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2钛合金薄板杯形件拉深失效方式及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电子商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ch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本文在室温下对TC2钛合金板料做杯形件拉深成形工艺实验。结果表明:TC2钛合金杯形件拉深的失效方式主要有凸模圆角部位拉裂、筒壁拉裂和凸缘起皱现象。对几种失效方式的原因分析表明:凸模圆角区拉裂主要是因为在凸模圆角区附近板厚减薄最严重造成的;杯壁拉裂更多受外在的工艺因素影响,包括压边力的设定等;凸缘起皱现象主要由于面内各向异性性质使得拉深变形各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杯形件在拉深成形中的起皱现象。
  TC2合金是一种中等强度、高塑性近α型钛合金,含有4%α稳定元素Al和1.5%β稳定元素Mn。合金在室温平衡状态下由α相和少量β相组成,β相的含量一般为2%-4%。该合金板材在热态和室温下有较好的成形性,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适合用来制造飞机机翼、安定面、襟翼、机翼内部受力构件及其他焊接结构件,在航空航天工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3],尤其是大规格TC2合金板可以减少焊缝数量, 在航空工业中具有更迫切的需要。
  一、实验
  合金利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熔炼,采用一次真空、二次充氩熔炼工艺,制备出Φ520mm的成品铸锭。其相变点为965±10℃。铸锭在西部钛业大吨位快锻机上制备成厚度为220mm的板坯,利用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2800mm热轧机轧制成5mm厚TC2板材。将制备好的5mm厚TC2坯料在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的1780mm六辊可逆冷轧机组上进行冷轧变形,变形率分别为5%~45%,然后对冷轧变形后的试样进行了加热温度为780℃,保温3h的真空退火热处理。再从热处理后的板材上取直径为100mm的试样,在室温下利用自制模具进行杯形件拉深成形工艺试验。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TC2钛合金杯形件拉深的主要失效方式
  TC2钛合金杯形件拉深失效方式主要有凸模圆角区拉裂、筒壁拉裂和凸缘起皱现象,如图2所示。无论拉裂还是起皱,都是决定拉深工艺成败的关键,是杯形件拉深常见的失效方式[4-6]。
  a b c
  图2 几种TC2钛合金杯形件拉深成形主要失效方式
  (a) 凸模圆角区拉裂;(b)筒壁拉裂;(c)凸缘起皱现象
  2.2主要失效方式原因分析
  这几种失效方式都发生在拉深的主要变形阶段,其中凸模拉裂是由于杯形件简壁危险断面处最大拉应力超过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引起的。对1mm厚TC2薄板拉深后杯形件壁厚进行测量,其分布规律曲线如图3所示,板料拉深成形后的杯形件壁厚沿轴向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拉深件杯口部位(8号位置)是厚度增加最大的位置,往下逐渐减小,过了筒壁接近6号部位后板厚由增加转为减小,在凸模圆角区附近(即4号位置,筒壁直段与底部圆角相切的部位)板厚减薄最严重,而在杯形件底部区域(1、2号位置)壁厚基本保持不变。由于杯形件杯壁的4号位置与凸模的有效摩擦最少,甚至完全与凸模没有接触,因此该位置板材壁厚减薄最严重。一旦拉深成形中最大拉应力超过了杯壁部位抗拉能力,就会在此处发生破裂失效现象。
  图3 拉深成形后壁厚分布规律曲线
  而导致杯壁拉裂的主要是很多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1)压边力过大,也会使杯壁的拉应力过大导致拉裂;(2)凹模圆角设计半径过小,导致板料通过凹模圆角时附加拉应力过大:(3)毛料的变形过大,超过其承受极限。为使杯形件拉深成形可以顺利进行,杯壁材料不发生破裂,则杯壁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应不得超过材料的承载极限。
  起皱是凸缘区材料在受到切向压应力失稳产生的。在变形过程中,冲压毛料的外部边缘部分是压缩的变形区,通常称作法兰区。如果法兰区产生的压缩变形不均匀,在法兰上就会产生切向的压应力,并可能引起法兰部分的起皱。
  TC2钛合金均具有近α型显微组织,属于密排六方晶格,有很大的轧制织构倾向,所以轧制后的板料各向异性非常突出,而面内各向异性性质使得拉深变形各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从而在沿圆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来的变形程度不同,直接导致了杯形件在拉深成形中形成壁厚不均匀分布和起皱现象。
  三、结论
  1)TC2钛合金板材杯形件拉深失效方式主要有凸模圆角区拉裂、筒壁拉裂和凸缘起皱现象。
  2)凸模圆角区拉裂主要是因为在凸模圆角区附近(严格来说是筒壁直段与底部圆角相切的部位)板厚减薄最严重造成的。
  3) 杯壁拉裂更多受外在的工艺因素影响,包括压边力的设定等。
  4)凸缘起皱现象主要由于面内各向异性性质使得拉深变形各区域的应力应变分布不均匀,从而在沿圆周不同方向上表现出来的变形程度不同,导致了杯形件在拉深成形中的起皱现象。
  参考文献
  [1]理有亲,林兆荣,陈春奎. 钛板冲压成形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8-9.
  [2]赵永庆,奚正平,曲恒磊,等.我国航空用钛合金材料研究现状[J].航空材料学报,2003,10(23):215.
  (作者单位: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
其他文献
引言:电力变压器是在电力传送过程中具有保障安全的重要机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许多电路中的变压器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因此经常会出现故障,严重的时候则会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电力变压器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日常的维护,还要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故障诊断,便面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变压器的使用过程中如何电力变压器进行故障诊断以及对其实现科学综合评价。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电的使用越来越重视,
期刊
引言:针对成3井钻井液技术重点及难点,确定分段钻井液体系及配方,落实分段钻井液维护处理措施,确保正常钻井施工。  引言  成3井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新疆勘探开发中心在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东道海子北凹陷东北部成3井区岩性圈闭高部位部署的一口预探井。该井实际完钻井深4821.00m。共取芯4筒,取芯进尺32.65m,芯长32.65m,取芯收获率100%。钻井、电测、下套管、固井顺利,本井段未发生井控
期刊
引言: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石油炼制技术已经拥有较好的技术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无论在加氢裂化、渣油加氢、催化裂化、加氢精制、催化重整等方面都拥有一系列自主技术,并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石油是由各种烃(碳氢化合物)类(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组成的复杂混和物,含有少量硫、氮、氧等有机化合物和微量金属。通过对原油进行蒸馏时分离出的具有一定馏程(沸点范围)的组分,如液化气、汽油、煤油、
期刊
引言:输配电自动化(DA)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文分析了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运行的重要性,特征和优势,并就输配电及其用电工程自动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作了探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自
期刊
引言:更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数据网IP地址,提高IP地址分配的可视化程度,使数据网具备IP地址回收能力,按照业务地址实际使用情况动态的调整站端各业务的地址空间,实现零配置开局,业务IP地址具备由IPv4向IPv6的过渡能力。  电力数据网的业务IP地址管理一直停留在人工且被动的层面,不了解当前的地址分配情况,被动的接受地址空间逐渐缩小的现实,然后只能向国网申请更多的IP地址——我们这里把它定义为开源,
期刊
引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现代化进程,从而有效的提升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贡献。所以,文章首先分析自动化技术,其次对我国煤矿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进行分析,为提升煤矿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生产安全系数作出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得到了普及和广泛的应用,在
期刊
引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造成内燃机车柴油机敲缸的原因是多方面。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内燃机车柴油机敲缸故障的处理是重中之重。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内燃机车柴油机会因为种种原因造成柴油机敲缸故障。一旦出现敲缸故障,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柴油机的磨损,柴油机的耗油量也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损坏连杆轴承、气缸和活塞等。所以在内燃机车柴油机的使用过程中,及时查找敲缸故障并第一时间进行故障清除,既
期刊
引言:水资源匮乏以及分配不合理一直是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农田水利建设也随着农业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防渗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这样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科学稳定发展。而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防渗技术有混凝土U型防渗渠技术和膜料防渗技术。  一、绪论  我国的农业历史源远流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更
期刊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大,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有效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及该行业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其中,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效率与水平。膜分离技术主要是用于气-气介质分离或者液-液介质分离,与传统介质分离原理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这种分离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
期刊
引言:近年来,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尤其是国家电力工程飞速发展,为社会创造出了较高的价值。目前,在诸多自动化设备以及现代化技术的支撑下,国家电网系统的整体功能较以往有了很明显的提升,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变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的加强密切相关。从变电站的管理模式来看,集中控制策略的提出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的整体效能。本文就集中控制这一管理模式及其在35kV变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