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欣赏水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去探索、领悟、体验音乐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绝不能容忍说教和灌输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音乐”上,而必须在音乐活动基础上建立“音乐描述”。所以符合学科特征与教学规律的音乐欣赏新教学模式应该是:参与体验式。根据多年音乐教学经验,我从 “听”、“唱”、“想”、“动”、“说”五个方面介绍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来。
  一、参与“聆听”,启发思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懒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过程中,并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基础。那么,音乐欣赏课到底听什么呢?主要是听旋律,听节奏,听音色,听和声效果,听音乐变化,听音乐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等。实践证明,“带问题听”和“对比法听”是最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带问题听是指在欣赏音乐前,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关键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第十四册音乐《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主题音乐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用什么乐器主奏?情绪如何?曲子速度如何?曲子力度怎样变化?让学生带问题有目的地聆听。虽然问题简单,但能启发学生认真聆听,思维想象也因此由被动变主动。通过让学生“带问题”欣赏音乐,充分地发挥了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为有效了解音乐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参与“视唱”,体会节奏
  平时我们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觉得整堂课都是以聆听音乐为主,怎么能和“唱”搭上关系呢?其实,这里的“唱”指的是引导学生唱音乐主题。因为主题音乐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只有学会“唱”,才能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主题的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音乐的重复和变化,把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丛而更好地获得音乐体验。如第十四册音乐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演唱歌曲《鳟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的主题音乐,这样不仅为后来的五个主题变奏音乐形象打好基础,而且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能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进而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如:小学音乐欣赏《赛马》的第二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再引导学生随琴、随乐曲哼唱和模仿二胡的演奏。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加深主题音乐印象,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三、参与“想像”,理解音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更是以想象力为基础,它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欣赏以及学习全过程中。如中国民间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充分发挥了唢呐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种鸟类的鸣叫声,使人们联想到百鸟争鸣的情景。又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母鸡与公鸡》一曲,钢琴与小提琴的对奏,描绘了母鸡下蛋后得意洋洋地啼叫及众多母鸡此起彼伏的应和声和公鸡的高声啼叫,使人毫不犹豫地联想到鸡群。欣赏这类描绘性的作品,可以通过联想把音乐的音响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映现出来的具体形象。
  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更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索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参与“动作”,理解歌曲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情感表达由三部分组成:55%是体态,38%的声调及7%的语气词。”由此可见,体态语言的特殊重要性。由于音乐具有弥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让学生运用体态语言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十分重要,这就是所谓的鼓励学生“动”的参与。
  对于一些乐曲欣赏,因为没有歌词不能唱,学生感受无法表达,极易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精神不集中。在欣赏一些情绪鲜明的乐曲时,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学生就会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体验音乐情感。即使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从他没随音乐“动起来”而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如《进行曲》一课的导入部分,我先播放《摇篮曲》音樂,让学生随着轻盈的音乐做“妈妈摇篮摇”的动作,慢慢地让学生进入“梦乡”,突然《运动员进行曲》响起来,全体学生起立,跟着《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原地踏步。用“原地踏步”的体态语言来感受进行曲音乐特点,然后和刚才随《摇篮曲》音乐体态表演进行特点比较,概括出进行曲音乐风格特点。
  对于一些歌曲欣赏,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五、参与“述说”,提高能力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结论,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找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运用“听、唱、想、动、说”等方法展开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亲身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音乐,才能实现使学生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才能提高学生艺术审美欣赏能力。
其他文献
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制胡鉴安,秦毅,沈承良根据作者在开发DYC-1型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实践,介绍了该传感器的结构特点、设计原理与应用范围.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制@胡鉴
摘要: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早在两千多年之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未能够全面的开展和落实下去,今天,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要想全面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保质保量的实现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因材施教,并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学。  关键词:小学
今年1-7月份,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4.9亿美元,同比增18.2%。其中,出口348.4亿美元,同比增3.8%;进口646.5亿美元,同比增27.8%。贸易逆差为298.1亿美元,同比扩大75%。  谷 物  1-7月,谷物共进口868.2万吨,同比增261.3%;进口额29.8亿美元,同比增220.0%。出口69.5万吨,同比增9.4%;出口额4.3亿美元,同比增3.3%。谷物净进口798
生物医学信号是反映生命功能状态的信号,是生命信息的载荷者,因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本文探讨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培养医
摘要: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关键词:美术 趣味教学 课堂策略  一、多媒体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至今也有十余年了。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
期刊
网络催人老。即使曾经的网上大鳄重出江湖,再熟悉的码头也难免有物是人非之感,等到说话都对不上茬口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早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过去,侧个身子往网络论坛里钻,拜
薏仁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荞麦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芸豆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三;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01万亩,居全国第三位。2012年全省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的102万亩
摘要: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网络教育资源无疑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而如何分享这份"馅饼"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因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特别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比较偏僻,师生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只能充分利用远程网络的优势,发挥远程网络的作用,一方面利用远程网络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一方面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学水平,双管齐下,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本文对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进展,及其在组合化学技术、新药研究、蛋白质研究(蛋白鉴别、蛋白翻译后的修饰、蛋白质组)、临床诊断和疾病的标志物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