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因而对于预习更需要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由“扶”到“放”,以便真正让学生学会预习,既而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遗憾的是当前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虽也有預习,但随意性较大,从而导致预习仅仅流于形式,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对预习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以期提升预习实效。
一、细化预习流程,做到“眼见为实”
低年级学生预习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归根到底还是不会预习。所以,对于预习来说,最重要的是方法指导。对此教师可以明确预习步骤,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做什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预习,还会步步留痕,便于学生检查反馈。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预习不再是概念性内容,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方法。笔者曾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把整个预习流程进行细化,具体做法如下: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练习读生字、生词,最少读三遍,并圈出自己拼读有难度的生字词;(3)读两遍课文,要求圈出成语以及读不通顺的句子;(4)对照课后笔顺图进行自学,并尝试对易错笔顺进行描红;(5)给第一类生字组两个词语,并在课文里圈出相应生字词;(6)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尝试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预习内容明确,流程步骤清晰,并且简单易于操作,学生只要跟着教师预习一遍,一般都能掌握其方法。
二、全程跟踪预习,做到“一包到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是最高的。加之低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做了一件事情,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于预习来说,也是如此。诚然,如果批改所有预习,无形之中便会加重教师负担。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抽样批改,或者轮流批改,每天五个学生,做到雷打不动。可以逐条对照预习内容,按照流程步骤进行批改,根据质量给予个人加星激励。通过批改笔者发现,一开始学生的思考是停留在表面上,找不出课文重点、难点,但是坚持下去,做到全程跟踪预习,效果会逐步提高。
如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一个学生圈的易错生字是“盘、总”,一个学生圈的是“顶、命、拼”。对此,笔者让他们进行比较思考,第一个学生虽有思考,也考虑到前鼻音与后鼻音,但后一个学生却结合了自己的方言特征,即“inɡ”与“in”不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预习思考自然会逐步深入。针对预习检查,教师可以放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将预习所想与学习所得进行对比思考,这样坚持下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三、搭建展示平台,做到“习以为常”
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才会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长期坚持预习,固然需要有教师的要求,但更多需要的是让学生享受过程,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展示,以便享受过程。笔者曾在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改变检查模式,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向全班学生交流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
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一位学生就上台展示了“珠”与“株”的区别。他先是请学生观察其偏旁,说“珠”是斜玉旁,一般都是形容珠宝的,而“株”则是木字旁,一般都是与木头有关的;接着出示题目,即“珍( )、守( )待兔 、一( )桃花、眼( )”,结果全班学生无一答错,效果很好。对于“珠”“株”两个同音字来说,学生理解得很到位。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预习有交流、有展示,还真正遵循了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习惯自然可以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细化预习流程,做到“眼见为实”
低年级学生预习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归根到底还是不会预习。所以,对于预习来说,最重要的是方法指导。对此教师可以明确预习步骤,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做什么,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会预习,还会步步留痕,便于学生检查反馈。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预习不再是概念性内容,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方法。笔者曾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把整个预习流程进行细化,具体做法如下: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练习读生字、生词,最少读三遍,并圈出自己拼读有难度的生字词;(3)读两遍课文,要求圈出成语以及读不通顺的句子;(4)对照课后笔顺图进行自学,并尝试对易错笔顺进行描红;(5)给第一类生字组两个词语,并在课文里圈出相应生字词;(6)对于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尝试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预习内容明确,流程步骤清晰,并且简单易于操作,学生只要跟着教师预习一遍,一般都能掌握其方法。
二、全程跟踪预习,做到“一包到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向师性是最高的。加之低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做了一件事情,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对于预习来说,也是如此。诚然,如果批改所有预习,无形之中便会加重教师负担。对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抽样批改,或者轮流批改,每天五个学生,做到雷打不动。可以逐条对照预习内容,按照流程步骤进行批改,根据质量给予个人加星激励。通过批改笔者发现,一开始学生的思考是停留在表面上,找不出课文重点、难点,但是坚持下去,做到全程跟踪预习,效果会逐步提高。
如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一个学生圈的易错生字是“盘、总”,一个学生圈的是“顶、命、拼”。对此,笔者让他们进行比较思考,第一个学生虽有思考,也考虑到前鼻音与后鼻音,但后一个学生却结合了自己的方言特征,即“inɡ”与“in”不分。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预习思考自然会逐步深入。针对预习检查,教师可以放在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将预习所想与学习所得进行对比思考,这样坚持下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三、搭建展示平台,做到“习以为常”
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才会有持续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来说,长期坚持预习,固然需要有教师的要求,但更多需要的是让学生享受过程,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展示,以便享受过程。笔者曾在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改变检查模式,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向全班学生交流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
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一位学生就上台展示了“珠”与“株”的区别。他先是请学生观察其偏旁,说“珠”是斜玉旁,一般都是形容珠宝的,而“株”则是木字旁,一般都是与木头有关的;接着出示题目,即“珍( )、守( )待兔 、一( )桃花、眼( )”,结果全班学生无一答错,效果很好。对于“珠”“株”两个同音字来说,学生理解得很到位。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预习有交流、有展示,还真正遵循了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习惯自然可以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