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都有一个迂回曲折——甚至还会出现暂时倒退的过程。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肯定不能例外。素质教育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让人欣喜,令人振奋,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矫枉过正的地方,今简要例举素质教育的三种误区,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无视职业道德,追求“時髦”“新潮”
“严师出高徒”,过去的应试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只能毕恭毕敬、俯首贴耳,不能越雷池半步。过去我们常常用“鸦雀无声”来形容学生的课堂纪律好,来衡量教师的管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在这种环境下,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的悲惨局面,。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恰恰相反,我们还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课堂上再也不能搞“一言堂”,而要搞“群言堂”,再也不能让学生“鸦雀无声”,而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甚至“人声鼎沸”。然而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因受到影星、歌声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出现了无视教师职业道德,片面追求“时髦”和“新潮”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少男少女们的口味,在课堂上一会儿使用普通话,一会儿又模仿影视名星和歌星,使用不伦不类的港台方言,至于那莫名其妙的“耶”和阴阳怪气的“哇噻”更是不绝于耳。教师这样“改革”,“时髦”有了,“新潮”有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帅”了,“酷”了,但他们可曾想过,这样做不仅玷侮了我们的“母语”,而且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推广普通话起着“釜底抽薪”的反作用!一些教师为了“树立良好形象”,也学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样,幽他一默,来个“恭喜你答错了!”。殊不知这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师生关系融洽或者性格开朗的学生也许是一种幽默,但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本来就差或者自尊心过强、自卑感过强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打击。
二、把尊重关心学生变成了溺爱偏袒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学生中心论”与应试教育的“教师中心论”截然相反,我们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出台了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和排挤差生的教师进行处罚的教育政策法规,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根本上遏制了教师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我们有不少教师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学生溺爱偏袒。一些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教师不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然后耐心细致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文过饰非,溺爱偏袒。明明是言行粗俗的学生硬要说成“有个性”,明明是违反课堂纪律偏偏要说成是“爱迪生式”的“神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种歧视和排挤差生是错误的,而不分清红皂白甚至有意识地溺爱偏袒学生也同样是错误的。这正如我们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倒掉盆里的婴儿,也不能因为害怕倒掉盆里的婴儿就不敢倒洗澡水。
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开放,形式越多越好,花样越新奇越好。在这种错误导向下,不少教师只注重形式,不讲求实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容易的东西困难化,一堂课往往被搞得花里胡俏、光怪陆离,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电影”过后,收效甚微。如笔者所听过的三堂公开课就是如此。第一堂课上的是新编初一语文《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特别是字里行里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海峡两岸骨肉盼团圆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执教者却没有在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人从思亲到思国这种感情升华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探讨上下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模仿上,让学生相互之间反复讨论 “你有思乡之情吗?”和“你思乡的时候怎么办?” 等两个问题。这堂课尽管教师费了不少心血,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终因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堂是新编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数”。这堂课本来不难,只要教师拿一根能滑动的数轴演示几遍,再共同总结出几条规律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可这位教师却偏偏要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大组进行声势浩大的探讨,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来回穿梭、大声喧哗,近半个小时的探讨连一条规律都没有探讨出来,眼看下课时间到了,教师只好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规则读了几遍完事。第三堂是小学自然课,这堂课更为糟糕。教师仅仅在黑板上写了课题《世界上有没有纯净的水》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探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小学生如同归林的小鸟,叽叽喳喳争得面红耳赤,有几名学生甚至还大打出手,最后教师不得不强加干涉,学生才恋恋不舍地停止了争论。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无视职业道德,追求“時髦”“新潮”
“严师出高徒”,过去的应试教育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对教师只能毕恭毕敬、俯首贴耳,不能越雷池半步。过去我们常常用“鸦雀无声”来形容学生的课堂纪律好,来衡量教师的管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在这种环境下,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万马齐喑”的悲惨局面,。现在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不能限制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恰恰相反,我们还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课堂上再也不能搞“一言堂”,而要搞“群言堂”,再也不能让学生“鸦雀无声”,而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甚至“人声鼎沸”。然而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因受到影星、歌声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出现了无视教师职业道德,片面追求“时髦”和“新潮”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少男少女们的口味,在课堂上一会儿使用普通话,一会儿又模仿影视名星和歌星,使用不伦不类的港台方言,至于那莫名其妙的“耶”和阴阳怪气的“哇噻”更是不绝于耳。教师这样“改革”,“时髦”有了,“新潮”有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帅”了,“酷”了,但他们可曾想过,这样做不仅玷侮了我们的“母语”,而且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推广普通话起着“釜底抽薪”的反作用!一些教师为了“树立良好形象”,也学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样,幽他一默,来个“恭喜你答错了!”。殊不知这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师生关系融洽或者性格开朗的学生也许是一种幽默,但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本来就差或者自尊心过强、自卑感过强的学生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打击。
二、把尊重关心学生变成了溺爱偏袒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素质教育的“学生中心论”与应试教育的“教师中心论”截然相反,我们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出台了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和排挤差生的教师进行处罚的教育政策法规,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从根本上遏制了教师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我们有不少教师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对学生溺爱偏袒。一些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教师不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来,然后耐心细致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文过饰非,溺爱偏袒。明明是言行粗俗的学生硬要说成“有个性”,明明是违反课堂纪律偏偏要说成是“爱迪生式”的“神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种歧视和排挤差生是错误的,而不分清红皂白甚至有意识地溺爱偏袒学生也同样是错误的。这正如我们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时候倒掉盆里的婴儿,也不能因为害怕倒掉盆里的婴儿就不敢倒洗澡水。
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开放,形式越多越好,花样越新奇越好。在这种错误导向下,不少教师只注重形式,不讲求实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容易的东西困难化,一堂课往往被搞得花里胡俏、光怪陆离,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电影”过后,收效甚微。如笔者所听过的三堂公开课就是如此。第一堂课上的是新编初一语文《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特别是字里行里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海峡两岸骨肉盼团圆的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然而执教者却没有在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人从思亲到思国这种感情升华的讲解和引导学生探讨上下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模仿上,让学生相互之间反复讨论 “你有思乡之情吗?”和“你思乡的时候怎么办?” 等两个问题。这堂课尽管教师费了不少心血,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终因本末倒置,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二堂是新编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减数”。这堂课本来不难,只要教师拿一根能滑动的数轴演示几遍,再共同总结出几条规律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可这位教师却偏偏要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大组进行声势浩大的探讨,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来回穿梭、大声喧哗,近半个小时的探讨连一条规律都没有探讨出来,眼看下课时间到了,教师只好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规则读了几遍完事。第三堂是小学自然课,这堂课更为糟糕。教师仅仅在黑板上写了课题《世界上有没有纯净的水》之后,就开始让学生进行探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的小学生如同归林的小鸟,叽叽喳喳争得面红耳赤,有几名学生甚至还大打出手,最后教师不得不强加干涉,学生才恋恋不舍地停止了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