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玩摇滚的,需要态度来表现摇滚乐的精神,那是对世界认知的态度,产生于我的生活氛围。”
北京人秋野到现在还住在府学胡同,约朋友见面往往是约在过客酒吧,过去的“过客”是一个很小的园子,往往是坐了六七个人就满了,大家对彼此都充满好奇,往往一句搭讪就成了朋友。人们谈论的话题是UFO、音乐、戏剧、读诗、画画,喝完酒之后玩行为艺术——酒炸,站在大马路大喊拦车!那时候的环境是人很少,建筑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没有像现在这样涂抹和刻意。
现在汉口便是在“过客”遇见,认识也装不认识,嫌麻烦,没话聊。生活比过去刻意,年轻的时候也很随意,不会太多地去考虑自己的形象,不会从别人的眼睛里面评判自己,现在人变得矜持了。他自己也开始在唱歌之余涉猎话剧,演了几出之后,他在《北京我爱你》中自导自演,成为最出彩的那一个角儿,他的故事是在讥讽,讥讽的目的还是爱!
“北京我爱你是由不得我去选择的,爱是动词,由一个故事连着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有我的故事,虽然它充满了血雨腥风,只有在这里才生活得有滋味。”
BQ=《北京青年》周刊QY=秋野
BO:《北京我爱你》这个话剧的缘起是怎样?
OY:这是一个实验话剧,不是常规的言情剧或者搞笑剧,被关注是因为是新生事物,其中的五个导演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有一些特点,所以也是它的特色。
这里的地铁是泛指的,地铁在北京更像是经络和血脉,每条地铁路线有不同阶层的人流,奔向不同的地方,本身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从城市来说,地铁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刚有地铁的时候,感觉地铁很豪华,很先进,每个站的颜色和设计都有不同,那时候的地铁站人很少的,有时候只有两个人。现在在地铁里面会有窒息感。
BO:在北京你通常混迹在哪里?
OY:舞台、酒桌、家里,朋友谈事,就是饭局。北京那么大饭馆那么多,年轻的时候在这里喝酒玩闹,发生过很多的故事。乡谣酒吧、后海、南锣鼓巷,玩完了就去簋街,喝酒、唱歌、侃讪、谈哲学、时事,聊地球之外的事情。一晃20年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有朋友们在,和地方没关系,圈子还是那个圈子,大家审美一致,对事物的感受是一致的、现在三里屯变成了声色场所了。
BO:你觉得什么是爱?
OY:爱有很多种,有对物质对历史对城市的,这几个剧本都看了,因此这个话剧是从内在的情感去表达,我们不想做表面常规的东西去表达情感,而是深入骨髓。那时候对人和事物充满好奇,现在人的心气好像不一样了,人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那时候脑子里想得没那么多,现在的人脑子里面喜欢三心二意。
我觉得我们这帮人,不像以前那么较劲了——以前遇到一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地研究。我们还是爱这个城市的,所以忧患这个城市,那是直接到骨髓的爱。
BO:这是一个会有奇妙事情发生的地方么?
OY:奇妙在于,很多传说在这里竟然是真的存在。有很多是我们听到的传说,也有很多是我们臆想出来的效果在这里也真实存在。
BO:在这里你通常和哪些人做朋友?
OY:我交朋友不是在照镜子,我希望看到和我不一样的人,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通常和安静得能hoId住自己的人做朋友。北京包容,这跟制度有关系,北京人整体的习惯和本性是好侃,不说小事说大事;客气、要里儿要面儿;善良、不坏。这是一个讲道理的群体,不像其他城市那么排外,有族团性。北京是允许别人跟自己抢饭吃的,城市的管理体制也不是小家子气的。
BO:有哪些你爱的地方消失了?哪些地方还在?
OY:北京的这些门是让我们骄傲的遗产,皇城根、九门小吃等等,人最离不开的是生活,而不是历史或者文化等等。我已经跟不上北京的变化,很多地方都不认识了。好在我热爱的东西,书画、写意山水、工笔唐卡等等,这些东西还有保留,还是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喜爱着。
我喜欢跟老人聊天,他们还有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对品位的认知。现在我发现文化断层很厉害,社會上没有传承只有传销。北京的街道一天比一天繁华,在过去一个月赚80块钱能生活得很好,现在每个月1万块觉得不够花。那时候我们欲望很少所以玩的东西少。北京的变化是以时辰来论的,不断地翻新、再翻新。
北京人秋野到现在还住在府学胡同,约朋友见面往往是约在过客酒吧,过去的“过客”是一个很小的园子,往往是坐了六七个人就满了,大家对彼此都充满好奇,往往一句搭讪就成了朋友。人们谈论的话题是UFO、音乐、戏剧、读诗、画画,喝完酒之后玩行为艺术——酒炸,站在大马路大喊拦车!那时候的环境是人很少,建筑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没有像现在这样涂抹和刻意。
现在汉口便是在“过客”遇见,认识也装不认识,嫌麻烦,没话聊。生活比过去刻意,年轻的时候也很随意,不会太多地去考虑自己的形象,不会从别人的眼睛里面评判自己,现在人变得矜持了。他自己也开始在唱歌之余涉猎话剧,演了几出之后,他在《北京我爱你》中自导自演,成为最出彩的那一个角儿,他的故事是在讥讽,讥讽的目的还是爱!
“北京我爱你是由不得我去选择的,爱是动词,由一个故事连着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有我的故事,虽然它充满了血雨腥风,只有在这里才生活得有滋味。”
BQ=《北京青年》周刊QY=秋野
BO:《北京我爱你》这个话剧的缘起是怎样?
OY:这是一个实验话剧,不是常规的言情剧或者搞笑剧,被关注是因为是新生事物,其中的五个导演在各自的领域里面有一些特点,所以也是它的特色。
这里的地铁是泛指的,地铁在北京更像是经络和血脉,每条地铁路线有不同阶层的人流,奔向不同的地方,本身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从城市来说,地铁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刚有地铁的时候,感觉地铁很豪华,很先进,每个站的颜色和设计都有不同,那时候的地铁站人很少的,有时候只有两个人。现在在地铁里面会有窒息感。
BO:在北京你通常混迹在哪里?
OY:舞台、酒桌、家里,朋友谈事,就是饭局。北京那么大饭馆那么多,年轻的时候在这里喝酒玩闹,发生过很多的故事。乡谣酒吧、后海、南锣鼓巷,玩完了就去簋街,喝酒、唱歌、侃讪、谈哲学、时事,聊地球之外的事情。一晃20年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有朋友们在,和地方没关系,圈子还是那个圈子,大家审美一致,对事物的感受是一致的、现在三里屯变成了声色场所了。
BO:你觉得什么是爱?
OY:爱有很多种,有对物质对历史对城市的,这几个剧本都看了,因此这个话剧是从内在的情感去表达,我们不想做表面常规的东西去表达情感,而是深入骨髓。那时候对人和事物充满好奇,现在人的心气好像不一样了,人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那时候脑子里想得没那么多,现在的人脑子里面喜欢三心二意。
我觉得我们这帮人,不像以前那么较劲了——以前遇到一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地研究。我们还是爱这个城市的,所以忧患这个城市,那是直接到骨髓的爱。
BO:这是一个会有奇妙事情发生的地方么?
OY:奇妙在于,很多传说在这里竟然是真的存在。有很多是我们听到的传说,也有很多是我们臆想出来的效果在这里也真实存在。
BO:在这里你通常和哪些人做朋友?
OY:我交朋友不是在照镜子,我希望看到和我不一样的人,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在这里我通常和安静得能hoId住自己的人做朋友。北京包容,这跟制度有关系,北京人整体的习惯和本性是好侃,不说小事说大事;客气、要里儿要面儿;善良、不坏。这是一个讲道理的群体,不像其他城市那么排外,有族团性。北京是允许别人跟自己抢饭吃的,城市的管理体制也不是小家子气的。
BO:有哪些你爱的地方消失了?哪些地方还在?
OY:北京的这些门是让我们骄傲的遗产,皇城根、九门小吃等等,人最离不开的是生活,而不是历史或者文化等等。我已经跟不上北京的变化,很多地方都不认识了。好在我热爱的东西,书画、写意山水、工笔唐卡等等,这些东西还有保留,还是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喜爱着。
我喜欢跟老人聊天,他们还有老一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对品位的认知。现在我发现文化断层很厉害,社會上没有传承只有传销。北京的街道一天比一天繁华,在过去一个月赚80块钱能生活得很好,现在每个月1万块觉得不够花。那时候我们欲望很少所以玩的东西少。北京的变化是以时辰来论的,不断地翻新、再翻新。