务不仅要思考大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建设大学文化并使之发挥应有或更大的作用。正如文化的定义难以把握,为此有必要从其外延即文化的要素去理解文化一样, 大学文化的建设则应从大学文化的具体层次及其要素着手,这就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文化,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经历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其建构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对内能创设一个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气质、道德情感、行为模式的大学氛围,同时对外它表现为大学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精神风貌以及学校的个性和魅力所在。精神文化虽无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那种直观可视的特点,然而由于它已经浸透和附着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及行为主体身上,从而使人无时不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来的那种独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及名师文化等要素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
文化本身是一个多层性的概念,在涉及文化的具体作用时,它和制度是不能割裂的,大学文化尤是。大学文化可以归纳为大学意志的选择和非意志的自成这样两种类型的文化,由此决定了大学的文化是制度化文化和非制度化文化相融的复合体。经学校意志选择的制度化文化,具有强烈、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由于人们只有在所处的文化中习得文化,人们的信仰也是一自己所处的环境为条件的。因此,个体的包括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完全能自然实现的。因此,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哈佛大学就是教学制度文化造就的世界著名学府,自1860年以来,其七任校长就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牛静、剑桥大学亦然,他们就是学院制度和导师制度成功运作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制度文化虽有强制性,但其一旦经校园主体认同并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为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
(三)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理环境文化的复合。“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作为育人的环境去设想、去管理,而不是仅仅作为培训的场所”。[2]需要指出的是注重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并不等于大兴土木、圈地造楼。大学归根结底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再豪华宏大的新校园环境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三、结语
通过大学文化的参与和作用,改善教育的方式以提高教育的绩效,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拥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的,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正直的、有道义感的,能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有所作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文化建设更多是大学自身的事情,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其一,由于大学时历史积淀的产物,没有历史底蕴的大学很难说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学。历史文物是大学发展的见证者,是最富有教育力量和影响的环境文化。大学必须重视对大学文化建筑的保护。其二,必须注意大学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结合,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嫩反映大学独有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学个性文化。其三,必须注意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及大学环境文化三者有机结合,使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强化、相互转变,是文化影响的效果达至最大。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C].巴黎:巴黎会议文件,1998
作者简介:涂雪仁,江西南昌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
(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课题“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